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平果附属学校 何时美
自我调节与发展的基点和轴心是自我肯定或自尊的需要,自我肯定或自尊的需要的存在决定了自我调节与发展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丰富、复杂性。从作者阐述的自我性质之机能特征着眼,自我发展机制主要是指个体形成事件的意义感受及其调节作用的原因和途径。从观点采择的角度上看,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调节水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无意识的预感反应,走向有意识的评价调节,在朝着综合性调整和有意识努力的方向发展。从婴儿到心理个体的独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或者可以说是一个终生的过程。活动是联结人与外界、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时间的桥梁。活动在自我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在积极活动中,既能够形成生物个体的社会化,又能够实现自我调节的整合。对学生来说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人际交往活动是同学之间的交往。内在动机与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体验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内在动机的形成要受到自我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关引力性和驱力性动机形成原因的研究,从差异比较中说明引力性动机和驱力性动机作用的来源。引力性动机作用和驱力性动机作用都在某种程度上与自我需求有关,不同的动机取向及其成败时的反应往往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形象意识、自我理解或自我意向的状态的反映。可以通过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自尊需要是自我发展的基点和轴心,幼小的儿童不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也不懂如何合理满足自尊的需求,因此常常随心所欲,作为教育者都清楚他们行为后面可能存在的潜在含义。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自尊需要的表现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他们的自尊需要表现在课堂纪律、上课回答问题、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自我在共生到独立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内射、共生和投射都是在获得独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机制。认同虽然是高水平的内化,但确是选择性的,所以内射是比不可少的,尽管接收的行为可能是厌恶的但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而投射作为社会外化,是个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制,依恋感的形成在对人个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在自我对象关系中内化自我调节的力量
在教学中,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是感恩,问学生“在母亲生日或者是母亲节时,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其中有个学生回答,在母亲节时,他帮妈妈买了一条手链,开始妈妈没有表现出任何他认为收到礼物时应该表现出的行为,但妈妈在晚上他进房间后,拿出手链跟爸爸炫耀儿子给她买了礼物,而且第二天早上就看到妈妈把手链带着。对于像上述学生这类孩子可能会通过观察知道父母的真实感情。父母的正确反馈对于孩子的行为形成是很重要的,在镜像性自我反应中,母亲就像孩童的镜子,孩童从母亲注意自己的脸部表情中,看到了自己。镜像性自我对象缺失的孩童,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提供适当的镜像性反应,让他们摆脱被拒绝的预感,建立起自我强化和抚慰的能力。
第二种自我对象作用是理想性自我对象。现今很多孩子都有追星行为,算是理想性自我对象的建立,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有偶像是可行的,更重要的应该是有一个正确的崇拜偶像的价值观,所以这又是在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人的自我发展经历的时间是很长的,可以说是终生的,孩童的教育很重要,在每个时期的教育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是件艰巨的任务。
2.教师成为学生的自我对像
一位成功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为人处事的道理。无论在课堂内,还是平时生活中,教师直接对学生起着镜像性自我对象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成为镜像性自我对象不仅仅在对学生的强化鼓励之中,也体现在对学生问题的指点和不良习惯的纠正上。过度的赞扬和批评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学生的行为需要教师发出合适的“回声”。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个体,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各种机会和场合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不能片面的评价学生的好会,也要让学生了解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要知道在黑白之间还有不同深度的灰色。
3.同样群体的自我对象作用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善于利用同伴群体的自我对象作用,减少“基本假定”现象,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孩子为了集体荣誉形成自制力,让行为良好的学生行为影响那些行为不好的学生。良好的伙伴关系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推动、驱策和引导等各种影响,但也可能出现一些偏差行为,有些学生会为了自己班的利益和损害其他班级的利益,在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指点怎么样做才是对的。
每个学校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不能恰当的理解良好行为的准则,不能恰当地把握人际交往中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一般人所具有的正常生活经验。使问题学生发生改变,教育群体的整个氛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在班级管理上下足功夫,一个凝聚力强的班级,能使班上的问题学生得到最大化的帮助。学生周围有良好的交往关系,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就会有相应的帮助者,促进自我发展。
活动经常成为学校和课堂的亮点,我们会看到,几乎所有的公开课堂都会有一定的活动设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为教学服务。在课堂中,有的活动深受欢迎,有的活动遭人讨厌;同样一个活动,在A班效果甚好,在B班无人配合。我们经常会反思,为什么学生连“玩”都不喜欢?集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活动在不同的课堂中可以进行创新,以适合该课堂学生的特点,保证活动效果。
各种年龄的学生会对凸现某些特点的内容保持一定的倾向性,也存在予以引导的必要,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他们的自我发展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安排。在各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但学生不一样能够意识到,教育者有必要通过集体活动让他们有所意识,能够自愿、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