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的实践研究

2016-03-14 15:25:20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马志明
电子世界 2016年10期
关键词: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 马志明



计算机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的实践研究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 马志明

【摘要】本文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子,对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重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三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展开尝试性的研究。

【关键词】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通知》提出:“大力推进对接行业产业发展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研制一批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性、针对性和适用性。”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技术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转化的重要举措。但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各自为政,培养目标不统一、教学内容重叠、教学体系不一致,导致衔接过程中出现教学资源浪费、教学目标脱节等现象。笔者认为,要避免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至关重要的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对接行业发展,构建合理高效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体系。

1 计算机专业课程中高职衔接的依据和原则

1.1计算机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依据

1.1.1系统指导,统筹规划

石咪咪在其硕士论文《构建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中提出: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从初级到高级的结构合理、递进衔接的完整体系,其体系内的各组成要素、各层次之间相互依存,共处于系统地整体之中,不可脱离或割裂。由此可见,中高职教育是同源教育,是层次递进关系,因此,课程衔接应在系统论的指导下统筹规划,而不应割裂开来,各自为政。

1.1.2层次递进,有效衔接

笔者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倾向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即简单学会“做”;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技能则侧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会做”基础上明白“怎样做”和“更好做”。因此,中职和高职是技能层次的有效衔接,是层次递进地培养技能人才的过程。

1.1.3技能延续,体现差别

笔者认为,在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教师要根据这两个阶段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程度,按照知识、技能构建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衔接。既要考虑学生技能发展上的延续性,也要体现出学生学习能力个性化发展的特点;既要根据学生顶岗就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实际要求,也要考虑中高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使计算机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既有内部一致性,又在人才培养层次方面有明显区别。

1.2计算机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原则

1.2.1可持续发展原则

无论是哪种层次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其课程目标都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帮助学生掌握与顶岗或就业岗位特点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教师要在了解本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和学生顶岗或就业岗位对计算机的能力要求基础上,综合考虑中高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制定出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1.2.2技能本位原则

学生要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借助具体的工作任务,单纯的理论传授无法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更无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计算机的行业发展一日千里,技能的更新日新月异,因此,要根据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和中高职不同层次能力培养的特点来设计中高职课程衔接,进而指导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

1.2.3无痕对接原则

不同级别的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了解专业特色以及学生顶岗或就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只有与行业紧密结合的培养目标才能造就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才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痕对接。因此,在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方面,要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载体,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来构建不同层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寓教于学、寓学于乐。

1.2.4资源共享原则

由于目前中高职学校缺乏沟通,各自为政,因此在衔接过程中出现课程重叠、技能重复的现象,从而造成职教资源浪费、职教质量下降等严重问题,也导致部分计算机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厌学、弃学,影响了技术型人才向技能型人才的转化。因此,计算机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要有效地整合两类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根据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发和设计不同层次的衔接课程,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能力。

2 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的目标衔接

2.1培养目标分析

姜大源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中明确指出:技能可分为“经验技能”和“策略技能”,它们是指技能的层次而不是技能的类型。笔者认为,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应该与其技能的培养程度紧密相关,既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职业教育属于中等教育,是针对某一计算机专业的工作岗位需求而培养的掌握岗位“经验技能”的“技能人才”,课程目标的培养层次遵循“不会--会--精湛地会”这样的复制熟练积累过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是针对某一计算机专业的工作岗位需求而培养的掌握岗位“策略技能”的“技术人才”,课程目标的培养层次遵循“会--巧会--创新地会”这样的系统整体提升过程。因此,在研究计算机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各自的教学资源和培养优势对衔接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使两者之间的课程衔接可以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升华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2.2培养层次分析

通过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目标分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不同层次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概括和定位是笼统的,但从层次上讲,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高职计算机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笔者认为,由于计算机专业在操作技能上的特殊性,就实际岗位技能问题的解决过程而言,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完全区分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举个例子,不管中职培养的技术型人才还是高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管其技能水平高低与否和职业素养全面与否,在判断和维修同一部计算机的同一主板问题时,很难说明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技术型人才专门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技能型人才特殊帮助。因此笔者认为,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层次不同、岗位技能不同等因素决定了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是单一化的。中高职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设计合理的课程衔接体系,帮助不同学生实现职业能力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 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的内容衔接

3.1岗位实践要求是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中心

徐国庆博士在《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一书中提到:“技术实践知识在技术知识结构中处于核心部分,技术理论知识服务于技术实践知识,对技术实践知识起着解释、理解的作用。”但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职业教育,一直把技术理论知识作为其课程体系的核心,这违背了中高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性质。笔者认为,传统计算机专业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以手艺为主的技能型人才,现代计算机专业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以素质为主的技术型人才,因此,无论哪个层次的计算机职业教育,技术实践知识都能当之无愧地成为重中之重。但这并不说明技术理论知识可有可无,而是在综合考虑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学生素质等要素的情况下,依据学生对技术实践知识的理解需求来选择理论知识,并教会学生运用这部分理论知识来解决获取实践知识过程中碰到的种种问题。只有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和理解操作背后的理论知识,才能帮助学生确实理解书本知识与岗位需求的关系,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技术知识框架,以适应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行业发展。

3.2工作任务项目是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形式

工作任务项目是借助具体的工作任务来组织课堂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发展的教学模式。任务设计者将理论知识按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工作的循序渐进过程嵌入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学习者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实现学和做的融会贯通,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改正不良的职业态度。笔者认为,计算机专业的职业教育就应创造仿真工作环境并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获得对理论的理解、实践的积累,实现知识的向能力迁移以及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为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实际工作打下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来选择与学生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保证学生通过学习之后都能达到专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动态与市场需求,保证课堂上所讲授知识与技能的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全面客观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实现技能型中级人才向技术型高级人才的转变。

3.3模块课程教学是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模式

笔者认为,要实现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无痕对接,就要充分考虑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制定中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统一课程标准,对专业授课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然后将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按照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以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加以实施,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可将计算机的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和专项两个模块,基础模块的课程设置以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操作技能与理论为主,为学生的学习延伸以及就业发展打基础;专项模块则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岗位的要求、技能的延伸和技术的更新,为学生能有效融合“所用”和“所学”奠定基础。

4 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的结构衔接

4.1重建“三段式”课程结构体系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是采用“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这样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学科的理论知识而非专业的实践过程,因此这种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的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框架体系,而非以实践知识为构建的核心。根据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计算机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时,应对传统计算机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重建,让学生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与反思来构建理论知识框架,既“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专业理论课”的新“三段式”课程体系。

由于各种计算机实操技能和经验的获得,需要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去实现,因此,教师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岗位计算机能力要求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并以该任务的工作过程来实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把握每个具体任务的完成步骤,积累每个步骤的操作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工作结构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还注重完成工作过程中的反思与质疑,让学生主动地去解决完成工作过程中碰到的种种问题。由于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存在不可控性,解决问题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前完成相关任务中所涉及理论的梳理和提炼,完成工作任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转化和统一,保证学生构建知识和实践框架过程中的合理性、延续性和科学性。

4.2设计阶梯式课程衔接体系

笔者认为,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设计要在充分考虑中职和高职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实践经验和专项技能的无缝链接。因此,中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发要在充分考虑培养层次、专业特色、岗位要求以及职业标准进行分类,课程研发的过程要有中高职计算机专业一线教师、行业企业代表、职业教育专家以及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全程参与,进而构建一个合理的、阶梯式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5 结语

计算机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也是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笔者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个人的实践和思考,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职教学者关注这个课题,关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咪咪.构建我国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3(4).

[2]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教育研究,2011(11).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25).

[4]胡重庆.行动导向法及其在职业院校的实现机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5]陈冰梅.基于绩效技术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

马志明(1978—),男,广东顺德人,大学本科,中职计算机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58:58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木兰诗》中“行”的读音还得商榷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