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实现

2016-03-14 23:09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七中学廖广利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5期
关键词:导语陶渊明德育

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七中学 廖广利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早在唐代,韩愈就明确指出了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德育,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它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当下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语文自身特点实现德育渗透?笔者将围绕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方法问题,浅谈自己的一点收获。

一、巧妙设计导语

导语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整节课的目标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设计的类型多样,又要以能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原则。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祝福》一课时,设置导语:“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咱们通常把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人称为侠客;把游说他人听从己见的人称为说客;把入侵他人电脑的人称为黑客;把拍摄数码摄像的人称为拍客,那么冷眼旁观他人不幸的人我们称之为什么?”学生回答:“看客”。然后结合《祝福》,联系鲁迅其他作品,分析看客的特征,最后学生总结看客特征。老师加以德育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看客,所以请同学们不要做冷漠的看客,而要做爱心的天使,因为‘生命的颜色凝聚爱’!”这样的导语设置形象生动地引入关键词,自然过渡到围绕教学内容升华主旨,从而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二、结合时代背景

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知人论世,进行德育。如,在讲《城南旧事》这一课,要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和评价“厚嘴唇的人”这一形象的好坏:作品通过英子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写出了当时黑暗社会——一个新旧交替的“乱世”对进步青年的压抑和迫害。他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因为穷,不得已做了贼;他是一个人默默承受生活的重担,养家糊口,供应弟弟上学的好哥哥;他为人朴实厚道,而他的悲剧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这样,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情,善于用宽容的眼光和心态去评论他人,学会同情弱小,关爱社会,就将德育教育无痕地浸润于课堂教学之中。

三、意气朗读诗文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深意,有气有力,能使学生感悟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如一位老师上《沁园春·长沙》时,带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努力与作者形成感情共鸣,把毛泽东对国家命运和革命前途的关切精神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演绎出来。

四、精评学生作文

作文就好比是学生思想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对世界、社会、人生的不同感悟。作文教学是实现“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教师通过作文这扇窗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在写评语的交流中,有时纠正不良思想或片面认识,有时引导他们感悟父母亲情、友情,有时候鼓励他们积极应对生活的磨难,有时赞美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所有的心灵对话都能点燃他们的写作激情,指引他们人生前进的方向,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健全。

五、积累成语名言

成语和名言警句中涵盖了很多德育思想,对成语和名言的积累比老师单纯枯燥的说教来得有成效。教师可以和学生分工合作,每天积累板书在黑板上,并利用每节课的一两分钟点评,互相交流,让学生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词句中,领略德育的精华。比如在教授《师说》一课时,我让同学们积累了“程门立雪”这一个成语,让学生在故事中习得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六、利用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教学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师可列出书目,引导学生选择性阅读。除了浅短的书籍或文章,诸如,《意林》《青年文摘》《萌芽》《读者》以及报纸的时评板块外,也可以在寒暑假鼓励学生看一些意义更为深刻的作品,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华的《活着》,北村的《愤怒》等,并写读后感。这样,在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之余,又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对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促进心智的成熟。

七、积极开展活动

教师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习得知识,形成价值观,这使现代学校由传统意义上单纯施受课本知识的教育场所转变成一个能够满足学生更多知识需要,信息开放的小社会。语文教学要具备多样性和灵活性,可积极开展诸如主题演讲、辩论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表现欲,逐渐提升其品德素养。

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让学生谈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有些学生反对他归隐,认为陶渊明放弃大济苍生的追求,这是消极放纵,懦弱逃避现实的行为。有些同学赞成陶渊明归隐田园,认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洁身自好,不肯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有些同学能够辩证地看待,认为陶渊明能够杂合儒、道、释各家思想排解自己的精神世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正因世道昏庸,他才勉力修行自己的至道,不出头露面作无益的说教,这正是历代君子的处世之道。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真理越辩越明,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是非标准判断和英雄主义观念的教育,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八、联系现实挖掘

联系现实,由教材到生活的比对,从而发现某种智慧精华的超越时代性,这要求教师对内涵丰富的教材作富有创造性的开掘。除此之外,鼓励学生多关注时政热点,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真正把自己融入社会和时代,针对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真正达到了德育渗透的最高境界。

不过,德育在教学活动中应本着适度的原则以渗透的形式出现,在具体操作中有“度”而不“过”,“到位”而不“越位”,语文教师应寻找最合适的德育切入点,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美,它让语文教学更富有魅力。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坚持,使自己在这神圣的岗位上, 无愧于我们的学生,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他们生命的长河!

猜你喜欢
导语陶渊明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你好,陶渊明
导语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阳光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本期专栏导语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