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快满(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新常态下甘肃省贫困县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李快满
(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增长由总量扩张转为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转为内需拉动。经济新常态下,依靠投资拉动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并处于追赶发展阶段的甘肃省贫困县区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趋缓和发展动力不足。在全面阐述新常态下甘肃省贫困县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了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破除经济发展瓶颈、打造经济发展平台、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等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甘肃省贫困县区;经济发展
国内对于“新常态”的关注始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他首次将中国经济特征描述为“新常态”,并在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作了明确表述:“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主要特点包括: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经济新常态下,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被提高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甘肃省贫困县区多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陇南山地区和甘南高寒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力强,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2]。然而,贫困县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认真梳理了新常态下甘肃省贫困县区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对其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建议进行了研究。
1.1经济总量持续增加,经济增长速度趋于放缓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甘肃省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贫困县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甘肃省贫困县区面临新常态下的经济下行压力,经济仍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绝大多数贫困县区经济增速均在10%以上,县域经济总量持续增加。但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趋于放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有所下降,绝大多数县区经济增量和增速普遍低于“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
1.2投资对经济拉动减弱,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甘肃省贫困县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是长期以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贫困县区除基础设施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外,其他方面投资增速均有所放缓,尤其是工业投资出现大幅回落,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明显减弱。然而,甘肃省贫困县区大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近几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极为迅速,服务业成为了拉动县域经济增长新动力。
1.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多元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甘肃贫困县区以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优质林果业、劳务输出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各县区也相继建立了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等工业发展初具规模,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较快,部分县区二三产比重还超过了一产,县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结构较为单一、服务业规模较小,大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尚未形成[3]。
2.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高速增长难以为继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投资增长出现了大幅回落,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有所减弱。受此影响,甘肃省贫困县区投资增长幅度下降明显,投资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减弱。各县区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发展时间短、规模小,对经济增长带动能力有限。为此,各县区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将持续加大,经济增速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过去靠投资拉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
2.2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甘肃省贫困县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以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为主,发展条件差,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工业技术层次低,产业关联度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效益下滑明显;服务业发展层次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和龙头带动作用不足,商贸流通体系不够健全,产业之间关联性弱、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甘肃省贫困县区内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加之县域财力有限、体制机制不活、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2.3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严重
甘肃省贫困县区多数分布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陇南山地区和甘南高寒地区,所在的区域大多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里属于限制开发区。受干旱与半干旱和山地为主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城镇和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水土组合较好的河谷盆地内,河谷盆地用地和环境容量有限,县域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严重[4]。
3.1对接国家发展政策,主动融入区域发展
甘肃省贫困县区财政收入有限,财政收支不平衡,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实现追赶式发展目标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扶持。各县区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政策,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突出优势准确定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融入甘肃区域发展战略。同时,认真梳理国家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准确把握国家投资重点,有针对性地谋划各类项目,扎实开展申报工作,争取更多国家省上政策、资金支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3.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破除经济发展瓶颈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甘肃省制定了“6873”交通突破行动,甘肃省贫困县区要抢抓历史机遇,完善县域各级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力;加快通乡道路升级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尤其是偏远地区道路建设,形成内畅外联、快捷便利的县域交通格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3.3打造经济发展平台,突出自身发展特色
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产业园区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专业市场和与之相关的营销网络是连接原材料、产品供需之间的桥梁。甘肃省贫困县区要加快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完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建立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战略产业,结合发展优势打造产业集群。与此同时,结合各地发展现状、自然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医药生物产业和信息物流业、文化娱乐业等不同类型产业,走出各自发展特色之路[5]。
3.4积极整合社会力量,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持续推进双联行动与扶贫开发深度融合,通过“双联”行动动员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抢抓国家加大扶贫开发战略机遇,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按照“四个切实”的总体要求,
努力做到“六个精准”,全力抓好“四个一批”,不断创新扶贫工作体制机制。注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统筹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3.5加快改革创新力度,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加快政府简政放权力度,统筹抓好行政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建设,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制经济,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破解资金发展难题。围绕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放宽准入,完善监管,通过PPP、BOT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引导聚集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A02).
[2]庞国锦,孟杰,马如兰,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研究[J].甘肃科技,2010,.26(22): 41-43.
[3]袁媛,陈兴鹏.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J],测绘科学,2014,39(1):55-57.
[4]李快满.甘肃省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现状与发展策略[J].甘肃科技,2015,31(4):1-3.
[5]游祖勇.致力打造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升级版[J].当代县域经济,2015(10):20-22.
*基金项目:甘肃政法学院校级项目(GZF2013XQNLW012)。
中图分类号:F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