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丽 宣 婴(.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30;.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30)
构建高校体育管理中的文化模式
□金 丽1宣 婴2(1.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302;2.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302)
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却曾经被很多学校忽视的一个部分。现如今的科学教学的方式逐步深入高校教育,体育管理也在朝着多元化发展。高校体育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本文是通过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意义的讨论和现状的说明,以此来提出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未来的建议和构想。
高校教育体育管理文化模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体育教育也有了其新的理念,高校体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现代体育的新理念,健康生活学习,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很多地方的教育还不是太过完善,所以教育依然是将课本当做是知识的传播的载体,对于体育教育而言,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适应当前时代理念。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高校体育管理中的文化模式入手。一直以来,高校的体育管理大多是自主接受,让学生通过尝试练习然后进行自我完善。对于教育结果则是因人而异,良莠不齐。这种教育手段更多的是营造体育锻炼氛围,从而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锻炼,选择性较高,但是因其目标性较弱,使之缺乏系统教学模式,不够规范,也无法引导一部分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的提高。
本文是从高校体育文化的模式进行研究的,主要从其意义和最终目标着手,然后讨论体育管理中欠缺的内容,最终根据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使体育管理模式更加深入人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其完善高等教育功能做贡献。
构建高校体育管理中的文化模式是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是指在校的学生为参加课程的主体,在校园内进行的一项体育活动。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体育态度、知识和技能来使学生强健体质,磨炼意志。而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的关键。在很多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体育文化一般体现在对高校体育的价值和传承,研究者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与说明,殊途同归,都会表明高校体育文化的不可替代。
文化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理论实践指导系统,需要稳定的环境。在一次专家聚首讨论会上,大家以高效体育文化的传承为主题,进行了多层次的讨论。这也能说明,在新的时代下,高校体育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高校体育文化的未来走向,如果在思想上得到重视的时候努力发展,将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成为了我们应该深入探究的问题。
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模式是督促学生进行自主锻炼的保障。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学校四年(三年)的体质测试是曲线变化,大一到大二时呈现一种成绩上升趋势,而大三大四又逐年降低。从各个项目的体侧结果来看,“肥胖与超重”人数在大三开始增多;肺活量成绩在大二时成绩最好的;握力成绩学生差异也是逐年增大。结合这些数据,再根据我们随机抽查统计的锻炼人数,统计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仅占38.9%,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占到50.1%,很少和从不参加的占11%。对于这种不自主的运动现状应该给予重视。
体育教育本身就是以运动为载体的一种实践活动,而学生的自主运动则需要很多方面层次的促进。首先要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才能逐渐形成稳定的运动习惯,从而实现自主运动的状态。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就是在为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提供动力,增强学生坚持锻炼的意志,为学生身体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模式是促进学生体育精神在行为中更好的体现。高校的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涵养和精神需求。体育文化在现代所表达的意义,依然是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冒险,公平竞争,友谊第一,而且还包含了尊重理解的人文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所以构建高校体育文化,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模式是跟进教育变革,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迫切需要。体育作为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在如今已经拥有得更高的要求,不仅将体育与健康相连接,而且与心理、价值观进行了联系。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体育教育文化,是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磨炼意志、强身健体、更好的学习文化知识、将生活与体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而且还建议高校体育应该在自主性提高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的目标性。利用多元化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高校体育文化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79%的学生认为体育教育项目的种类有待改善;82%的学生认为师资水平有待提高;95%学生认为体育文化资讯有待增强;75%的学生认为硬件设施有待完善。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应该去对症下药,分析高校教育现状与现代体育教育目标,研究未来体育教育的教学方向与措施,传承发展,与时俱进。
从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普遍的问题就是因为高校的扩招,致使物质资源与学生的增加数不能匹配,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导致体育教学存在困难,无法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还有由于各个高校的不重视,使之高校间的关于体育管理的交流比较缺少,没有办法进行相互的学习,管理太过局限。高校的体育管理者的社会地位偏低,导致在体育管理岗位的人才缺少,造成管理人才短缺,教育体系不够完备。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从师资水平、教学环境等方面着手,以便完善体育教育系统,构建合理的管理模式,更好的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稳定发展。
4.1、提高校园体育活动的建设
高校体育建设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为了促使学生进行自主体育锻炼。高校的体育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和课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宣传这一项便能直接体现出体育文化内涵,展示校园体育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状态。在活动中,根据不同规则引伸出不同的锻炼意义与乐趣,可以直接让学生在体育中感受到愉悦,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这样的影响都是潜在的,浓厚健身氛围会让学生越来越喜爱体育运动,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实现体育管理的文化目标。
所以,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完善体育课程的丰富性和课外活动的全面性。学校应该承担起各种体育活动的费用和活动执行,使学生能够因兴趣参加比赛,又能在活动中找寻体育项目的兴趣,如此让学生能更加热爱运动。
4.2、增加体育锻炼器材
大学校园需要增加体育锻炼的器材,使学生可以方便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有了体育锻炼的机会和平台,才能让学生在锻炼中获得快乐,感受体育的魅力。所以学校应该增加各类体育锻炼的基础器材,保证不同学生能有相应的锻炼内容,还有对器材的安全性严格把关,以便保障学生安全,定期做好器材维护保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器材的更新。应该合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成立相应的组织,将体育器材的管理分布下去,使器材能更贴近学生需求。还可以更加方便的管理器材资源分配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满足高校学生体育需求的时代性,也可以将锻炼变成全校性,积极响应国家的全民健身计划。
4.3、全面贯彻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制度是工作的保障。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以完善体育教育制度为抓手,贯彻落实各项管理理念和体育教育机制。对于各项体育活动,都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活动安全顺利进行。对于体育管理工作应该提出明确的工作规范,制定相应的规章。合理的制度可以规范学生,爱惜器材,安全健身,使学生在课堂上的锻炼学习可以更加放心。体育活动中的制度可以保证活动安全有序进行。对于一些常规体育赛事的比赛规则,学生可以在参加运动项目中进行学习,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
4.4、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的教育体制应该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对于高校的体育管理也应进行模式改革,体育教学应该本着交流分享,尝试着与其他学院,其他学校进行横向交流,与所在地区的体育文化相结合,实现体育教学的时代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包容性。
在此背景下,有的高校进行了学生自主选课的措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将本校的体育资源进行了网上共享,扩大了学生的选择范围。学生可以在网上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锻炼热情。这种举措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学习模式,依学生兴趣来进行课程学习,还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增加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传统的体育课程很多都是以一些西方的体育项目,教学改革中应该添加多种元素,以便学生的自主选择。在很多高校中,已经开始注重传统的体育文化,包括武术、太极等课程,自开展以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课程选择,而且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深受广大师生的追捧。传统的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因为其独有的内涵,使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炼,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4.5、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关注
体育课程在曾经一度不被人们重视,致使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也变得无足轻重。构建高校体育管理的文化模式,必须从教学者入手,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体育课程不同于文化课程,大部门的教学是要进行室外的训练,所以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岗位。在体育教学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减少其室外教学的工作,更多的将教师的教学放在技能培训或者课程研究上。还有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我们应该尊重体育教师,使教师能够自信的进行教学工作,营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中获得价值认可。提高待遇薪酬,增加体育事业研究和活动的经费,使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活动中,可以没有后顾之忧,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生命在于运动,现在的时代不再是仅仅以知识为先的时代,倡导全民运动,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尤其在高校体育管理中,更应该合理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构建高校体育管理中的文化模式,要合理的完善课程安排,上课方式。提高教学者的专业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更多更加安全地器械资源,减缓扩招带来的资源压力。增加学校间的相互交流,体现体育运动的包容性,使体育教学更好的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实现体育管理中的文化构建。
[1]程远义,杨爱华,张英.文化强国战略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新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6).
[2]杨玲,王伟明,戴绍斌.“三自主”选课下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干预策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1).
[3]秦勇.力效和谐: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4).
[4]朱振涛.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点及大学生人格培养[J].科技信息,2010(32).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S].教育部,2002.
[6]杨玲大学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
[7]杨玲,韩双双.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8).
[8]杨艳,王向红.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
G807
1006-8902-(2016)-12-ZQ
金丽(1967-),女,汉族,云南省楚雄市人,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艺部体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宣婴(1963-),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首都体育学院本科毕业。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