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少年宫 张时海
目前,在我市乃至全国的武术基础培训可归类为:一级培训,各省、市体校、武术院校;二级培训,各类武术传统学校;三级培训,校外教育机构中的武术兴趣活动小组和学校的武术课外小组;四级培训:普通中小学校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
课外、校外武术小组活动教材与学校的统一教材不同,要从本质上有所区别。武术小组活动的教材要以每个学生个体为出发点,根据个体的情况选编教材,是为特定个体(或是特定小群体)的需要服务的,个体不同、教材不同,是不固定的、是随个体变化而变化的。而学校的统一教材则不同,它是国家、地方、学校制定好的,是固定不变的,不论个体如何变化都要达到它所规定的标准要求,是对所有群体服务的。因此课外、校外武术兴趣小组活动教材的选编要以学生个体情况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编写辅导纲目、制定训练计划,确定具体的活动内容。
课外、校外武术兴趣小组活动面对的是所有的中小学生,是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员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主要包括:身体条件差异;年龄差异;接受能力差异;兴趣程度差异。其中身体条件差异是最重要的方面,首先要根据不同的身体条件、特点初步确定学习内容的发展方向。其次根据年龄、接受能力、兴趣在活动中做适当调整。
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是对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参加训练,到获得一定的运动技术水平,直至高三毕业止,这一全过程的整体规划。按照科学性、实用性可做如下整体规划:6—10岁是初级班训练阶段 。11—14岁为中级班训练阶段。15—17岁为高级班训练阶段。18岁高中毕业以后可进入大专院校学习成为新型专门人才或形成自身爱好,至此作为整体规划结束。
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等级分别确定活动目标,这里主要阐述技能目标。初级班:培养武术兴趣。技术指标即掌握初级竞赛套路,参加展示、演出、比赛。中级班:培养武术活动骨干。技术指标即掌握竞赛套路、参加比赛、演出展示,争取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高级班:培养输送武术特长生。技术指标即掌握专项武术竞赛套路、参加比赛、演出,争取市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
辅导纲目是小组活动内容的概要,也是进行活动的依据,一般包括: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活动内容、各项教材的授课时数分配、成绩考核的项目和标准等。
课外、校外兴趣小组日常活动内容主要来自三个途径,一是教师自身掌握的知识内容;二是借用他人教材;三是自编教材。由于自编教材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费时、费力、费神,再加上校外教师的工作内容不断拓展、工作量日益加大,因此许多辅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多通过前两种途径来安排活动内容,这样就容易出现生搬硬套、教条主义等现象。无论我们采用哪种途径来选编活动教材,除了遵循教材编排的基本原则外,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自身条件、培养目标、辅导纲目、训练计划,科学地编排、选用武术教材,安排武术活动的具体内容。
1.柔韧素质训练
少儿阶段主要以移动的形式为主,适当安排静止及被动练习。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动静结合、轻重结合,以防止过急、过猛造成拉伤。
2.力量素质训练
了解少儿骨骼、肌肉生长发育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练习。
速度力量的发展,在7—17岁时(女孩在13岁后比男孩相对晚些)发展很快,所以速度力量训练要在此时优先于其他力量训练。
力量耐力的发展,男孩在7—17岁时发展处于直线上升期,女孩13岁以后则开始缓慢下来。所以在15岁以前要注意全身各部位肌肉的各种力量的练习,并根据各年龄段有所侧重。15—18岁间要着重发展那些对专项成绩起重要作用的肌肉及力量练习,以求练习与比赛内容的一致性。
3.速度素质训练
反应速度9—12岁提高较快,16岁左右时因为神经和内分泌等系统的机能产生了质的飞跃,所以反应速度又一次呈现出高潮。
动作速度(频率)的训练最有效期在9—12岁,动作速度一般取决于协调性,因此在先于动作速度发展7岁左右要开始进行协调性的发展练习,13—14岁左右是发展动作速度的最佳年龄,应着重抓好。
在发展少儿速度素质时,要兼顾力量等其他素质的发展。12—15岁可采用提高速度力量和肌肉最大力量的做法来培养速度。16岁以后可以用最大负荷和最高频率进行最高速度的练习。
4.耐力素质训练
15岁以后可逐渐进行无氧耐力的练习。但在8—12岁时进行一般耐力训练可以促使心壁肥厚,提高心脏机能,并为以后的无氧耐力训练打下基础,一般性的有氧耐力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在少儿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安排不能过大过急,要时刻意识到少儿是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与之不适应的负荷不但影响他们的正常发育,也将对长远的训练及技术发展起阻碍作用。
首先根据学员不同的体型、体质的个体差异进行五种类型分类,下面以简要选编矮瘦型武术小组活动校本教材为例。
第一,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确定技能培养目标,制定全过程训练计划。
第二,编写辅导纲目按照矮瘦型可定向发展为自选拳—自选短器械—自选长器械及其双器械、软器械、对练等难度较高的内容。
第三,确定具体活动内容。武术教材是决定武术教学活动效果的核心,它左右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外、校外武术兴趣小组校本教材内容既要体现武术的规律特点,更要符合学生的自身条件及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才能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青少年中得到普及和推广,使符合现代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中国武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