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态势与翻译策略选择*

2016-03-14 21:40黄巧亮
外语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归化态势异化

黄巧亮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文化态势与翻译策略选择*

黄巧亮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翻译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文本语码之间的转换,而应把翻译视为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本文从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化态势入手,剖析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启示,突显译者的文化能力对译文的影响作用,以期为翻译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与建议。

文化转向;翻译研究;译者;翻译策略;文化“走出去”

1 引言

1976年,在“文学与翻译论坛”上,美国学者列斐弗尔(A. Lefevere)提出“翻译研究应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标志着翻译研究的广义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开始。1980年,英国学者巴斯内特(S. Bassnett)出版《翻译研究》(TranslationStudies),指出翻译研究应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整体性思考。1989年在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召开的国际翻译研讨会进一步推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1992年,列斐弗尔出版《翻译 历史 文化》(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一书,正式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并强调“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Lefevere 1992:ix)。文化转向提升文化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使翻译研究与人类的生活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文化是一个庞杂的概念,其中涉及的因素太多,进而对翻译过程的影响相当复杂。如何能够尽可能准确、恰当地翻译文本,与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从这一观点入手,剖析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启示,突显译者的文化能力对译文的影响作用,以期为翻译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与建议。

2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2.1 发展过程

20世纪70年代,依文-佐哈(I. Even-Zohar)提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强调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作用。他指出,被翻译的文学在3种情况下具有重要地位:“(1)当一个国家处于年轻阶段或是刚刚建立;(2)当某个国家的文学很薄弱的时候;(3)当某个国家的文学正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李和庆 黄皓 薄振杰 2005:106)。依文-佐哈的思想已经体现出文化转向的萌芽,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语言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禁锢。因此,也有学者将多元系统理论视为温和的文化派,认为该理论在一定意义上指出翻译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也有学者批评多元系统理论“过于重视目的文化,过于重视意识形态问题,而忽视美学与价值观的方面”(Bassnett 1998:107)。于是,以图瑞(G. Toury)和赫茨曼(T. Hermans)为代表的描写学派(descriptive stu-dies)发展多元系统理论,强调目的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影响。遗憾的是,他们仍然没有注意到翻译活动对目的文化的反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列斐弗尔意识到文化与翻译活动之间的交互关系,指出“翻译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必须发生在某种语境中”(李和庆 黄皓 薄振杰 2005:130),“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Lefevere 1992:8)。“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翻译看作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彭爱和 伍先禄 2008:131)。“文化会赋予翻译以不同的功能,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廖七一 2001:365) 因此,以列斐弗尔为代表的文化派认识到话语对翻译的制约作用,提升译者与目的文化的地位,开创性地将文化视为翻译单位,彻底颠覆以往以词、句为单位的翻译观。

2.2 反思与启示

“语言与文化就像是共享器官的连体婴儿,离开彼此都不能独立生存。”(伍小君 2009:104) 1999年,卡坦(D. Katan)出版《翻译文化》(TranslationCultures)一书,构建文化框架,提出“译者是文化中介者”的思想,认为“文化语境是我们感觉、理解文化并交际于其中的一个重要框架”(Katan 2004:2)。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出来。作为文化中介者,译者是两个不同文化社团之间的连接纽带。在一定程度上,翻译就是将文化从其语言形式中剥离出来再放入另一种语言形式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被转移的东西不可能完全无损。如果在译文中仍能保持源文化就是异化翻译,如果转换成译语文化就是归化翻译。归化追求尽量减少原文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陌生感,而异化则力图将原文的异国情调带到目的语文化中。于是,引发我们思考的是,选择异化或归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归化和异化的争论一直持续多年,难分伯仲。很多学者提出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使用的翻译策略。陈富康在《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谈到玄奘翻译印度梵文佛经时主张,遇到神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与特定的佛教场景,就不妨音译(陈福康 2000:29-35)。这样,梵文中的很多词语就这样进入汉语中,并被人们无意识地广泛使用。随着这些音译词语进入汉语的还有梵文背后的佛教文化。更有甚者,固化在这些词语内的文化和宗教内涵等也进入汉语,并随着这些词汇的扩散而广泛传播。再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曾被多次翻译,并被引入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目前,全译本主要有两种:W. Jenner的全译本JourneytotheWest和余国藩的TheJourneytotheWest. 其中,Jenner的译本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成功地吸引目标读者,在西方的受欢迎程度较高,但是译文忽略大量的中国特色文化。余国藩的译本则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通过大量的注解使读者易于理解并促进中国文化向目标文化传播,但是过度地异化难免会让读者失去阅读的耐心。由此可见,目的文化与源语文化之间的态势关系对于译者的策略选择以及赞助商的立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这将间接影响译本的销量与传播。过分归化,自然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但是这将损失文化特色,丧失文化传播的意义。可是异化成分太多又会给读者的阅读与理解带来太多的困难,很容易打击读者的阅读积极性,也很难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归化与异化之间找到一个有利于文化传播的黄金分割点是翻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3 翻译的本质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二者自然也就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参数。语言、文化与翻译3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语言和文化影响着翻译活动,翻译又反过来为语言和文化注入新的成分。

3.1 意义问题

翻译研究中的很多问题本质上都是语言的意义问题。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language turn)之后,意义问题成为哲学家关心的核心问题。作为“语言学的营养钵”,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不仅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给养,同时也为翻译研究的进步提供很多参考与启示。早在1960年,W. Quine就在《语词与对象》(WordandObject)中提出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他认为,“文化间性框架中的翻译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行为,文化因素和其它非语言因素等与之相关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宫军 2010:128)。伽达默尔认为,“在对某一文本进行翻译的时候,无论译者如何努力进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为作者,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现,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不可怀疑的是,翻译涉及的是解释,而不只是重现”(Gadamer 1975:347)。Lederer也曾经多次指出,“成功的翻译背后是对篇章的释义,是语言之外知识的参与”(Lederer 1994:9)。可见,不仅意义问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同时,构成意义和影响语用意义的多种要素也是翻译研究须要关注的重点。“翻译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语言意义的问题。”(伍小君 2014:10)

3.2 3者之间的关系

“翻译就是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对话,就是以语篇为中介的一种意义呈现和解释行为。”(李明清 2009:13) 这句话清晰地道出翻译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既表达文化现实,又体现文化现实,而且象征文化现实,那么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进行口头或书面交际时所隐性呈现的必然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孙广治 2008:98) 维特根斯坦曾经指出,文化就是生活形式(刘辉 2010:27)。可见,翻译表面上是不同文本之间的语码转换,实质上却是不同生活形式,即不同文化的转换。这也再次体现出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多年来“归化”与“异化”争论不休的原因。如何能够在文化涉及的众多因素中找到翻译策略选择的切入点?如何能在归化与异化之间找到暂时的平衡?本文认为,文化态势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文化态势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而语言又是翻译活动开展的基础。因此,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简单地说,翻译就是指称关系在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转移,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柳晓辉 2010:124) 魏耀川曾经指出,“目前在翻译界,中译外和外译中呈现双重翻译策略标准的倾向:外译中异化策略明显日占上风;中译外归化策略大都作为准绳。这是一种内外有别的奇怪的翻译策略现象”(魏耀川 2008:56)。可见,不同文化之间的态势关系对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着整个翻译活动的结果。

首先,翻译本质凸显文化态势的影响性。韦努蒂(L. Venuti)曾经指出,理想的翻译是一个乌托邦(Venuti 2013:2)。“作者的原意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的东西,而是隐含在作品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有充足的理由证明他对原作的理解完全契合作者原意。要达到‘信’或‘等值’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屠国元 朱献珑 2003:10) 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交流,实现这种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介入目的文化。译文不仅要体现原文的字面意义,还要通过目的语言与文化对原文的内涵进行诠释。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诠释的主体,是这个乌托邦社群的成员。由此可见,完全对等、忠实或是做到“信、达、雅”的翻译并不存在。现实中的翻译都是译者根据赞助商或读者的不同需要而对源语文化和叙事方式进行取舍的结果。

其次,文化态势对译者自身具有一定影响(陈庆斌 2015:214)。作为一个客观现实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态势会对译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会在不经意间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会对译者的翻译理念产生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很多学者都探讨过译者生活的文化环境对译者的影响,认为“译者的角色定位应当是文化中介者”(Katan 2004:1)。我们认为,文化语境包括源文化、目的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文化态势作为二者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对译者的影响是无时无刻的,理应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再次,文化态势影响赞助方的要求。“赞助人时刻在操纵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Lefevere 1992:26),对翻译活动具有妨碍、禁止或毁灭的力量。他们会控制翻译作品的意识形态、出版、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译者的翻译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但是,赞助方作为出资人,他们投资翻译活动的目的是为谋求经济效益,因此销量和利润是其关心的重点。为此,他们就会顺应现有的文化态势,选择利于扩大销量、受目的文化欢迎的翻译方法,要求译者更多地考虑译文对于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而相对忽视其他因素。这些都会使得译者的心理天秤发生倾斜,导致译文的忠实度下降,归化的程度就会大大上升。例如,近年来《西游记》受到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相继被计划拍成电影和电视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细看剧本的构成,从题目、人物设计到故事情节的选取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中,片名被译为MonkeyKing(《猴王》)充分突出孙悟空的重要性,而忽略佛教文化的因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翻译活动对原文中内容的选择性与过滤性。再如,根据美国学者韦努蒂的统计,英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很少出版翻译作品,翻译的书籍仅占其图书出版总量的2-4%;然而,在法国,同类书籍则占图书出版总量的8-12%,在意大利和德国的比例还要更高(Venuti 2008:13-14)。这些例子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言之外的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

最后,文化态势不仅对译者有影响,对译文的读者也会产生影响。在相对弱势的国家里,读者对强势文化的态度都常处于两个极端,或渴望,或拒绝。持渴望态度的读者多积极面对强势文化的译入,认为吸收此类文化是时尚的象征;持拒绝态度的读者多抵触强势文化的译入,认为吸收其他文化是对现有文化的侵蚀与颠覆。在两种不同观点的影响下,读者对同一文本的接受度也不同。因此,读者的心理预期在评判译文的优劣时具有重要影响,会间接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

综上所述,翻译是一个复杂的意义形式转换过程。受文化态势的影响,翻译中的各种选材和策略运用都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不同文化间的不平衡性。为打破这种不平衡,加快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译者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5 结束语

人是有目的的动物,任何行为都受到目的的支配(刘辉 2015:119)。翻译活动也不例外。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语码转换过程,而是多种文化之间的角逐。“不同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受其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强弱态势。这种态势影响翻译材料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用,进而影响文化多元化的形成。”(陈岚 2011:61) 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渴望“一夜成名”。在应对文化态势影响的过程中,译者该如何掌控方向、选择策略应当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以便更全面地认识文化态势的影响力,更好、更快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我国的文化“走出去”铺平道路。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0.

陈 岚. 文学翻译选材及策略语文化态势[J]. 南方论刊, 2011(11).

陈庆斌. 文化与翻译[J]. 科技展望, 2015(12).

宫 军.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J]. 外语学刊, 2010(2).

李和庆 黄 皓 薄振杰. 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70年代以后[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李明清. 释义理论的语言哲学诠释[J]. 外语学刊, 2009(5).

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刘 辉. 本体论视域中的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J]. 外语学刊, 2010(6).

刘 辉. 学术论文方法部分词汇的比较研究——以学科性为考察维度[J]. 外语学刊, 2015(2).

柳晓辉. 译者主体性的语言哲学反思[J]. 外语学刊, 2010(1).

彭爱和 伍先禄. 论文化中心主义对中西跨文化翻译的操纵[J]. 外语学刊, 2008(1).

孙广治. 文化间性视域中的杂合翻译策略[J]. 外语学刊, 2008(5).

屠国元 朱献珑.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 中国翻译, 2003(6).

魏耀川. 中译外策略分析与文化彰显[J]. 上海翻译, 2008(4).

伍小君.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批评与反思[J]. 外语学刊, 2009(4).

伍小君.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 外语学刊, 2014(6).

严 明.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体系的建构[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6).

Bassnett, S.TheTranslationTurninCulturalStudies[M]. London: Routledge, 1998.

Even-Zohar, I.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A]. In:Venuti, L.(Ed.),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C]. London: Routledgr, 2000.

Gadamer, H.TruthandMethod[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75.

Hermans, T.TheManipulationofLiterature:StudiesinLite-raryTranslation[C]. London: Croom Helm,1985.

Katan, D.TranslationCultures:AnIntroductionforTranslators,InterpretersandMediator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Lederer, M.LaTraductionAujourd’hui:LeModèleInterprétatif[M]. Paris: Hachette, 1994.

Lefevere, A.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Sourcebook[M]. London: Routledge, 1992.

Nieto, C., Booth, M. Cultural Competence: Its Influence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J].JournalofStudiesinInternationalEducation, 2010(4).

Toury, G. The Nature and Role of Norms in Translation[A]. In:Venuti, L.(Ed.),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C]. London: Routledgr, 2000.

Venuti, L.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M]. London: Routledge, 2008.

Venuti, L.TranslationChangesEverything[M]. London: Routledge, 2013.

OnCultureStatusandChoicesofTranslationStrategies

Huang Qiao-lia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 China)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bout language, but also has a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culture. Translation study should not only concern about the transfer of code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it should also regard translation as a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takes the culture status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effect of culture turn in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translators’ culture ability on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s.

cultural turn;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ulture Stepping-out

*本文系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语料驱动的学术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研究”(WY2014058-C)的阶段性成果。

H059

A

1000-0100(2016)01-0098-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1.019

定稿日期:2015-05-02

【责任编辑谢 群】

猜你喜欢
归化态势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2019年12月与11月相比汽车产销延续了增长态势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汇市延续小幅震荡态势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