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康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取的文学作品,多是散文和小说。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篇幅等的限制,往往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的性格特征。考生阅读材料须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三个要素,在答题时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做综合考虑。
………………………◆技法锦囊◆………………………
1.人物形象方面
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除肖像描写、神态描写、服饰描写等外貌描写,以及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有间接描写,即以其他人或景烘托。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作者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一文的开头,作者对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一文,华老栓买药时,作者对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2.故事情节方面
(1)考生要学会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2)考生要注意故事情节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结尾等。如《祝福》一文,全文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外貌写起,然后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时的情景,再到祥林嫂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项链》一文里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考生要学会理清线索。短篇小说多数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会同时设置明线和暗线。如鲁迅的《药》一文,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文中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这条暗线;然后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3.环境描写方面
(1)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做了明确的交代。
………………………◆考点链接◆………………………
1.关于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做此类题时,首先,考生要总体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其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最后,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用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关于重要情节或细节作用的分析
考生答题时,要特别注意重要情节或细节作用的思考方向。一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二是对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看是发展了人物性格,还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三是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要找到关于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也会不同。
其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二是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三是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四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五是揭示文章主旨。
4.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鉴赏、评价
理解思想内容也就是对主题的理解,小说的写作技巧主要表现在对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名师提醒: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四大误区
(1)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2)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只要是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意见;(3)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4)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符合自己口味的就说好,不符合的就说不好。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人 物
[罗马尼亚]扬·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然后又编成故事。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来源于生活。是的,生活是我素材的永久性的、慷慨的提供者。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个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就像去了一趟食品店或烟草店,多多少少总是有些收获的。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了。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它很讨人爱(无论如何,比我这样一个腼腆的人要易于近人,要招人爱得多),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她先是逗我的小狗,尔后又同我聊了起来。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啦,土豆生长情况啦,足球比赛啦,动物啦。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是否幸福?
“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就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
“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我十分想听一听。”
“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很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故事或小说找到个人物?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来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我说的幸福不仅仅是指具体的现实状况,还指精神上的。”
“先生,”她说,“我明白您的意思,您不用再问。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園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在我的儿童时代,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什么病?”我怯怯地问。
“噢,是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我为此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信,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更不要提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好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我的病给父母带来了许多麻烦。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直到有一天晚上,也是像今天一样,在一个公园里,我遇到了一位男子,他耐心地听我讲述自己的遭遇,并提出让我同他结婚,同时告诉我,他是一位治这种病的专家,他还保证,能治好我的病。”
“他把您的病治好了?”
“是呀,治好了。怎么治的呢?他不许我再用转义的词语,任何时候我都必须用词语的本来意思。现在我可以问您,那样还算什么生活?您怎么可能同您的丈夫在一周内不用一个转义或引申的词语呢?不使用隐喻词语,就不存在使某件东西、某件事、某种思想、某……变个形式的可能。所以,我们应该离婚。有一天晚上……”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您跟我来一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
“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我妻子接了电话。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选自2012年4月版《外国小小说》,有删改)
1. 文中三次写到“狗”,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 小说以“人物”为题目,写的却是关于“我”被偷的故事,如果以“被偷”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
3. 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做出简要分析。
4. 这篇作品的结尾有什么巧妙之处?
【参考答案】1.“‘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婦女。”这是第一次写“狗”,其作用是引出那位中年妇女。“‘我很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这是第二次写“狗”,是为了突出“我”此时的心理活动。第三次写“狗”时,一个“夹”字体现了“我”的愤慨之情。
2.不合适。因为本文并非写“我”被偷这一件事,而是从三个方面突出“我”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一是“我”的自以为是与被偷这件事的对比;二是“我”与那位妇女的对比;三是“我”与警察的对比。
3.“我”的性格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我”喜欢与人闲谈,但满足于对生活表面的了解,对生活的了解很肤浅。(2)“我”很自信,容易轻信别人。(3)“我”往往自以为是、处事不太冷静。
4.本文结尾可谓既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从那个妇女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时,就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