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文明小学 邓 胜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老师讲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老师怎样讲,学生就怎么接受。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头脑简单变为知识的贮存库,往往出现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
作为一名与学生天天打交道的一线语文教师,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根据新课程理念,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谈一些看法。
语文课堂并不只是为了使学生能读懂某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选择好学习课文的“切口”。一个好的“切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口”呢?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阅读教学中,以文章的重点段落为切入点,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对人物的性格、作者的情感把握到位,提高学习效率。《黄鹤楼送别》是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文中人物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谈话∶“同学们,你有过分别的经历吗?在与好朋友分别时,心里总会有许多话想说,正所谓‘言为心声’啊!李白和孟浩然当时也在黄鹤楼上说了一番话,互相倾吐心声。他们说了什么呢?”继而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以及孟浩然对李白的不舍与宽慰。
苏教版教材中许多蕴含人文思想的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就可以此为切入点。如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在简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后,让学生找出文中苏格拉底说的三句话,以此为线索贯穿全文教学。引导学生在朗读、交流体会中弄明白三句话的意思,懂得“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的深刻道理。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的特点,教学中可从文章中让人产生疑问处为切入点。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可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质疑,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呢?为什么把昆虫装在衣袋里呢?衣袋里装着些什么昆虫呢?衣袋里装着昆虫有什么用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调动起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进而展开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娱目、悦耳、动情、激思等方法,带领学生进入作品营造的情境,进而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获得深刻的体验。
教师的教学艺术最多的体现在教学语言中。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追求给人以美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悲壮的一幕》一文,教师带着庄严的表情,用沉重的语调叙述∶“茫茫宇宙、浩淼苍穹,吸引着多少人去探寻奥秘。1967年4月23日,前苏联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圆满完成任务,准备返航。但是,他无论如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人们亲眼目睹了民族英雄科马洛夫殉难时那--悲壮的一幕!”教师的叙述给整堂课奠定了感情基调,营造了肃穆的氛围,学生的情感也随即被调动起来了,满脸凝重。课堂上,学生一直沉浸在科马洛夫与亲人诀别的氛围中,朗读催人泪下,情感体验较为深刻。
教材中一些与学生心理年龄、时代特征、实际生活有距离的文本,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如教学《船长》一文,指导学生读哈尔威船长大声吼的话时,开始学生的朗读不到位,适时播放录音,人们撕心裂肺的尖叫声和各种东西倒塌、碰撞的嘈杂声让人心惊胆战,可想而知现场有多么混乱,当时的情景有多么可怕。继而引导学生“吼”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要让船上的人听到船长的话,学生的朗读一下子到位了。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故事性强,情节生动,适合排演课本剧,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半截蜡烛》一文,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扮演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和德国军官,并配有旁白,再现文中令人心惊胆战的一幕。学生在表演中已将对文本的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这样的氛围轻松活泼,深受学生喜爱。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篇带读多篇,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丰富起来,扩大知识容量,对文本拓展延伸。
许多文章学了之后,可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题材的文章以丰富文本。学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介绍世界名城的文章,如“花都”巴黎、“雾都”伦敦、“沙漠之都”开罗、“狮城”新加坡、“水城”威尼斯等,了解世界各地风情。学了《望月》一文,引导学生阅读背诵有关写月亮的古诗词,如《静夜思》《宿建德江》《枫桥夜泊》《水调歌头》等。
教材中的一些文章是从古今中外的名著中节选出来的。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追本溯源,阅读原著。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学生对文中林冲、洪教头鲜明的性格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了解梁山108位好汉的形象。
学了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可引导学生阅读题材类似的名家名作,积累更多的优美语言、写作技巧。如学了《三亚落日》,学生被课文中描写的美景深深陶醉,引导学生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感受日出与日落不同的壮美景观。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既是一种客观属性,也是一种价值属性。不论“效”之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应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为依据。从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体验文本到丰富文本,都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