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霞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金昌 737100)
甘肃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何庆霞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金昌7371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与非贫困生相比,高校贫困生就业面临更多的困难。甘肃地处中国西部,受地理位置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突出。本论述通过对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以调查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国家、社会、学校、自身四个方面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和学生忧心的社会性问题,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和高等学府教育的改革,更是对民族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贫困生;就业服务体系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各个行业对人员需求上升缓慢的条件下,高等学校毕业学生数量的增加,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同期内,来自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山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学生在逐步上升,还有很多贫困生来自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据教育部的一项统计,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贫困生占在校学生人数的20%~25%,在其中,还有一部分特别困难的学生,占到8%~10%,国家相关部门、各个高校都积极采取措施,来面对数量日益增加的贫困生。目前,一套帮助贫困生解决入学问题的方案已经形成,主要涵盖设立奖学金、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减免学费、补助贫困生等措施,这一套措施不仅大大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难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一些在校期间的困难。但是,这些措施对贫困生的帮助是有限的,当他们完成大学学业,走进社会后,就业难又成为这些贫困生未来发展的制约。
1.2贫困生的界定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大部分来自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贫穷地区和革命老区。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统一招收的高等学校学生中,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在上学期间没有能力交教育费或者交教育费有困难的那部分学生。这里说的学费主要包括学费、宿舍费、在校期间的伙食费等。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贫困生又分为一般贫困和特别贫困。交教育费有困难的称为一般贫困,没有能力交教育费的成为特别贫困。
以上只是在概念上对高等学校的贫困生进行了划分,在对贫困生进行实际资助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本论述对高校贫困生的定义是根据贫困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评定标准进行判定的。
有很多因素导致贫困大学生找工作难,这些因素中既有客观方面的,又有主观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高校扩招导致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的人口数量多,国家经济的底子比较薄弱,社会实际生产力水平较低,从劳动力的总体需求来看,劳动力供过于求。目前,我国劳动力出现了供给过量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来不曾出现的“三峰叠加”的情况,这三峰主要是有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下岗职工想再找工作和应届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
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数量剧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相比2013年增幅达4%,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47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呈连续增高的态势。
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不能给自己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就业的过程中处于对自身不利的环境中。研究表明,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相比,高等学校经济困难的学生,签工作的时间明显偏晚,找到合适工作的概率也明显较低,就业的环境也不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
2.2经济发展现状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
由于甘肃地处边远,经济发展相比东部和中部地区要滞后的多,国有大型企业或公司屈指可数,可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十分有限,导致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严重倾斜,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内地省区相比,困难更多,形势更严峻。
2.3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薄弱
大学生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帮助,有利于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思想、熟悉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有哪些政策,能够保证大学生顺利地找到趁心的工作。通过对甘肃某所高校2015届贫困毕业生调查发现:在对就业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了解程度上,12.3%的贫困毕业生选择完全不了解,71.4%的选择有些了解,而完全了解的仅占2.1%;在对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作用的看法上,12.6%的贫困毕业生认为完全没有作用,50.8%的认为作用不大,31.4%的认为有点作用,仅6.2%的毕业生认为作用很大。调查数据说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作用发挥不大,贫困生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总体满意度不高。具体表现为:
2.3.1内容陈旧
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内容仅限于就业信息发布、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方面,且多采取公共课、讲座等单调形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贫困毕业生的迫切需要。
2.3.2理论匮乏
就业指导工作只是作为毕业生毕业前的一项临时性工作,缺乏长远的规划与系统的安排。尽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师资、教材的缺乏和有限的课时量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取得较好的效果,更缺乏具体的个别指导,特别是针对贫困生的职业生涯策划和心理咨询等具体的就业指导。
2.3.3就业信息渠道狭窄
大学毕业生往往欠缺社会经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有限,贫困生的问题更突出,贫困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贫困生的就业信息比较狭窄。
2.4高校贫困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
在贫困生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家庭不能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再加上不正确的择业观念和综合素质偏低等,在就业竞争中已经处于弱势地位。
2.4.1家庭经济困难成为制约高校贫困生就业的瓶颈
(1)在求职投入中缺乏资金投入。一是上研究生费用的增加,物价的上增,经济困难的学生根本无力支付这些费用,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想考研而不敢考;二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从制作简历、形象包装、通信费用,到车费食宿等高额的求职费用,使他们不堪重负,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三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本来经济就不宽裕,没有额外的经济实力去学习其他专业技能,就业门路比较单一。从这个角度上讲,贫困生在找工作中的竞争力更低,这就从他们自身造成了与其他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的不平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大学生成功就业。
(2)家庭经济困难使得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源匮乏。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比,贫困生多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低下,社会资源占有量明显缺乏。在贫困生的环境中,他们能够了解的就业方面的信息较少,获得就业信息的方法也不多,自己能够选择的道路也不宽,这就更加导致贫困生就业难度的加大。
(3)家庭经济困难制约了高校贫困生自主创业。家庭经济困难使大部分贫困生不得不在大学期间放弃一些技能培训、素质拓展的机会,更缺乏自主创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从而放弃了自主创业。
2.4.2不正确的择业观念导致高校贫困生择业意向单一
会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是就业价值取向,就业价值取向取决于对社会和自我价值的全方位分析和准确地把握,受家庭和社会观念的影响,贫困生在求职中抱着“求稳、不愿去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观念,具体表现为:
(1)贫困生渴望寻找稳定的工作。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求稳思想比较严重,就业选择上倾向比较稳定的工作。
(2)贫困生对择业区域的选择相对集中。贫困生在择业上看重经济利益,对工作条件和环境有较高的预期。更愿意选择到城市就业,他们这种不理性的就业心理,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失去一个就业机会,使他们感到就业受挫,最后可能会出现条件好的工作不要这些学生,而这些学生也不想去那些条件不好的地方的现象。2.4.3综合素质偏低削弱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
一部分客观原因会使贫困生找工作比较难,但是造成他们找工作难的主要因素还是他们自身的问题。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较差等,这些综合素质的欠缺,让那些贫困生相比那些条件较好的学生,在就业中更是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1)高校贫困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少贫困学生很少考虑将来的职业目标,由于身处的生活状况,一些贫困生,对影响决策的因素认识也过于简单,获得信息比较狭窄,造成了贫困生做决策困难。
(2)高校贫困生实践能力欠缺。在“大学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情况”问题调查上,参与较多的贫困生占21.8%,参与一般的占30.3%,参与较少的占39.3%,几乎没有参与过占8.6%;在“大学期间是否经常参加社团活动”问题上,28.6%贫困生选择“经常参加”,68.3%选择“很少参加”,从没参加过的占3.1%;在“您在校期间是否承担一定社会工作”问题上,35.7%的贫困生选择“是”,64.3%选择“否”。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贫困生在大学期间,很少从事学生工作,社会实践锻炼和社团活动参加的较少,锻炼的时间很少,这就在无形中造成他们在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其视野不开阔,造成其思维也不灵活,创新能力较差。这些能力的欠缺让贫困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更是处于不利地位。
(3)高校贫困生心理素质差。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而大部分贫困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都比较特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导致心理负担过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就业心态。具体表现为: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自卑心理严重;心理自我调适能力较差。
贫困大学生就业中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既有经济上的困难,也有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要想较大幅度地改善高等学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高等学校还有贫困生自己一起努力,他们是一个系统,一方面出现问题,均会对贫困生的就业带来困难。
3.1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为高校贫困生创造良好就业条件
很多就业政策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需要政府进一步规范和打破很多行业和公司限制新员工的生源地、专业限制等,应该降低人为因素的限制。为了保证贫困生就业,给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必须牢牢把握优先录用、公平竞争的原则。
3.2用人单位以人才为导向转变选才用才观
用人单位依据其需要招聘岗位的性质以及自身的发展情况,接收不同档次、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的应聘者,尽量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从而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机会。
3.3完善高校贫困生就业服务体系
3.3.1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经济扶持力度
要加大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力度,努力健全和完善“六位一体(奖、贷、助、减、补、保)”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积极、稳妥地组织和引导贫困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技能培训、各种等级考试、职业证书培训的机构,这些机构也应该对贫困生的状况给予关注,使他们多掌握技能,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3.3.2加强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辅导
贫困生由于其经济不宽裕,导致很多方面都没有实力去办理,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他们的精神压力、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也往往比较大。针对这一现象,就业指导中心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帮助贫困生客观评价自我、分析就业形势和政策,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正确面对就业。
3.3.3引导高校贫困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对贫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正确的引导,让贫困大学生学会理性分析,寻找自我定位,学会主动思考人生规划。
3.3.4拓宽高校贫困生就业渠道,做好贫困生推荐工作
高校应该积极通过多方面的途径让在校贫困生获得足够多的就业信息,不能让他们的就业信息门路闭塞,构架贫困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针对一些学习好、品德优秀的学生,学校应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
3.4提高高校贫困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4.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传统择业观
一是贫困生应当降低自己对工作的期望值,把自己的心态方平、摆正,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二是新形势下,农村和西部需要更多的人才,贫困生可以考虑到这些地方去发展,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三是刚毕业工作不好找,可以找一份工作做着,边做边找,减少自己的就业压力。
3.4.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高校贫困生应该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多给自己寻找锻炼待人接物、组织协调、交际沟通等的能力,多学习专业外知识,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使自己具有多种技能,提高自己的身价,增强自己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给予贫困大学生政策的大力帮助,使他们毕业后都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单位以合理利用资源和优化配置为目标转变选才用才观;高校在做好整体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更要侧重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学生自己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依据自身的条件给自己制定适当的就业目标,养成较佳的就业心理。通过三者共同努力,一定可以给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片蓝天,实现构筑和谐社会的目标。
[1] 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教财[1993]51号)[Z].
[2] 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8):85-90.
[3] 叶政.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 陈德明,张革华.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构建学校支持体系[J].前沿,2004(10).
G647.38
A
10.3969/j.issn.1672-6375.2016.07.020
2016-4-18
何庆霞(1985-),女,汉族,甘肃金昌人,大学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