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全,严长勇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权衡及风险防范研究
张长全,严长勇
(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理论进行梳理,分析了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后的效果及必要性,之后对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认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不利于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经济体潜在的金融风险上升,论证了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认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促进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也可能引发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潜在风险,最后提出了强化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存款保险结构在业务上应独立等减小潜在金融风险的建议。
存款保险制度;存款;金融安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是一国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是决定经济体能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核心内容。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吸收社会存款和发放贷款的角色。存款作为金融机构主要的资金来源,其安全性关乎到金融机构长期稳定、有效的运行。存款保险制度是维护一国金融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工具,是维持银行体系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利器之一。截至2014年1月,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13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对于银行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我国一直以来是国家信用为担保,实施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与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相比,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有一定的弊端。通过多年的论证和调研,我国于201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实现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从国家信用到商业信用的转变。面对我国持续下滑的GDP增速,以及逐年上升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存款人存款的安全性,为维持金融体系的安全提供一道安全的防护网,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稳步实施。不可否认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该制度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诸多潜在的隐患。
1929年—1933年美国金融危机致使大量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众多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存款安全的思考,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研究的理论正式拉开序幕。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分析中,学者间的观点存在分歧,本文以时间顺序整理出该理论的发展脉络。Bryant(1980)从挤兑和风险分散的角度阐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作用,Bryant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存款者对存款安全性的信心。其次,当挤兑发生时,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存款的安全,从而有效的分散了风险。[1]Dowd(1993)对实施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持反对意见,Dowd认为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存款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证,但可能减少银行业间的竞争,不利于银行业长期的发展。[2]Park (1995)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持中性观点,其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存款者对存款安全性的顾虑,同时也可能引发银行的道德风险。[3]Matutes、Vives (1996)认为,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强化了存款的安全,存款人对于存款银行的选择趋于平淡,加大了银行间对存款的竞争,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4]Allen、Gale (1997)从市场有效性的角度分析了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发生挤兑时,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更有效,更能提振存款人的信心。[5]Gropp、Vesala(2004)从银行道德风险的角度,将欧盟银行业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显性存款保险证制度以后,银行道德风险与实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相比较小。[6]Demirguc-Kunt、Detragiache(2002)使用43个国家的银行业数据,验证了Gropp、Vesala的观点。[7]Hoelscher、Taylor、Klueh(2006)从存款保险的目标客户和金融稳定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存款保险制度不仅要承保个人存款,还应将企业的存款纳入承保的范围,同时强调银行之间应互相监督。[8]万幸(2012)认为隐形的存款保险制度会影响银行的运营效率与公平竞争,而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则能够兼顾效率与公平。[9]李雅楠(2012)认为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结构应独立于其他金融机构,从而能够对其他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的监督。[10]潘静、熊谋林(2013)从影响存款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着手,认为在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进过程中,还应完善相关配套机制。[11]王道平、杨骏(2014)通过对73个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减少利率市场化后带来的风险,并能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12]
(一)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不受经济下滑的影响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在量的积累上有了一定的突破。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整个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致使世界的总需求下降,无疑对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受到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的影响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从2010年开始走低,2010年我国人均GDP较2009年相比增长了9.87%,次年为8.79%,而到2014年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仅为6.81%。
在全球经济都处于下滑的态势下,我国经济受到外部需求的制约,在一定的程度上确实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应剖析经济下滑是如何影响我国企业发展,进而影响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从而论证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应当注意到,PPT作为衡量一国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数十个月来持续走低,这释放的直接信号就是我国工业总产出开始减速,企业的利润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而企业作为银行业最重要的资金需求者,其偿债能力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结构。这就不难解释最近三年来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上升产生的原因,在经济下滑的背景下,社会对工业生产品的需求量减少,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理论,我们不难获知,企业的利润将被压缩,致使企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企业作为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客户,其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及时的还款,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
据我国商业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9%,而次年不良贷款率就以11.11%的速度增加到了1%。2014年度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又在2013年的基础上上升了10%,达到了1.1%。而截至2015年3月,我国部分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更是增加到2%以上。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对于存款人而言,存款的安全性意识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存款保险制度及时的推出,则为稳定存款人的信心、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中小银行市场被替代
银行业主要是通过吸收存款、贷出资金获取利差实现利润,就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银行业的经营状况来说,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维稳作用,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逐渐会被大银行挤占。与中小银行相比,大型商业银行无论在规模、资金实力,还是网点覆盖面上,都更具有优势。因此,大型商业银行在存款的安全性上,能给存款人提供更高的信用。此外,大型商业在银行客户群体的结构上,主要是将资金贷给经营良好,并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其不良贷款率相对较小。对于存款人来说,利率市场化没有完全放开的前提下,银行所能给存款人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因而,理性的投资者,为了保证存款的安全,更愿意将自己的存款放在更有保障性的大型商业银行。
在资金的贷出方面,由于整体经济形势的不断下滑,企业的市场空间和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已经开始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因此,在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实施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资金的贷出尤为谨慎。从中小银行的角度分析,随着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逐渐凸显,其吸收存款的能力将进一步下降,为了维持银行的正常运转,对于资金贷出的监管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会有所放宽。对于放出的贷款,如果中小银行未能及时的收回,将会导致银行正常运转的资金流受阻,从而制约中小银行的业务范围。
(三)隐形的存款保险制度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为居民提供存款安全性的保障。经济处于繁荣或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在国家信用的担保下,金融机构的稳定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存款人对存款的安全性有充分的信心。在经济遇冷时,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则会凸显其在存款安全性的弊端。美国在1929年—1933年经济处于严重的大萧条时期,由于经济的不景气,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严重不足,致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持续上升,商业银行的经营难以持续,9 000家商业银行纷纷停业或倒闭。
我国金融机构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我们经济体制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实施重要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金融机构的倒闭,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当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遏制该类情况的出现。这就使得政府将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等,分散政府当局对经济整体布局的精力,不利于当前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因此,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将存款安全性的风险转嫁给特定保险机构处理,政府当局只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即可,从而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稳步推进经济建设的合理布局。
(一)积极作用
1.促进金融市场的有效性
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同业的竞争,优胜劣汰,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以后,银行破产将成为可能,尤其是经营不善、资产结构不合理、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的中小金融机构可能最先进入破产阶段。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则提升了金融机构的危机意识,金融机构将告别国家信用担保的时代,在金融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必须在经营业务上加大创新、强化竞争策略。
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推动我国金融创新的向前发展。多年来,我国经济稳健发展,金融机构在资金的吸收和贷出有着充足的市场,传统的负债、资产、中间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业的同质化经营严重。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在金融机构的创新上则构建了隐性的倒逼机制,即同业同质化经营的水平下,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主体的经营状况存在差异,在长期会出现利润分配两极分化的现象,这就倒逼金融机构在业务上的加大金融创新,谋求市场份额,最终促进市场的有效性。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进程作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金融市场的推行只是时间上的概念。目前,我国已经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下限,存款利率的上限也放开至基准利率的1.3倍。为提高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存款利率的上限将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一系列的潜在风险,可能会威胁到金融机构的稳定,从而进一步影响存款人的资金安全。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以利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空间将被压缩,将会使业绩不良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更加惨淡,经营状况的恶化会引发部分中小银行走向倒闭。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民众的集体行为,会冲击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导致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受阻。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则为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了一剂良药,在源头上将金融体系的非系统性风险扼杀在摇篮中,为利率市场的推进提供先行保障。
(二)消极作用
1.道德风险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否能够在真正意义上降低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从而提升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众学者认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未必能提升该境况,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道德风险。 Grossman( 1992) 通过构建Probit模型解释了新成立的银行更倾向于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加入存款保险制度体系的道德风险比未加入该体系的商业银行要高。[13]David C.Wheelock、Subal C.Kumb-hakar(1995) 将1910年—1920年美国堪萨斯市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得银行业的道德风险上升。[14]John D.Wagster( 2007)通过对加拿大存款保险体系的研究,认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加大了银行业的非系统风险,激励了商业银行将风险向外转移,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15]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能够引发潜在的道德风险,是源于商业银行风险的转移。金融新常态的环境下,银行业的发展遇冷。一方面存款的吸收能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贷款的收回受阻,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压缩。在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下,业绩不良的银行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可能将资金贷给经营风险较大的企业,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2.逆向选择
在存款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后,对于存款资金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者而言,由于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保证其存款的安全性,因此,将存款放置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所得到的效用是一样的。作为市场的理性人,将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存款者会将存款放置于存款利率最高的商业银行,而该类银行,可能存在资产结构不合理,急需资金补充缺口的情况。同时,商业银行为了赚钱更大的利差,会导致商业银行将资金贷给贷款利率较高、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后,在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作用下,会加大存款人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会导致部分商业银行率先倒闭,会产生若干潜在的风险。一是,率先倒闭的商业银行可能会带来“羊群效应”,引发“挤兑”事件的发生;二是,逆向选择不利于资金的有效配置,银行将资金贷给经营不善的企业,会导致资金的收回受阻,而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朝阳产业可能由于资金的供给不足,抑制了企业发展速度。三是,由于我国刚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于该制度的建设经验不足,一旦产生商业银行的破产,国家仍需要提供信用保障,造成政府当局行政效率下降,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布局建设。
(一)强化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我国虽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对于该制度的设计优化,还处于“干中学”阶段,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还应根据当前的金融环境和监管环境仔细斟酌,设计一个有效的道德风险指标,有效监测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尤其是处于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严格的监管措施会减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在监管内容上,不能仅局限于银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账面数据的审查,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应积极跟踪调查,从源头上遏制呆账、坏账的发生。对于部分存在恶性竞争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应设置相应的数值,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同时,监管部门在监管的步骤上,应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当不良贷款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指标达到相应的预警值时,商业银行应出具相应的审核材料由监管部门审查,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有效引导。
(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中国化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较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方面已经相当成熟。在实践过程中,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确实为存款者和商业银行提供了相对安全的保障。在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研究上,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首的众学者已经做了相当充分的理论研究。因此,我国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上,应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将国外成功经验与我国金融体制相融合,设计出符合我国需求的存款保险制度。
(三)存款保险结构在业务上应独立
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上,保险机构作为理赔和监管最为重要的角色,业务上应和其他部门保持相对独立。多个部门同时干预存款保险制度的业务,会使得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效率下降。同时,由于存在业务上的交叉,很难保证保险机构在监管上做到独立性、公正性。因此,存款保险机构可以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但在业务上不应有交叉,而应保持其在监管上的独立性。[16-17]
〔1〕 BRYANT JOHN D.A Model of Reserves,Bank Runs,and Deposit Insurance[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80,4:335-445.
〔2〕 DOWD.Deposit Insurance:A Skeptical View[J].FRBofSt.LouisReview,1993,75(1):14-17.
〔3〕 PARK S.Banking and Deposit Insurance as a Risk Transfer Mechanism[J].Journal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1996,5(3):284-304.
〔4〕 MATUTES C,VIVES X.Competition Insurance,risk,and Market Power in Banking[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6,80:1183-1200.
〔5〕 ALLEN FRANKLIN,DOUGLA GALE.Financial Marker,Intermediaries and Intertemporal Smoothing[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7,105(3):523-546.
〔6〕 R GROPP,J VESALA.Deposit Insurance,Moral Hazard and Market Monitoring[Z].EuropeanCentralBank,WorkingPaperSeries,2004:15-25.
〔7〕 DEMIRGUC KNUT A,DETRAGICHE E.Does Deposit Insurance Increase Banking System Stabi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ofMonetaryEconomy,2002,49:1373-1406.
〔8〕 HOELSCHER D S,TAYLOR M,KLUEH U.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s[Z].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2006:26-31.
〔9〕 万幸.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再思考——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视角[J].保险研究,2012(8):65-68.
〔10〕 李雅楠.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12-31.
〔11〕 潘静,熊谋林.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风险[J].保险研究,2013(8):86-93.
〔12〕 王道平,杨骏.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风险[J].南开学报,2014(6):117-128.
〔13〕 GROSSMA R.Deposit Insurance,Regulation,and Moral Hazard in the Thrift Industry:Evidence from the 1930's[J].TheAmericanEconomicsReview,1992,82(4):800-821.
〔14〕 DAVID C,SUBAL C.Which Banks Choose Deposit Insurance? Evidence of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in a Voluntary Insurance System[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5,27(1):1252-1299.
〔15〕 JOHN D.Wealth and Risk Effects of Adopting Deposit Insurance in Canada:Evidence of Risk Shifting by Banks and Trust Companies[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2007,39:1651-1681.
〔16〕 EDWARD J DEMIRGUC,KUNT A.Deposit Insurance around the Globe:Where does it work?[J].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2,16(2):175-195.
〔17〕 ENSAR Y,ALOSAT M.Deposit Insurance and Moral Hazard Problem:the case of Turkish Banking-system[J].AppliedEconomics,2008,40(16):2147-2163.
(责任编辑周吉光)
The Research on the Pros and Cons and Risk Resistance of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ZHANG Chang-quan, YAN Chang-yo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00)
First, from the insurance system theor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rticle summed up the effects and necessarily of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Then,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risks in Im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which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nancial institution,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monetary market, increase the potential risks of economic entity,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has been proved. According to analysis, establishing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will improve effective monetary market, advance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may trigger some potential risks, such as moral issues, adverse selecting. For diminishing these potential financial risks, the article presents that commercial bank supervis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deposit insurance structure should be independent in deposit business.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deposit; financial security; moral hazard; adverse selection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1.005
2015-10-29
张长全(1971—),男,安徽长丰人 ,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金融创新。
F832.1
A
1007-6875(2016)01-0025-05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1.005.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02-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