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生态旅游发展相融合研究
——以草原天路为例

2016-03-14 17:24:38梁俊仙贾玉洁罗翠梅乔颖丽
关键词:天路生态旅游民俗文化

梁俊仙,贾玉洁,罗翠梅,乔颖丽

(河北北方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生态旅游发展相融合研究
——以草原天路为例

梁俊仙,贾玉洁,罗翠梅,乔颖丽

(河北北方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民俗文化资源能够增加生态旅游地的传统吸引力,提升游客文化品格和精神境界,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经济支撑,使地方政府和居民认识到地方传统民俗的价值,提高了地方知名度,为发展民俗旅游提供条件。积极发展集生态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满足游客游、购、娱、吃、住、行等多种需求,是保证立足在自然生态基础上的旅游产业向纵深拓展,缓解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收入,提升旅游的品质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草原天路;民俗资源;生态旅游;保护开发

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8 10:32:32

2013年12月12日—13日,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和水是一个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而乡愁却是一种情,其载体是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传统,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是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原则下进行的旅游活动,以达到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的永久存续。生态旅游的兴起与发展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了契机,两者相互融合,对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业品质提升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草原天路概述

草原天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西起张北县台路沟乡正边台村,经万全,东至崇礼县桦皮岭,全线132.7 km,是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北通内蒙古大草原,西南方接礼仪之邦三晋大地的山西大同,南边是京畿重地和广袤的燕赵大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离首都北京仅180 km。草原天路沿百里坝头蜿蜒而建,高空俯瞰,如一条蛟龙曲折盘踞于山峦起伏之间,天空湛蓝如洗,绿树成荫,碧草如茵,梯田罗列,牛羊在野,还有随处可见的整齐有序的风力发电的大风车,构成了一副大自然的美景。草原天路区域气候凉爽宜人,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也不足19度,并且有着优质的空气质量。近年来空气质量监测显示,张家口地区是长江以北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年平均优良天天数达到315天左右,而地处坝上的张北草原天路区域又是本地区空气质量最好的区域。以上这些使草原天路具备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全部要素,故建成以来,在地方政府没作任何宣传的背景之下迅速“爆红”,吸引了周边地区大量游客,被广大游客誉为“中国最具有自驾观光旅游价值的线路”“中国的最美公路”和“中国的66号公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草原天路游客数量已达到100万人次;2015年1—9月,张北接待游客409.95万人次,旅游收入26.82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慕草原天路之名而来。

草原天路区域至今依然保留自战国燕赵以来直至明清时期的六代古长城遗迹,古长城依坝上山势而建,形成纵贯东西的长城军事阻隔带。草原天路依古长城修建而成,天路之北是茫茫内蒙古大草原,天路南麓的谷地沟壑是被誉“北方丝绸之路”的著名古商道——张库大道的经行之路,沿线分布着塞外雄关大境门、京北重镇堡子里和万全右卫城等,是明清时期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沟通的重要通道。中华文明的两大支流——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形成了草原天路区域蒙汉文化交融和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特色。草原天路区域内分布着较多的文化遗存,如六代古长城遗址、金元大战的野狐岭、金莲川幕府及元中都遗址等。该地区居民既有坝上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之风,又受三晋礼仪文化浸染颇深,在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和建筑形式等方面各有特色,呈现出蒙汉杂糅、崇文尚武和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的特点。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1]80。

二、民俗文化资源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随着“草原天路旅游热”的迅速兴起,一些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常见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一是游客数量大大超过承载力。网易新闻2015年7月21日发布了“周六日的草原天路,只见车人不见路”的报道,由于人满为患,百里草原天路需走8个小时[2]。据不完全统计,在草原天路旅游旺季(5—10月期间的周五、六、日及7、8月暑期),到草原天路的自驾游车辆最少时约2 000辆左右,最高峰达到5 000辆。二是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大量游客车辆的到来也引发各种问题,如游客随意停驻造成拥堵,任意走入公路两侧腹地造成植被糟踩踏破坏,路边野餐垃圾遍地等,长此以往天路美景将被慢慢破坏。三是大量客流给当地旅游管理带来考验。管理滞后与管理资金不足影响草原天路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不是简单的观光旅游或探险旅游,它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在生态旅游中,注重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缓解景区环境压力,使游客体验不同的风情民俗,接受知识和文化的洗礼,提高旅游品质,获得最佳体验。一个地方的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对发展生态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3]23。

(一)民俗文化资源是生态旅游地传统吸引力的重要来源

民俗文化是历经千百载历史变迁沉淀下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包括当地的食俗、衣俗、礼俗、节俗及民间文化等,能够让游客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甚至唤起内心深处浓郁的“乡愁”,从而满足游客审美和娱乐等多层次的需求,实现游客回归自然、体验原生态文化以及对民间文化寻根溯源的意愿,从而使生态旅游区更具有吸引力。

(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是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自然生态景观旅游中,积极拓展和融入民俗文化旅游,扩大旅游区域和范围,增加旅游内容和项目,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增大旅游收入,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优秀民俗文化的展示和传播能有效提升游客文化品格和精神境界

优秀的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仁义礼智”及“忠诚孝悌”等思想,在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体验中,游客能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认知自我文化的价值,从而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强化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使个人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从而激发和引导游客主动地保护热爱当地文化和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民俗文化旅游能减少对观光产业的过分依赖

草原天路已成为自驾休闲的旅游胜地。在自然生态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游客的过量涌入给景区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出现严重超载局面,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而文化旅游具有低排放、低能耗和高附加值的特点,拓展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可以减少游客在自然景区的逗留时间,分流游客,从而疏缓景区压力,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带来契机

民俗是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积淀形成和传承下来的,记载着先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血脉和文化基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现代人的节日观念日益淡化,许多传承久远,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民俗活动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从这方面来看,生态旅游的兴起与发展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了契机。

(一)为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开发提供了经济支撑

为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许多优秀民俗被列入国家、省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蔚县的“拜灯山”、万全的“打棍”和张北的“戳古董“等,抢救、挖掘与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撑,也需要培植民俗赖以生存的土壤。除了上级政府下拨专项保护资金外,地方政府还需要筹措大量的配套资金,一个财政贫弱的地区是没有能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财政支持。

(二)使地方政府和居民认识到地方传统民俗的价值

一方面,随着自然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共识,在旅游资源的积极开拓中,优秀民俗文化所具备的旅游产业要素会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各地游客在进行自然风光游览时,对旅游地民俗风情的浓厚兴趣可使当地居民认识到地方民俗和地域文化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和巨大价值,自觉地提高传承和保护意识。

(三)提高了地方知名度,为发展民俗旅游提供条件

生态旅游是文化旅游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首先依赖于风光独特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优势的自然生态旅游可以聚集人气,树立品牌,提高地方知名度,从而带动和促进处于劣势的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4]。

四、草原天路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生态旅游发展相融合的思路和建议

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集生态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业,是立足自然生态游基础,保证草原天路旅游产业向纵深拓展,缓解环境压力,提升经济收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坚持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通过开发利用促进保护。旅游业是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极其依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草原天路在短短三四年间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迅速“爆红”,游客人数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就是依赖于它独特峻美的生态自然风光。但同时游客暴增,随意在沿线停车逗留、野营和烧烤等也造成车辆严重拥堵、垃圾遍地以及沿线植被受到破坏等后果,给草原天路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考验。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永续利用是草原天路区域发展民俗旅游的基本前提和生命线。所以,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决反对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繁荣”。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强调保护与管理并重的思想,使草原天路的天更蓝,草更绿,道路更加清洁,空气更加清新。

(二)积极推进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旅游发展相融合的理念

生态环境是民俗旅游的载体,而积极发掘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又能够减少游客对自然景观的过度依赖,缓解生态压力。所以,各级政府要坚持“动静结合,绿色发展,树立品牌”的思路,开拓眼界,高屋建瓴,统筹安排,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到挖掘、保护和开发优秀民俗文化对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真思考针对草原天路区域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进行保护和开发的方针策略,建立生态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相融合的理念和机制。扩大对草原天路的生态保护区,加大保护传承和利用民俗文化的政府调控力度,树立草原天路民俗生态旅游的品牌,提升草原天路旅游业的品质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展示带,挖掘深层次体验式的旅游项目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扶贫等项目,将游客从“一路”引到一个大的区域,这个区域由草原天路向周边地区辐射,形成草原天路沿线腹地的乡镇农村—草原天路沿线张北、崇礼、尚义、万全等县及张家口市区大境门、水母宫—张家口市的一个大辐射区,把草原天路和张家口市的诸多旅游景点及项目整合为一体,带动并促进整个张家口市旅游业的发展。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展示带,一是在草原天路沿线腹地的乡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让游客在欣赏狗吠深巷、鸡鸣在院和耕牛遍野的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乡村生存生活方式和冀西北地区传统的婚丧嫁娶乡风俗;二是设立民俗风情体验区,让游客深入体验民俗民情,如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设立剪纸体验馆等;三是打造和推出各种节庆文化。草原天路区域改革开发较晚,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民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及中秋节等节日都十分隆重且有仪式感,适宜于发展节庆旅游;四是建立地方美食文化一条街,集中展示张家口坝上坝下的食俗文化。如坝上的莜面、胡麻和土豆,坝下的六谷文化即稻、粱、菽、麦、黍、稷的种植与各种吃法。肉类有坝上鲜美的牛羊肉、全国闻名的柴沟堡熏肉、万全马肉及阳原驴肉等。酒类有长城和益利等葡萄酒,三祖龙尊、沙城老窖、康保老窖和赤城宝典等白酒,塞北的莜麦酒以及万全高庙的老烧酒等。水果有宣化的牛奶葡萄、怀涿盆地的苹果、蔚县阳原的杏与杏扁等;五是设立艺术展演区,张家口市民间文艺非常发达,流行的地方小戏有10余种,康保东路二人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张北戳古董、干嗑、万全打棍及社火表演、各种秧歌和鼓乐舞等诸多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久远,技艺精湛,均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最佳资源。通过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以及民俗文化带的建设与打造,可以满足游客游、购、娱、吃、住与行等多种需求,提高旅游的附加值,增长经济收入,进一步提升草原天路旅游品牌,实现民俗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互补与促进。

(四)加强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全民保护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对民俗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其生命力与活力,避免将民俗文化过于商品化和舞台化,应保护其原生态和质朴性的特点。优秀的民俗文化植根于乡村的土壤之上,存活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仅局限于一台歌舞或一个展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优秀民俗赖以存续的环境与土壤正在发生改变甚至消失殆尽。所以,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尊重老百姓的乡土民俗和生活习惯,重视对居民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政府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力度,投入专项资金,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使其热爱并自觉地传承老祖先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和传统。

旅游业能够带动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联动第二产业,促进招商引资,被称之为“永远的朝阳产业”。草原天路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京张两地共办冬奥会的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构建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特色旅游带,带动整个张家口市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张家口市十三五规划中“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目标,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拉动经济和造福一方百姓的支柱产业。

[1] 陈贵,安俊杰.张家口文化丛书·多彩的民俗[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2] 燕赵都市网.周六日草原天路,不见风景只见车,百公里须走8小时[EB/OL].http://help.3g.163.com/0415/15/0721/06/AV1DF7T604150081.html/2015-07-21/2016-09-11.

[3] 姚伟钧.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孔伟,王淑佳,魏红磊,等.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河北怀来县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9-83.

(责任编辑 白 晨)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Folk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Taking Grass Skyline as an Example

LIANG Jun-xian,JIA Yu-jie,LUO Cui-mei,QIAO Ying-l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Folk cultural resource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at they can not only add to the traditional attraction of the ecological tourist destinations but also promote the cultural taste and spiritual state of tourists.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gives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folk culture,helps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people recognize the value of their local traditional customs,promotes the local popularity,and paves th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tegrating the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folk cultural tourism to meet the various needs of touris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sure the further expansion of tourism,relieve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promote tourist quality,and achiev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ass Skyline;folk resource;ecological tourism;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2016-10-09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SH042);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北方学院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ST2015-ZX-09)

梁俊仙(1975-),女,河北万全人,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

F 590.3

A

2095-462X(2016)06-0005-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1128.1032.044.html

猜你喜欢
天路生态旅游民俗文化
生态旅游之利弊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8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6
生态旅游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3:40
神奇的天路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天路好油把关人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
高原天路凝梦想
川藏天路六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