陈庆芳
摘 要:目前我国7岁以下重度听障儿童数量庞大,每年还有很多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出生。这么庞大的听障儿童人群都渴望得到高质量的言语康复训练,渴望得到听觉、言语和语言专业人员的帮助,帮助他们走出无声世界,回归主流社会。从“早”字出发,阐述了“早期干预”的内涵、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早期干预的方法以及游戏和家长配合在聋儿言语康复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其中对早期干预的方法作详细阐述,最后以脑干植入装置可以重建听觉的报告作为结束,给人类挑战无声世界又添新路径。
关键词:聋儿语训;言语康复;干预
本文从一则公益广告说起:曾经于2013年12月底在CCTV-1黄金时间播放的《无声的世界》,以关注听障儿童为主,以爱贯穿始终,展现了父亲对听障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用真实的情节引发众多听障家庭的共鸣,用浓浓的父爱打动亿万观众,最后打出字幕“上天对他按下静音键,但他依然能发出最美的声音”,以呼吁更多的人关爱、帮助听障孩子们,用爱打破无声的藩篱。
作为从事聋儿语训多年的教师,这则广告深深地打动了我,广告的播出,足以说明聋儿语训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则广告宣传了聋儿语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给听障孩子带来了康复的希望,给聋儿家长带来了帮助孩子全面康复的信心。
一、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语训的目的:训练聋儿恢复听力,发展有声语言,学会与人交流,并回归主流社会。
1.什么是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进行听力学及医学评价,并对已确诊有听力障碍的婴儿在6个月前实施的康复措施。其内涵包括早发现、早诊断、早配助听器以及早期教育等内容。干预期一般不超过3年,早期干预能够明显改善聋儿认知和听觉言语发育水平,干预越早,康复效果越好。
2.早期干预的指导原则
聋儿康复的早期干预是一项抢救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依靠政府的领导,以医学手段为“先导”,以康复手段为跟进,建立最大限度地满足婴幼儿和家庭个性化需求的社会服务保障运行机制。成功康复的例子证明医教结合是聋儿康复的成功之路。
二、早期干预的方法
以听力训练为基础,把听力训练、发声训练、功能训练、言语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获得进程为步骤,结合语言环境帮助聋儿理解语义,最终达到预设的效果。
1.评估
为了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首先对听障幼儿进行医学、语言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评估。
医学评估:纯音听力检查和佩戴助听器后的助听效果。
语言学评估:是否会有意识听音,对声音的反应,生活中和别人交流的方式。
心理评估:维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测得聋儿在年龄组中的发展水平,未来对其有效的早期干预达到的智力条件。
2.早期干预训练步骤
(1)熟悉环境
孩子每到一个新环境,都是陌生的,这就需要康复老师帮助聋儿消除陌生感,带孩子参观上课、活动场所,通过和小伙伴做游戏等方式与辅导老师、小伙伴消除距离感,逐步建立亲密关系。
(2)感知声音,分辨声音
孩子刚接受辅导教师时,对声音基本上没有认识,更不能有意识地倾听声音,鉴于此,辅导老师可根据聋儿的认知特点,选取孩子感兴趣的、色彩鲜艳的、能发出不同声音的儿童玩具吸引聋儿的注意力,慢慢引导聋儿感知声音,到熟悉声音,最后到分辨声音,以达到有意识听音和辨音的目的。这时孩子模仿发音将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期间要对聋儿适时适度地表扬和鼓励。干预过程中配上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聋儿既感觉新奇又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聋儿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很乐意配合老师一起走上聋儿语训的征程。
辅导老师要有意识地训练聋儿的呼吸器官和构音器官,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比如闻花、闻带香味的手绢、吹气球、吹口哨等,让聋儿的气流控制得到锻炼。聋儿的构音器官由于不能正确运用会出现僵硬的问题,为此辅导老师可每天带聋儿练口舌操,使孩子的唇、舌、齿等构音器官变得较灵活。
经过以上发音基本功训练,聋儿基本可以分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汽车声、火车声、动物叫声、自己的名字,甚至老师简单的指令等。
(3)语音训练
此时的孩子有发音的意识但没有发音的习惯,有时自己表达有困难就用手比划,这时教师应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孩子现有的水平,结合华东师范大学聋儿学习语音的一般规律,给聋儿制定学习声母的一般顺序,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学习发音,慢慢过渡到拼读,再拓展到字、词、短句的理解、运用和正确表达。
声母习得参照正常儿童声母音位习得顺序,结合聋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确定声母音位的习得顺序如下:
第一阶段:b m d n h
第二阶段:P t g k
第三阶段:f j q x
第四阶段:l
第五阶段:z s
第六阶段:r
第七阶段:c zh ch sh
比如,学习读音节bɑ及其四声训练,出示b,训练者发b音,出示ɑ,训练者发ɑ音,反复发b和ɑ音,语速慢慢加快,快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bɑ音就发出来了。
练习bɑ的四声读法,聋儿最先掌握bɑ的一声和四声读法,二声和三声有难度,要舍得花时间帮助聋儿巧练,接着用游戏的方法进行bɑ的四声辨听,既训练聋儿的听力,又复习和巩固了bɑ的四声读法。接着出示聋儿爸爸的照片,学习叫“爸爸”。看到自己爸爸的照片,聋儿既兴奋又亲切,又有一定的语音基础,很快就会读会用“爸爸”这个词语了。
接下来是学习短句:我的爸爸,他的爸爸。各自指着自己的爸爸,学说短句:我的爸爸。指同学的爸爸,学说短句:他的爸爸。结合问句,巩固短句的用法,问:他是谁?我的爸爸或他的爸爸。这一过程中聋儿既理解了爸爸、我的爸爸、他的爸爸的含义,又练习了用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当聋儿掌握了音节bo、bu、bi及其四声的读法和相关词语后学习短句,指自己的脖子会说:我的脖子。指自己的鼻子会说:我的鼻子。摇摇头或摆摆手会说“不”。
语训过程中要将表扬鼓励和适当的奖励穿插其中,多种感官参与,手脑并用,游戏的巧妙穿插,能增强训练的趣味性,消除疲劳感,适时的表扬鼓励会增强聋儿的成就感,使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训练过程中。
学习音节的同时出示与音节相关的图片或物品,使语音和语义相结合,而不至于出现语音和语义脱节的情况。在语音和语义都能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巩固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以进行辨听训练,培养孩子们聆听的习惯和对音节、词语的复习巩固和理解运用。
(4)学以致用
聋儿语训的训练过程本着由易到难、声韵结合、先音节、再词汇、再短句、再短文的路子进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而聋儿掌握词汇的一般规律是以名词为主,然后是动词,最后就是形容词。名词的选择首先是与教学的声母和韵母相关的,易于发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聋儿感兴趣的词,比如卡通形象的、颜色鲜艳的、小孩子喜欢吃的物品。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帮助聋儿理解掌握。
如果语训方法对路,加上家长的全力配合,大约经过10个月的康复训练,聋儿就可以掌握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继而转入主题课的教学。
(5)主题课教学
聋儿经过一定时间的康复训练,掌握了一定的发音技巧和语言基础,这时除了对聋儿进行常规的发音基本功训练和词汇的学习外,还可以进行与其接受水平相当的主题课教学。
(6)培养和发展聋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交往过程是聋儿主动运用语言的过程,是课堂语训的延伸和拓展。由于聋儿的言语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对聋儿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的同时应注重与小伙伴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小伙伴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分享零食,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老师像妈妈,班集体就是他们的家。经过培养,聋儿融入班集体中并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更能积极配合教师,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三、游戏在聋儿语训中的调节作用
陈鹤琴说:“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他们除睡眠生病以外,无时不在动作,不在游戏。”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运动技能,发展认知能力,学习社会交往方式,体验积极情感,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和自主实践活动。认知过程中聋儿无意注意占优势,但有意注意稳定性差。所以语训中,从内容的呈现到内容的训练再到内容复习巩固和延伸拓展,不能简单机械重复,而应设计聋儿感兴趣的游戏参与其中。发音训练应采取孩子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避免枯燥乏味的强化训练。游戏反复进行,训练孩子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聋儿语言发展水平。
四、言语康复训练中家长配合的作用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儿童最早的也是最自然的有声语言环境和语言习得场所。听障儿童康复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康复的好坏。
前世界聋人联合会主席伏可第奇曾说过:“家长是聋儿最重要的老师。”父母是聋儿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课堂。聋儿康复教育过程中,家长配合与康复效果相辅相成。
1.启蒙作用
家庭是人生路途的第一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启蒙教育伴随着每一个人生命的开始,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项奠基工程。
2.引导和示范作用
家长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坚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用坚定信念、爱心和恒心帮助聋儿走上康复之路,勇敢地将孩子介绍给社会,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孩子与外界交流,形成自信乐观的个性品质,适时表扬鼓励,帮助聋儿产生成功的满足感,激发与外界交流的兴趣和热情,并将康复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3.充分利用聋儿的无意察知,适时适地现场语训,让孩子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
首先,家长应通过家长培训、或咨询康复教师、或向康复机构索取或购买有关聋儿康复培训辅导资料,获取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科学知识,帮助孩子接受科学的训练。
其次,掌握聋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地利用孩子的残余听力,充分利用其他器官的代偿作用,建立有声语言体系,巩固和发展言语康复效果。根据遗忘规律,家长科学有效的辅导,能大大提高康复效果。
最后,家长更有机会捕捉生活中的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包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所以生活中家长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听懂并回答家长的问话,将康复成果融入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理解运用,并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其多听、多看、多说,在运用中发展语言,自如地运用语言,最终让聋儿走出无声世界,回归主流社会,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郑纪东.聋儿语训过程中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12).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