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块自由耕种的土地

2016-03-14 09:44马青山
考试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职文章语文

马青山

中职语文教学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在以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探讨中,很多人对语文教学提出异议。的确,语文学科在传承民族文化,在提高国民的素养、重建民族性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单薄,正如汉服逐渐让位于西装牛仔服一样。学生谈论更多的是好莱坞大片,是网络,是韩剧,而《论语》、《诗经》及其他传统名著却不为学生知晓。

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我们民族不仅有很多优秀的名篇佳作,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基于如此好的条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职语文课堂的天空会更蔚蓝。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恢复作品真面目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先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在把每一部分分成几个层次。每层里再分析句子,甚至字词乃至一个标点。语文教师就像拿手术刀的医生,把本来形体如一的文章一块块解剖给学生看。这样尽管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无法拼接出文章原本的美,更不用说受到美的感染。久而久之,学生面对文章,犹如屠夫面对案板上的肉,就丝毫不想它从前是怎样活泼的生命,只管麻木地分割。这样的教学给学生的感觉肯定是乏味的。

在教学中,我曾做过以下尝试:每讲解一篇文章,先让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让学生体味作者的丰富的感情,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朗读是深入文本的需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其实就是理解文章的过程。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感受文章的内容,从而理解文章中的主旨。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说的习惯。语言就是表达自我思想的工具,是与人交流信息的媒介,让学生读完禁不住产生说的欲望。有的说,敢于说,并且善于说,也是新课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的充分阅读,是说的基础,但是平时要养成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从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修辞、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的抒发等,从词句的选择与运用到主题的深度与广度,任选一角度出发,学生的话题打开了,教师便可以稳站讲台“排兵布阵”。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质疑、探究、反思,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就文章情节安排“人物内心独白”,可以就实际问题进行“课堂辩论”,也可以对情节比较集中的文章编排课本剧,融欣赏、表演、评论为一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仅参与了,而且有所收获。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学生喜欢,学生主动,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注重课文与现实的链接,实行“大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表达思想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机械地了解课本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实现多元对话,达到融会贯通的过程。有人提出了“大语文”的概念,社会也是语文,了解社会是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应以“立人”为本。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文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语文教育中排除了文学,语文就变成枯燥乏味的单纯的语言形式的“训练”,学习语文,必须是在接受内容情意的同时,掌握语文这个工具,那么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意的兴趣,即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这才是语文学习内在的也是最有效、最长远的动机。上述爱因斯坦所说“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对美和道德的善的鲜明的辨识力”,其真理性即在于此。

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实现多元对话,让学生了解杜甫对天下寒士的殷殷关切,感受舒婷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体味徐文长的不幸与悲哀……我在上这些课的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为了分析他们性格的异同点,我让学生模拟现场,走进作品,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让他们爱之深,恨之切,悯其苦,悲其不幸。这样就构建了一个贯通古今的舞台。既让他们了解社会,又增长知识。

培养一个合格的人,大写的人,是教育的目的。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人格的完善,离不开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训练。很难设想,一个心灵狭隘、情感枯竭的人,会是一个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个性、人格、情趣,这些人性的因素,与文学审美的关系至为密切,而文学审美又需一定的现实情境,即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既给我们提供了挑战,又给我们提供了便捷了解社会的窗口。音像制品等多媒体冲击人们的视野,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加大了,人们经常忽视思考。文学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学的目的,在学习文学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文学了解周围的事物也可以提升人、塑造人、净化心灵。我们相信,在情感的氛围、艺术的环境中,无论是语文学习中思想教育的目的,还是掌握工具的目的都更易于实现。

三、加强课文教学与写作指导的联系,发挥经典课文的典范作用

中职语文老师应当明确的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感受和运用,我认为在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很有必要。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色,确定写作指导的侧重点,如: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为了让学生体味作者运用短诗句的作用,我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句子的仿写及运用。首先让学生摘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可以在写作中借鉴的诗句,读一读,说说它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再启发学生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看看可以在什么情况下运用。有学生写了一首《致父母》,反映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只注重言语上的教化,却不注意自身的行为,如打麻将等恶习。

总之,在一次次生动的练习及引导中,学生创作出一个又一个优美的语句,体验当作家的成功感,不知不觉地减轻作文时的“头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写作。

四、创设现实情境,鼓励学生创新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创新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那种促使人们产生新颖、独特想法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重视创设谈话情境,追求和谐的谈话氛围,在这种情境中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既有经验与要探究、解决的新问题联系起来,把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这是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产生一些思维的火花。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不加以限制,孔子鼓励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在一次阅读课中,我让学生分析《阿Q正传》中阿Q的人物形象。问:“你们喜欢小说里面的阿Q吗?”很多学生都摇头,值得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提到阿Q精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不可缺少,说他的性格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点。听到这样的答案,我像在课堂上发现了钻石,带头为他鼓起掌来,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并鼓励了他的这种思维创新。

总之,要教好中职语文,教师就要努力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块自由耕种的土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以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探究问题的全过程,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中职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