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调研报告

2016-03-14 07:39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硕士跨文化汉语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调研报告

张春燕 景高娃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跨文化交际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有助于学生在海内外有效、顺利地进行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但对全国56所培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开设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虽然这门课已经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使用等几个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与其他课程混开、课程内容名实不符、缺乏系统性、课时量不足、教材来源单一、考核方式不科学、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严重短缺等。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在这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跨文化交际学 课程 调研报告

一、调研说明

“跨文化交际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设置十分必要,有助于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帮助他们在海内外有效、顺利地进行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 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减少文化冲突,跨越交际障碍, 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笔者对全国56所培养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情况进行了调研,以期进一步了解该课程的开设情况,为新的课程指导说明的制订提供依据,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参考。

本次调研共涉及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56所院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1.课程设置基本情况(包括是否开设该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名称与内容、开设学期、课时、学分、是否中外学生分班上课等);2.师资情况(包括教师专业背景和师资数量);3.教学情况(包括授课语言、教学方法、考核方式);4.教学资源的使用。调研方法主要包括三种:网站调研(浏览招生培养院校相关网页、行业网站、业内人士个人网络空间等进行课程信息搜集);电话调研(对招生院校或学院的教务部门及授课教师进行课程信息咨询);人际调研(依托老师、同学、朋友等个人社交网络开展调研)。

二、调研分析

(一)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1. 培养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将“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定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将“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其中一项培养要求。在笔者调查的56所院校中,只有一所大学没有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其他所有院校都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了培养目标或培养要求。然而,虽然“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各个高校的重视,但是几乎没有一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过明确的表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旨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理论分析,并以此指导交际行为,发展交际技巧,最终达到能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生活、工作时都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并顺利开展汉语教学,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

2. 课程名称与内容

笔者对56所院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数量总计为61门1。除了1所学校将跨文化交际课程设定为中国学生的选修课外,其余高校均将该课程设定为专业必修课,这反映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已经得到了普遍重视。然而从整体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对该课程的认识不足,这首先突出地反映在课程名称上。共有16门课程(占总数26%)将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合并,其中有12门课程名称为“中华(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有2门课程名称分别为“中西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与中外文化比较”,有2门课程将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合并,定名为“跨文化交际与(中华)文化传播”,其他45门课程名称为“跨文化交际(学)”,比例如图1所示。

图1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名称比例

“中外文化比较”、“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学”是三门不同的课程,虽然都涉及中外文化的异同之处,但是各有侧重。“中外文化比较”侧重于比较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在价值观以及哲学、制度、习俗、艺术等领域的异同;“中华文化传播”研究的是中华文化如何为世界各国所了解、接受;而“跨文化交际学” 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自成体系,有相应的理论框架,旨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的交际行为、交际规律和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侧重于他们在海内外工作、生活中的跨文化人际交往。这三门课程理论框架不同,侧重点不同,教学内容交叉点也不多,所以不应混在一起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其次,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认识不足也反映在课程内容上。在对课程名称为“跨文化交际(学)”的45所院校教学大纲做了详细的调查后,我们发现18所院校的20门课程虽然把课程名称定为“跨文化交际”,但是教学大纲却不完全是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比如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中华文化特征”“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汉语及汉语的特点”“中外语篇结构的对比”“中外句法结构的对比”等。所以61门课程中教学内容真正完全符合跨文化交际课程要求的只有27门课程,所占比例只有44%,如图2所示。

图2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内容统计

所有61门课中所涉及的“跨文化交际”内容,大致分为“基本概念”“价值观念”“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社会习俗规范”“跨文化适应”“文化身份对交际的影响”“处理冲突”等几个方面,其中,涉及“基本概念”“价值观念”“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四个方面的课程数量最多,均超过50门,涉及如何处理冲突的课程数量最少,只有17门,如图3所示。

图3 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内容分布

3. 课时、学分及开课学期情况

调研显示,除了课程名称之外,在跨文化交际学的课时数、学分以及开设学期数等方面,各院校也不一致。首先,从课时上来看,2所高校为72课时,2所高校为54课时,3所高校为40课时,38所高校为36课时,7所高校为32课时,1所高校为30课时,1所高校为18课时,另外两所高校的课时数不详,如图4所示。

图4 课时分布情况

课时数也反映了学分的分布,其中1所高校为1个学分,2所高校为3个学分,2所高校为4个学分,其余51所高校均为2个学分,如图5所示。

图5 学分分布情况

在开设学期数上,1所高校该门课程仅开设半个学期,1所高校为两个学期,其余54所高校均开设1个学期,如图6所示。

图6 开设学期数情况

大多数高校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每个星期只有两个课时,若是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外,还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甚至还要培养其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实属不易。因此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应该单独开设,安排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在学生海外实习之前授课),每周2—3学时,共16—18周。

4. 中外学生分班设课情况

在所调查的56所院校中,有51所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既招收中国学生也招收留学生,其中有9所院校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实行了中外学生分班设课的方法,约占17.6%,其余42所高校的跨文化交际学课堂为中外学生混编。笔者赞成中外学生分班授课,理由如下:第一,针对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有别,对中国学生的培养侧重于使之了解其他国家的交际文化,而对外国留学生的培养侧重于使之了解中国的交际文化,因此对中外学生授课的具体内容及典型案例不一样,参考文献也有较大不同,分班设课才能更好地达到培养目标;第二,从学生背景来看,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差别,跨文化的生活经历也不同;第三,从教学效果的角度考虑,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语言水平不同,无论用汉语授课还是用外语授课都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因此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分班设课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师资情况

教师的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在56所院校中,绝大多数院校由本院教师承担该课程,也有个别学校主要是聘请外来专家授课。有16所高校该课程采用团队授课的方式,每位老师讲授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章节,其余各院校该课程基本都是由1位老师承担,因此56所院校中承担本课程的共有78位教师。然而从我们所获得的78位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师的专业背景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一些教师参加过短期的课程培训或者发表过与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的论文,但只有3位教师的教育背景与跨文化交际学直接相关,其中2位是“比较文化与跨文化研究”,1位是“Intercultural Studies”(跨文化研究)。其余具有文学背景的有32位,语言学背景的有27位,历史学3位,文献学3位,艺术学3位,民俗学2位,文艺学2位,其他还有来自宗教、汉语国际教育、管理领域的教师各1位。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师专业背景如图7所示。

图7 教师专业背景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跨文化交际专业背景的教师严重短缺,这与国内大学研究生层次的专业设置不无关系。短期内可以通过教师的访学、举办跨文化交际课程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三)教学情况

1. 授课语言

在授课语言方面笔者获得了53所院校的有效数据2,其中有14所院校的中外学生混编课堂和2所院校的中国学生课堂的授课语言是双语,这也是该课程国际化水平的体现。由于外语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双语授课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提高有较大帮助。其次,本课程在国外的发展较为成熟,一些前沿性、权威性的文献多为英语著作,因此在讲授重要理论及概念时,以汉英双语授课可避免由于中文翻译不准确或不统一引起的误解或歧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个班上的留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英语不一定是他们熟悉的外语,而国内的双语教学通常是中文和英文,这对非英语背景的留学生来说是较为不利的。因此若班里非英语背景的留学生数量多于中国学生和英语背景的留学生,那么教学语言可只用中文,或用中文和多数留学生熟悉的语言。值得注意的是,中外学生分班设课的院校中,有2所院校采取了中国学生课程双语讲授、留学生课程汉语讲授的模式,这样分别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群体的语言水平和课程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授课模式。

2.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笔者获得了54所院校的有效数据。其中有5所院校的教师选择了单一的授课模式,其余49所院校均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在单一方法授课的5所院校中,有3所采用单纯的讲授方式,1所采用讨论的方式,1所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单纯的讲授可以让这门课程更具系统性和理论性,但是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而如果单一地采用讨论或案例分析的方式而没有系统的理论讲授,课程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也会不足。有11所高校的教学模式涵盖了问卷所给出的讲授、讨论、案例和演练,这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图8 单一授课模式和多种授课模式比例

就教学方式而言,笔者建议本课程教学时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跨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由于该课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实践性,它研究的对象是动态的、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文化现象,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关注最新研究动态,不断阅读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最新研究成果,收集最新案例,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3. 考核方式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所需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理论水平和交际能力两个方面,因此考核方式应该能够反映出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撰写论文和闭卷考试能够非常好地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运用理论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而跨文化交际演练或实践能够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沟通技巧,因此单一地采用一种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然而从我们搜集到的57个跨文化交际学课堂的数据来看3,多达33所院校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考核,占58%。采用单一方式考核的课程中,采用撰写论文方式的有28个,采用闭卷考试方式的有4个,采用开卷考试的有1个,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的有1个。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首先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这样即使将来遇到本课程学习过程中未曾讲过的情景,或去一个未曾涉及的国家,也能运用所学理论合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并且能够解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中国交际文化的疑问。但是从笔者收集到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海外的生活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很多具有理论分析水平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高,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因此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4

(四)教学资源

笔者获得的54所高校的57门课程的教材及参考文献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教材来源表

在这57门课程中,有35门课程采用的只是国内教材及参考文献,数量达到61.4%。由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容易受到研究者自身文化背景和立场的影响,参考文献来源的多样化对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虽然国内跨文化交际学发展迅速,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尚未成熟,而且研究多集中于解释行为方式,对动态多变的交际过程的研究和探讨还不够,因此可以适当选取国外教材或者参考文献作为补充5。调查中发现,使用自编教材的课程数量达到约30%,这反映出现有的教材并不能够完全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需求。此外,也很难有一本教材能够涵盖跨文化交际的所有方面,再加上跨文化交际学所具有的时效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补充参考文献和其他教学资源。

教材语言方面,笔者搜集到了55个教材使用语言数据6,其中有47门课程的教材均为汉语,5门课程选择的教材语言为英语,3门课程的教材语言既有汉语也有英语。由于翻译的文献常常会有不准确的情况,这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因此笔者主张尽量选择国外原版的著作。

除了参考文献,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还应挖掘其他相关教学资源,如相关电影、文学作品(如《刮痧》《喜福会》《面子》(Saving Face)《推手》《饮食男女》《喜宴》《在土耳其歌唱》等)、相关网络资源(包括跨文化研究相关国际组织、国内外跨文化研究中心、跨文化研究相关学术资料网站等)以及海内外该领域的专家信息,但这些信息在所有院校的教学大纲中均未提及。

三、总结

根据56所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调研结果,本文从课程设置基本情况、师资情况、教学情况、教学资源的使用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虽然从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的定位上来看,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开设的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已经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是具体而言,这门新兴的课程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对此的建议总结如下:1. “跨文化交际学”更多地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行为,应单独设课,不与“中外文化比较”或“中华文化”类的课程合开,非跨文化交际学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2. 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培养方案应当对此进行区分,中外学生应当分班授课,中国学生课程使用双语讲授,留学生课程使用汉语(或辅以留学生熟悉的语言)讲授;3.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保证有每周2—3学时、每学期16—18周的课时;4.教材来源应当多元化,单一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应当及时向学生补充参考资料,并挖掘其他相关教学资源;5.有跨文化交际专业背景的教师严重短缺,应当通过教师交流及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6.单一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够反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真实水平,应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张春燕,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文化传播、美学、澳大利亚研究等。

景高娃,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化比较等。

附注

1 笔者共获得56所院校的数据,由于其中1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分不同的方向分班上课,名称不同,另外有4所高校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课程名称不同,故共有61门课程。

2 有2所院校没有给出授课语言信息,另外1所院校选择了汉语/双语。

3 笔者共获得55所院校的数据,其中有2所院校中外学生采用的考核方式不同,所以共获得57个统计数据。

4 具体做法可参见:张春燕. 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13(4).

5 参见胡文仲、贾玉新的《与陌生人交际——跨文化交流方法》的总序,2007年版。

6 笔者获得的54所院校提供的数据中,1所院校中外学生所使用的教材语言不同:中国学生的教材语言为英文,外国学生的教材语言为中文。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MTCSOL students. This course attempts to help students teach Chinese language and spread Chinese culture effectively and smoothly at home and abroad. A national research report, which includes 56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fer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demonstrates that although this course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overall, there are still various problems in course design, teaching faculty,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and teaching resources, including mixing with other courses,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name and course content, lack of systematicness, inadequate class hours, monotony of the sources of teaching materials, unscienti fi c assessment methods and the severe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faculty, etc. In order to obtain a better teaching result,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profound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in these aspects.

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MTCSO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research report

* 本文系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项目“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说明”成果。

猜你喜欢
硕士跨文化汉语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