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
作为数学老师,多半都能简单言说何为数学。因为“课程标准”有其解释与定义: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然而,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老师们的操作却未能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难能体现数学教学的作用与价值,难使数学成为“真正的数学”。对此,笔者认为,“思维”和“致用”是彰显学科特点和教学价值的永恒标尺,是让“数学”成为“数学”的应有举措。下面借助“乘法口诀”教学,试图阐释粗浅的想法和实践。
一、思维:数学教学永恒的力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也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和主要标志。数学教学要以“思维”为核心,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的方法,感受数学思维的乐趣,以致能将“思维”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习惯。
1.疑问——习之开始
疑是学之始,习之端。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比较贫乏,认识能力也不高,常常表现出不善思考、思绪杂乱或“胡思乱想”的现象。因此,需要创设充满疑问和矛盾的问题情境,适时给予学生以引导和点拨,驱使他们不断地进行思维,学着如何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思维、感悟和掌握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例如,乘法口诀,便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思维的一个资源。就拿“三四十二”这句口诀来说。教学中,可以设疑:“看到这句口诀,你想到了怎样的算式?”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联想到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但是,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乘法口诀的意义,让学生继续思考“3个4的和可以分成几个4加上几个4?写成怎样的算式?4个3的和可以分成几个3加上几个3?写成怎样的算式?”以至学生看到这句口诀能够联想到“2×4+4、3×3+3”“5×4-2×4”等算式。这样进行教学,赋予简单口诀教学以丰富的教学内涵。在巩固乘法口诀的同时,也沟通了乘法、乘加、乘减等算式与口诀之间的联系,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乘法口诀和感受到口诀背后蕴藏着的数学问题。
2.兴趣——学之保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持续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催化剂。教学中,教师也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评价的手段,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奇妙,让学生长期保持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只有“乐在其中”或“沉浸在思考的愉悦中”,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浓浓的思维兴致,以致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以乘法口诀的练习教学为例,笔者结合门牌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来巩固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激发学生参与思维的兴趣。首先,笔者出示门牌“2408”,告诉学生:“这是黄老师家的门牌,里面有哪些数?”学生很快说出有“2、4、0、8”这四个数。“看到2,你想到了几的乘法口诀?有几句?说给大家听一听。”因为2的口诀学生非常熟悉,所以一眨眼就说完了。然后我接着追问:“看到4和8,你又想到几的乘法口诀?说一说!”学生依葫芦画瓢,跃跃欲试。为了满足学生答题的要求,我让多名学生参与学习背诵乘法口诀,学生兴致勃勃。正当学生以为问题到此为止之际,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难道门牌上就只有这四个数吗?你还能看出哪些数?”“还有24。”“就24吗?”“还有40。”“同学们真厉害。不过,看到24,你又想到了哪些乘法口诀?具体说一说!”“四六二十四,三八二十四。”“根据四六二十四和三八二十四,你想到了哪些算式?”学生思维活跃,争抢着回答问题。这样,既复习和巩固了乘法口诀,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思维的愉悦。
二、致用:数学教学最终的归宿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强化已有认知,建立稳固的知识结构和体现知识的价值。将数学和生活进行有机整合,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作用,回归生活,又可以凸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勃发数学知识的魅力。
1.连接——支撑数学价值的手段
数学不是孤立的,它与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知识是连接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数学教学,需要从生活中来,以知识和问题为媒介,创设合宜的教学情境,将知识应用与生活需要适切地对接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与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贲友林老师曾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七个小矮人”引入课堂教学,借助七个小矮人引出课题,然后借助这些小矮人手中气球的个数,引导学生编拟出7的乘法口诀。学生学得饶有兴致、群情激奋。在巩固的环节中,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钢琴键盘、七言诗句、七巧板、七星瓢虫以及人的生长周期等作为教学素材实施教学,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不难看出,这样设计,既丰富和积累了学生的数学表象,让学生主动地将7的乘法口诀纳入到已有的“口诀体系”之中,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
2.凸显——勃发数学魅力的方式
数学知识价值的体现和魅力的勃发,需要数学教学有凸现和彰显的力量,需要在教学中得到应有的强调和强烈的凸显。数学教学需要到生活中去,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实际,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把握数学现象,体现数学知识和魅力与价值。
例如,8的乘法口诀,在教学的开始,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出示这样的问题:□×3+□×4=56。“小朋友,今天灰太狼给大家带来个问题,你能帮助老师解决吗?”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没犹豫:“能。”“方框里要填同一个数,你会吗?”面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下口”的问题,学生迟疑了,进入了愤懑的学习状态。于是,我话锋一转:“有困难没关系!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立即说出答案了!”……当学生研究和总结出8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掌握了8的乘法口诀后,我再次抛出课始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答案脱口而出:“填8。”“说说你的想法?”“七八五十六。”“3个八加上4个八是7个八,七八五十六。”“对这个问题,现在你感觉还难吗?”“太简单了!”因为有了开始的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以积极的心理倾向步入新知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因为有了浓浓的学习欲望和强烈的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学生才有了下面解题后的成功感和幸福感,有了解决问题的释然与大悟。这种“欲擒故纵、先扬后抑”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凸显了乘法口诀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总之,数学是姓“数”的,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着力点,只有彰显数学的思考味、学科味,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与价值;数学是名“用”的,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最终归宿,只有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勃发数学教学的作用与魅力,才能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数学”!
参考文献:
陈丽华.“教师即课程”何以成为可能:以数学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09).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