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 李晓耘
在教学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磁铁的磁性》一课时,有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磁铁的磁性“两极强、中间弱”的特点。实验方案是通过吸引回形针的多少,来确定磁铁的两极、中间及 、 处磁性的大小。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汇报。
交流之后结果多数是:两端4—6个,中间0个,C点与D点是2—4个之间。我心中暗自高兴——实验数据与我的预设完全一致,此时却忽然发现还有一组同学在相互推托着∶“你来,你来说……”,我向组长陈秋了解情况,陈秋不好意思地说:“我们组的答案与他们不太一样”“噢!还有不同?”我连忙问道:“你们组是怎么样的?” 陈秋红着脸说:“我们组中间及C点与D点的数据与他们组差不多,可在两端,我们在磁铁头上放了一把小刀,结果我们发现这样做磁铁的磁性没减弱反而加强了,一共可以吸起7个回形针。”下面的同学也是一阵骚动,惊奇的有之,怀疑的则更多。我决定让他们演示一下。
实验结果显示,当没有小刀的情况下,最多可以吸5个回形针,而有小刀的情况下则可以吸引7个。他们组成员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其他同学却还在议论:“怎么可能呢?这是为什么呀?”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我心里慌了一下,因为我也没有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于是我对学生说,“加了一块铁片磁性会增强,这是为什么呀?老师现在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现在我们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那怎么办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我把同学们所说的方法都记录到黑板上,然后把想研究同一猜测的同学分到同一小组,并根据不同猜想或研究思路交流了各自的后续研究方案,最后将此后续研究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
回到办公室以后,我上网进行了查询,原来物质的磁性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和抗铁磁性,不同的磁性材料放入磁场中磁化后对原磁场的影响不同。顺磁性材料会使原磁场增强,抗磁性材料放入磁场后使原磁场减弱,铁磁性材料使原磁场大大增强。而学生实验中的小刀的主要成份就是铁,因此能使磁性得到明显增强。
第二天上课时,我组织开展了一次“新发现”汇报会,学生有的把自己从他人那里请教来的知识和大家共享,有的则拿出自己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和同学交流,有的则边实验边介绍自己对不同材料的磁性情况的研究……
课堂中的一个“意外”,一次出乎教师意料的“旁逸斜出”的回答,却收获了这么多的精彩生成!这个案例触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日益被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而“用教材教”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理念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教材的使用和教法的选择。同时,“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识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需要,是课堂教学体现民主、平等、宽容的需要,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需要。在本课中,陈秋组的“发现”应该说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因为当时一时想不起其中的原因,而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是意识到他们组的出乎我和大家意料的“发现”是教学的一个宝贵资源,是教学由预设走向精彩生成的关键。为此,我顺势而教,把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有价值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中,通过让他们走上讲台演示,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罗杰斯说过: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职责是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即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上述案例中的教师,不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学术权威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相信学生能够成功,相信学生是能够获得自我实现的主体,所以才敢于抓住学生中出现的宝贵的转瞬即逝的资源,放手让学生继续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及时组织和引导学生调动原有认知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获得了成功。所以我认为只有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质疑,去创新,那么他们将因你的信任而释放出巨大的热情和能量,这种能量很多时候会超出教师的所能甚至所想。
当我大大方方的告诉学生,“这个我现在也不知道”,这不是在学生面前出丑,而是间接的告诉学生,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而且,你直接告诉学生我不知道,学生反而会更敬重你。当然在说了“我也不知道”后,教师除了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外,自己也要加强学习,尽快弄清其中原委。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学术报告时,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连答三个不知道,所以对待科学,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科学家都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这件事,不仅教育学生学习要实事求是,而且还教育了学生: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人要不断的进步,就要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除了是课堂教学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外,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好自己的组织者角色,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更加有序、高效,探究活动才能得以持续推进和深入。在本案例教学中,当陈秋组上台演示完他们组的发现,激发起学生热烈的议论后,教师并没有以“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一句话打发学生,而是及时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打算的后续研究思路,并进行板书整理、分类。同时,还就各类研究思路交流了研究方案和途径,上述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的深入和研究的科学化、条理化。
课堂上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强化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最后,让我们记住一句话: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有时差错也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没有课堂中的旁逸斜出,又何来课堂外的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