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颜
我们曾经收治过一位得了心肌梗死的患者。在第四次心梗时,到我院就诊。患者已经放了五个支架,每一次心梗发作对其来说都是巨大的痛苦。自第二次心梗后,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吃药、生活;血糖、胆固醇等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水平,但患者还是发生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心肌梗死,患者自述精神上已经接近崩溃。
精神压力引发心肌缺血
后来我们发现患者的发病与抑郁相关,主要原因是会诊中了解到患者在16岁时曾患抑郁症,并且从来没有因抑郁而到医院就诊治疗,而抑郁跟后来多次发生心肌缺血和心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治疗了患者的抑郁问题后,再加上强化对心梗康复期的治疗,现在患者终于过上了正常生活。
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反思。临床上的非精神专科医生,可能更善于观察躯体问题一面,而对精神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因此,心血管内科的医生需要知道,患者如果是精神因素发生在前,有可能带来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毁损,与后续可能发生心肌缺血或是心肌梗死的关系非常密切。
实际上,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脏的损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我们目前的认识程度。心理因素确实可以引发心肌缺血,这是毋庸置疑的。大量研究证实,冠心病常常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存在。
2013年在全国5大城市14所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调查显示,2123例心内科门诊患者,抑郁和(或)焦虑障碍的现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达14.37%和17.00%。
抑郁症发病,不是一个单纯的状态。女性患者的比例会更高,很多研究资料中甚至可以达到三分之二的比例。
高强度的精神压力会对心脏造成损害
如果一个人处在不良情绪的状态之下,心理高度紧张,又承受很大精神压力的话,无疑会使患者的冠心病雪上加霜,会加重患者本来已经狭窄的冠脉血液供应。
所以很多患者心梗后,如果追溯他最近两周内的情况,其中约2/3的人会承认最近特别累、压力大、睡眠不好或感觉极度疲惫。其实人在承受高强度精神压力的同时,会对其心脏带来损毁。在慢性应激状态下,比如个体总是忧郁、焦虑不安,会毁损冠状动脉内皮系统。内皮系统一旦被破坏后,很容易生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如果患者已经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高精神压力下,很容易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出现斑块破裂,这就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人处于突然的焦虑不安或强心理打击之下,其冠状动脉微小血管的舒缩功能会出现异常。不同的环境压力,对人的情绪会产生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会相应的导致心脏缺血的发生、发展。
抑郁和心梗往往是相伴而生
过去对心脏病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有形的结构异常上,如血管有没有狭窄、室壁有没有变薄、心室腔有没有扩大等。后来我们意识到,其实仅仅关注结构异常是有延迟的,因为在我们眼睛能够识别异常之前,患者已经发生了神经内分泌的变化,也就是所谓功能学的改变。过去我们看心脏神经症患者,认为不用治疗,后来就发现,患者在几年之后,有可能慢慢的变成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或出现心律失常。
还有一类是惊恐发作的患者。患者年轻时就反复的惊恐发作,每一次到急诊求医,临床医生会首先对心脏急症优先处理。最后知道患者是惊恐发作,对其警惕性下降。而患者反复惊恐发作的过程中,其冠状动脉系统会遭到破坏,比如形成血管狭窄,后期真的可能会发生心肌梗死。
心脏病是可以从结构到功能转变的,比如是急性心梗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内皮系统被破坏掉后,出现了单一或是多发的动脉粥样硬化。高精神压力可使内皮系统被破坏,大量的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出现氧化应激,发生进一步的炎性趋化,此即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
关注心脏病患者心理非常重要
关注患者,尤其是关注心脏病患者精神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因为精神心理因素会带来微循环系统、血小板、内皮功能的系列改变。因此早期干预可避免相关损害。那我们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尽早识别出冠脉功能的问题。一系列有关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的研究发现:对于容易感受精神压力的个人,若给予适当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某种程度上可明显减少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的风险。
作为心血管医生,我们强调循证医学的重要性,希望收集更多的临床治疗数据来证实我们种种治疗的科学性。但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如果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得不到控制的话,那任何的科学性治疗都是空谈。
因此,对于临床医生而言,一定要重新思考,怎样帮助更多的患者回归正常的生活。而此过程中,及时的发现患者的精神、心理乃至情绪问题非常重要,特别需要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