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传播参与者的表征

2016-03-14 14:43刘幼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北京100024
湖南包装 2016年3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网民心理

刘幼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北京 100024)

网络信息传播参与者的表征

刘幼春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北京 100024)

传播活动能够完成,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人。传播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是智慧的外表表现形式。网络信息依托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信息获取类型之一。点赞、转发、评论的一键设置,使得每一个网民都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文章通过分析网民的特点和心理,为媒体引导网络舆情提供思路。

网络信息; 网民; 传播参与者

1 网络信息传播参与者的类型

从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可以看出:至2015年网络用户性别比例依然是男性高于女性。10~39岁年龄段是网络信息传播参与者的中坚力量,占网民总数的75.1%;其中,20~29岁的青年人比例高达39.8%。青年人处身社会时间不长,对社会中的“非”常现象依然敏感,因此,他们总是能够捕捉到社会中的不公平,现实中的不合理,再通过网络表达出来。同时,青年人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又渴望通过某种方式体现自身价值,因而他们也在积极参与到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无意识地提升了信息的舆论影响力。

网民中初中和高中学历的用户占了总数的66.6%,学历层次、文化程度依然较低。文化程度限制了大部分网民对事件的仔细思考、全局式纵览及深入剖析,转而依赖由现有知识贮备所产生的第一反应。而这种第一反应,又常常是片面的。

从网民的职业构成来看,学生,企业/公司职员和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是构成网民的三种主要职业。这三种职业在社会舆论领域中都不占优势,既不具有媒体资源,也不处于社会结构的金字塔尖,能够吸引媒体注意。他们是社会结构中默默无闻的大多数,日常生活中也难以被媒体关注,因此,网络开放自由的媒介属性自然成为他们表达观念,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

再看网民的收入情况,超过60%的网民月薪不足3000元,处于中产阶级以下水平。由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媒体资源有限,而少数特权人物和资本又占用了有限资源的大多数,因此,大部分身处社会中下层的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媒体忽视。根据媒介使用理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不再基于对物理世界的直接接触,很大程度是对媒体所提供信息的在头脑中的反射[2]。因此,在大众媒体所构筑的世界中,媒介忽视他们,以至于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不在意自己。可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让他们必然不满足被忽视的现实。因此,网络成了显示自己的平台。

由网络所形成的传播参与者,即网民,是“纯粹精神上的集合体”,物理空间和肉体接触并不会在总体上影响这个集合体的总体意识,他们相互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没有刻板的印象,相互之间的交流在单纯的精神层面进行,因此其思想、意见、评述能够更贴近各自真实的想法。

2 网络信息传播参与者的传播心理

不同的社会群体既有类似的传播心理,也有基于不同群体需求、价值观之间相异的传播心理。相似聚合成了传播效果的合力,提高影响力;相异聚合则形成了不同的求异心理。

2.1 压抑现实背后的个人宣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影响。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体现[3]。然而,在网络社会中,我们可以是任何人,我们可以给自己取各种各样的名字,假设各种各样的身份,也可以第一次不用顾忌朋友、亲戚、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不用顾忌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社会身份,尽情地表达“主我”的真实想法。我们会看到“雅zhzhnora”说“我诚心期待有这么一天:李刚儿子在校园里撞飞了药家鑫;或是药家鑫用激情的钢琴手,捅死了李刚的儿子!然后,我们再坐看央视里,是姓李的哭得好看,还是姓药的哭得好看!十三亿观众打分,哭得最好看的那个,免罪!免死!”,会看到“北堂樵夫”说“药家鑫不能死,音乐创作需要激情……连捅八刀也需要激情……如此富有激情……假以时日,应该是不世出的音乐奇才,是柴科夫再生还是贝多芬转世……要是被一颗花生米葬送了……太可惜……”。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将个体社会性中“客我”对“主我”的约束极大削弱,“主我”开始面向社会展示自己真实的另一面,即使这个“主我”充满了愤怒与乖张。

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没有上下级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当我们每个人拿着手机、对着电脑在网络上浏览新闻,发布信息的时候,我们的社会身份被传播设备阻隔、消融。无论是二十三分之一的省长还是亿分之一的农民工,他们在网络上的身份都只是一串32位的IP地址。现实生活中因为阶层、职业、身份所带来的不平等在网络中不复存在。因此,网民们开始把自己所在现实中所遭受的不公通过网络中讨回来,将现实中难以保障的权益通过网络讨回来。因为这种讨要几乎不计成本,也不需投入太多精力。自己花上个把小时去论坛发个帖,或者再懒点鼠标一点分享、转发、围观,就把自己的诉求表达了出来。

网络媒介平台的公平、便捷、迅速,给作为社会分子的个人提供了一个表达真实想法、情感的平台,与人思想交流的渠道。分享、转发等一键式操作让社会中“沉默”的大多数在鼠标轻击之时发声,并最终聚合成传统大众媒体难以企及的力量。当然,网络的便捷性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论的极端化和短视化。在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人们不再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也不再需要顾忌自己的社会形象。而这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将网络信息的第一属性——内容退居次要属性——情绪之后,将信息转变成情绪的载体,自我发泄的方式。

这种情绪的发泄,从根本上来说,在于网民的认知失调。网民将现实世界中的认知失调通过虚拟的网络环境进行补偿,以达到个体的认知平衡或稳定。

2.2 集体主义浪潮后的行为惯性——从众

对于同一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上爆发式的增长及传播,对该事件一边倒式的评述、表达,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都具有从众行为的特征。

对我国网络环境及网民来说,从众行为的产生,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其一,受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从社会信息学角度分析,集体主义文化会增加参与者从众的可能性。因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从众是一种受到尊敬的特质,同意他人的意见与其说是一种从众行为,不如说是一种老练、明智的表现。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团体而非个人,因此这种文化下的人便比较重视规范性社会影响,这样可以促进团体内的和谐与相互支持关系[4]。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崇尚“我是一颗螺丝钉”的集体主义精神,将个体意识、自我意识压抑在意识的最底层,放大了服从指示、听从指挥的重要性。人们不再关注自己怎么想,转而去接受被灌输的思想,注重应该怎么做。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人思维上的弊端也就体现了出来,它让人们不再依靠自我理智的判断去决定行为,而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跟着怎么做。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仍能看到集体主义文化在社会中留下的烙印。因此,今天,我们会看到李玫瑾从犯罪心理角度对药家鑫的分析被一些教授、律师批评之后受到网民空前一致的否定。

其二,是受信息性社会影响。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导致了信息模糊不清。当信息模糊不清,选择正确答案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们就会从其他人那里得到需要的额外信息以引导我们的行为[4]。网络作为一种信息的快速消费方式,其信息内容,尤其是对于新闻而言,往往比较单一,缺乏深度和背景介绍。对新闻及时性的更高要求也限制了新闻内容的完整和全面。尤其是时下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源——微博。140字的限制从物理上限制了信息内容的深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方式更加多元,地铁上,等车时乃至会议间隙都可以上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接受碎片化的信息成了主流。这就导致网民在接受信息时会造成认知上的模糊和理解不清,因此,他人的意见就成了网民形成自我观点的重要来源,从众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三,是受社会规范影响,即一个团体关于可接受的行为、价值观和信念的内隐或外显规则对团员造成的影响[4]。这点尤其体现在当网络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明显的时候,网民获取的信息不再单纯地来自新闻网站、社区或贴吧,而是来自社交网络的分享和推荐,来自博客、微博上的关注和粉丝。社交网络构建了一个个人联系更加紧密的信息交流体系,其传播方式也从过去针对未知群体的群体传播转向已知受众的人际传播。当我们发现自己身边的人都持有类似的观点时,无论是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体还是为了避免显得特异,其成员都倾向于表达和群体一致的观点。这点在网络传播中依然存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3 自我实现与求异心理

1943年7月,马斯洛在他的论文《人类动机理论》中把人的需要划分成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5]。在实际情况中,这5个层次的需要并不是一个满足之后才会激发下一个层次的需要,对较高层次的需要来说,它们一般是同时存在且互为依存的。社会发展到今天,温饱已经不是绝大多数人的首要需求,精神需求成为人们最重视的问题。网络作为人类智慧高度结晶的产物,无论是在物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正好契合了人类较高层次的需求。网络为社会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渠道,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此外,求异心理也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动因。求异心理,即无论明里暗中都要表现出“我”与他人的差别来。总想把自己从人群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于他者的特殊存在[6]。前文提到,集体主义文化所导致的心理之一是从众,可是在另一方面,它也激发了人们的求异心理。想想被要求穿校服,人人看起来一样的中学时代,我们总是能通过发型、头饰甚至在校服上画画来彰显自己的不同。这种心理延续到网上,就有了网民对怪异现象、奇异行为的追捧。一部分人通过发布与众不同的信息来彰显差异,另一些人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同来表现自己的不同。由“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无人能及的凤姐所引发的狂潮就是求异心理的典型例子。

3 结论

网络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以其自身庞大的数量和心理特征孕育了我国网络信息强大的传播能力和特殊的舆情现状,分析网络信息传播者的特点就是从源头认识、厘清网络信息传播的现状,为媒体把握网络舆情提供思路。

[1]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626.html,20160612.

[2]雷利.浅析媒体世界对受众认知的影响[J].青年记者, 2009,20:37-3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78.

[4]埃里奥特·阿伦森,蒂姆·威尔逊,罗宾·阿克特.社会心理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14, 223,238.

[5][美] 马斯洛著,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3.

[6]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8.

刘幼春(1986-),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讲师,硕士。E-mail:liuyouchun@cuc.edu.cn

2016-07-11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网民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