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极地文化科普教育的思考

2016-03-14 01:21苏勇军陆月蒋祺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极地宣传教育科普

苏勇军,陆月,蒋祺

(宁波大学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 宁波 315211)



加强我国极地文化科普教育的思考

苏勇军,陆月,蒋祺

(宁波大学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 宁波 315211)

极地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世纪,推进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但相较于渐入正轨的极地科考活动,我国在开展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都有待完善,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机制尚未形成。“十三五”期间,围绕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努力建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极地文化体系;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资助极地公共教育事业的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以及完善极地公共教育工作机制等,努力提高全民的极地观念和极地意识。

极地文化;科普教育;海洋强国

继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之后,我国极地考察活动逐步展开。近30年来,我国已成功组织30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和6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不仅形成了“一船四站”(雪龙号、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南极昆仑站、北极黄河站)的极地科学基础平台,而且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增强了中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力。

极地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地文化是以极地为背景产生的、带有极地特征的文化,是人类在探索极地活动中形成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1]。海洋世纪,加强极地文化建设,推进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和角逐,在政治、科学、经济、外交、环境、军事和社会等方面都有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极地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是我们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但相较于渐入正轨的极地科考活动,我国在开展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普及极地知识,还是开展极地实践活动,相关政策都有待完善,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机制尚未形成。

1 我国极地文化科普教育的目标

极地是各国未来发展必争的战略空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今后国家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为包括极地考察在内的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期间,围绕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及《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努力建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极地文化体系、充满活力的极地文化创造和传播体系、规范完备的极地文化产品体系,基本形成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相当,与功能定位相称,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将我国极地文化及公共教育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文化与传播形态。加强极地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和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层次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极地教育基地;极地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环境得到改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资助极地公共教育事业的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完善极地公共教育工作机制,建立极地宣教工作联动机制、协作机制、共享机制、激励机制,以增强宣教工作活力;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极地宣教工作队伍,改善宣传教育环境;努力实现我国极地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位居前列,极地文化建设在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2 我国极地文化宣传教育对策

2.1 加强对极地文化宣传教育的统筹规划

遵循教育发展、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通盘考略,整合各方力量,确定极地文化建设与宣传目标、内容与具体实施路径,使极地文化建设与宣传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建议国家海洋局等职能部门在“十三五”期间制定系统的《极地文化建设与宣传规划纲要》,将极地文化建设与宣传的具体目标、进度安排、项目建设、保障措施等,纳入政府政策规划或教育规划的一个重点内容。建议加大财政投入,深入发掘极地文化内涵,创新极地文化宣传途径。

2.2 实施“五大工程”,推进极地文化科普工作

2.2.1 工程一:启动“极地文化科普精品名品工程”

近年来,我国极地科普图书出版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科普作品精品少,能够作为经典的更少;内容平淡、思想内容深刻的少;挖掘科学内在魅力不足,侧重文字表达形式有余等。

在“十三五”期间,应围绕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由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牵头,启动“极地文化科普精品名品工程”,探求特色发展,寻求合作和支持,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高等院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获得国家海洋局、地方政府项目资金资助的背景下,精心设计编写出版极地文化系列科普图书,如《全国中小学极地意识教育教材》、《全民极地意识教育普及读本》、《极地人文普及丛书》、《魅力极地》、《世界极地传奇丛书》、《极地科考》、《极地文化》等。通过系列书籍的编创、出版与发行工作,不断推出极地文化精品,挖掘提炼极地文化名品,全力打造“中国极地图书”品牌,为极地文化的普及创造更加广阔的舞台。

同时,借鉴美国科学家热心科普,不断推出极具吸引力科普作品的做法,改变中国的科研投入体制缺乏公众的参与的弊端,推动极地科学家积极接触公众,使极地科研与极地科普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得以改善,推出一批文笔优美、观点新颖、科学性强的科普畅销书。

2.2.2 工程二:策划举办“全国青少年极地科普大会(大赛)”

“十三五”期间,可策划推进“全国青少年极地科普大会(大赛)”的举办。“全国青少年极地科普大会(大赛)”的组织工作主要由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下属的大会(大赛)委员会负责统筹。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个完备的极地科普网络,广泛吸收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等共同参加,大会(大赛)由各地申请承办,轮流在全国各地举行。

委员会为每届大会(大赛)确定一个主题,例如:“极地——让我们关爱、分享和保护”“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学习极地科技知识”“极地生物多样性——为了我们的未来,让大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大会(大赛)主题确定了每届科普方向,在此方向指导下,委员会制定《极地科普大会(大赛)活动手册》,根据需要列举30~50个科研项目,由全国相关单位青少年组建团队,确定选题,申报项目。团队组长带领组员经过2~3个月的准备,到地区、省(市、自治区)甚至全国青少年极地科普大会(大赛)上展示科研成果。

2.2.3 工程三:发展极地会展(极地科技周和极地科技博览会)

在“十三五”期间,积极推进极地科技周和极地科技博览会项目建设,可以让极地科学技术走近大众,向大众传播极地科学文化知识,介绍中国以及世界上的极地科研新进展和技术创新成果,促进极地科学界和社会建立一种和谐关系,让极地科技工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做出及时回应,培养大众热爱极地科学的兴趣,激励青少年从小立志投身极地科学事业。

极地科技周和极地科技博览会的主办者应该努力让极地科技走近公众。展会的主题和活动项目的设计或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是对人们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问题。除了展示和介绍极地科研技术创新成果、信息,各参展单位组织的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如讲座、报告会、讨论会、专家和公众对话会、科技系列电影、科普竞赛、儿童科普活动等。这些活动都应该围绕极地文化、极地科技,面向大众,突出大众的参与性、娱乐性,参与者可以看、触、闻、尝,亲身体验。

极地科技周和极地科技博览会主办地可以设在北京、上海、西安、重庆或广州等大城市,也可以轮流申请举办。会展举办方应充分考虑展会的科普性、群众性、公益性特征,展览场馆、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博物馆、甚至包括街心广场等都应该融入会展中,成为传播极地科学知识的大展馆、大讲堂、大游戏场。

2.2.4 工程四:建成国家极地科技馆

极地科技馆建设是以提高公众极地文化素质为目的,面向公众开展极地科普展览活动的极地公共教育机构。我们建议,“十三五”期间,我国有必要建一座现代化国家极地科技馆。

国家极地科技馆的选址。根据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编制的《科技馆建设标准》,极地科技馆规划选址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二是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就我国而言,极地科技馆的选址可以优先考虑北京市、上海市或广州市。

国家极地科技馆的规模。《科技馆建设标准》对建设规模的规定主要是参照城市当量人口计算,即80 m2/万人。目前北京市、上海市和广州市三市人口约为2 150万、2 500万和1 300万左右,结合我国极地科考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参照中国科技馆等国家级场馆建设情况,国家极地科技馆的占地面积约为2万m2,建筑规模约为4.5万m2。

国家极地科技馆的设计及功能。极地科技馆建筑应能反映我国综合实力、极地科考成就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要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标志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布局的完整、功能多元和环保节能。在功能上,包含传统的极地文化与科技成果陈列、演示,更应该加强调极地科普教育和文化休闲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参与和体验”的现代教育特征,同时注重展示形式和展示手段的创新。一般应以“四厅五区”为基本框架进行极地科技馆策划和设计,“四厅”为常设极地展厅、专题极地短期展厅、极地科普报告厅、极地特效电影厅。“五区”为极地科普培训区、极地科技实验区、极地展品维护制作区、公众服务管理区以及室外极地拓展体验区。

2.2.5 工程五:增设极地文化科普基地

科普基地是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有效平台,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载体,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系列极地科普平台,包括北京富国海底世界、哈尔滨极地科普教育基地、大连老虎滩极地动物馆、青岛极地海洋世界、成都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南京海底世界、合肥海洋世界和天津极地海洋世界等项目,这些项目在强化极地意识方面已具有一定优势,也是我国极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根据现有极地科普极地的空间布局特征、区域人口分布集中度、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度以及科普教育的现有基础等因素,我们建议在“十三五”期间,根据以人为本,立足弘扬极地文化的原则,在广东广州(或深圳)、河南郑州、陕西西安等地增设极地科普基地。

3 我国极地文化科普教育保障措施

3.1 强化政府在极地文化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极地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的极地观念和极地意识,要把民众极地、极地文化、极地文化产业意识的提升摆上重要位置。引导公众认识极地、亲近极地、保护极地,使了解极地、爱护极地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当前,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中,要使极地文化贯穿其中,并贯穿于人民的生活之中,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参与。要唤起人们共同的愿望和对文化的敬意与向往。

3.2 普及极地文化知识,树立极地文化新观念

当今,世界海洋形势变化巨大而深刻,广大民众尚缺乏海洋知识,更缺乏极地知识,认识不到极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普及极地文化知识是当前重要的民众教育内容。广泛普及极地文化知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极地意识,形成公众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普及极地文化基础知识、极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介绍国内外开发利用极地资源和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经验教训以及国际间有关极地权益斗争的事例。通过普及极地文化,要让民众知晓:一方面,极地资源是相对丰富的,是远未充分开发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另一方面,极地资源又是有限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注重极地环境的治理保护,维护极地生态平衡。将极地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为我国营造浓厚的极地舆论氛围,以产生对极地的热烈兴趣和激励热爱极地、开发极地的使命感。

3.3 优化极地文化宣传教育体制机制

(1)建立极地文化宣传教育理论研究机构,加强极地科普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提高极地文化宣传教育宏观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2)健全极地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区域与区域、政府与民间、政府与政府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的联动机制,注重发挥海洋馆、水族馆、海洋世界等平台在极地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管理中的职能。

(3)不断完善极地文化宣传教育与科研的互动机制,促进极地科学、极地资源的通俗化、普及化,丰富极地文化宣传教育资源,开展极地相关事件的公众讨论以及极地文化公众参与性活动。

(4)优化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极地文化宣传教育的运作机制,发挥大中专学校、科协、社科联等群众团体和社会团体在极地文化宣传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发展各类民间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机构。

(5)完善极地文化宣传教育表彰激励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对在极地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进行的表彰和奖励活动。

3.4 完善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政策法规

(1)完善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推进已有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政策落实,提高极地文化宣传教育政策执行效果。

(2)研究制定扶持、促进和规范极地文化宣传教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3)研究制定极地文化宣传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规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极地文化宣传教育人才队伍,加强对极地文化宣传教育人才的培训,极地文化宣传教育管理、极地文化宣传教育创作等人才的业绩作为奖励、评聘的重要依据之一。

(4)研究制定鼓励出版社、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办极地文化宣传教育类节目、栏目,出版文化普及作品,加大极地文化宣传教育的政策措施,提高极地文化知识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1] 翟惠琳.浅议中国极地文化建设发展战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4(28):37-38.

[2] 曲探宙: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做好海洋和极地工作[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12):22-23.

On the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of Polar Culture in China

SU Yongjun LU Yue JIANG Qi

(Research Center for Marine Culture and Economy,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

Polar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ine culture.In this marine century,the promotion of polar cultur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country’s soft power.But compared to the track of the polar expedition,the polar culture education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eople’s concept of polar and polar consciousness,a polar culture system should be built,and a diversified investment mechanism and the polar science public education work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Polar culture,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National marine strategy

2014年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委托研究项目“极地文化的发展、建设与宣传教育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苏勇军,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电子信箱:suyongjun7312@163.com

P72

A

1005-9857(2016)01-0121-04

猜你喜欢
极地宣传教育科普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极地恐龙生存赛
可怕的极地雪融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极地之星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