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瑛
摘 要:“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景观设计专业发展的需求和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在景观设计专业实践中应用的可能,希望以此推动“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在景观设计专业的应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校企结合;教学模式;景观设计
学校和企业的“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是一种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学模式。随着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需求和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促使了“校企结合”教学模式的在景观设计专业的应用和发展。
一、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一)国外的典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1.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根据所设置专业的需要与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学校派老师到企业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需求。企业一方提供劳动岗位,一定的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协助学校教师搞定学生应掌握的级技能。此种教学模式,学生一半在学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学习与劳动更换的方式灵活多样。合作教育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大宗的生活需求
2.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学生在企业里接受企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70%左右。主要是使受训者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在“双元制”中,起着非常关键、重要的作用。在德国,因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再加上德国法律的保障,使得“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在德国能顺利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国内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现状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三本院校需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实施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
2.共同目标驱动力不足。大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最大的动机是解决人力资源成本,物色满意员工,学校最大动机是学生就业。但是在传统行业中,现有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供过于求,
3.合作关系松散,企业参与度低。校企合作之间缺乏直接利益的兼容,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多为单项参与,缺乏深度,处于一种松散的合作状态。
二、景观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景观设计专业,根据其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5方面着手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一)建立专业校企合作教学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要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整合,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的“两次转换”,来设置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可将课程分为公共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领域课程学习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根据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按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领域课程,坚持“必须与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领域课程,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对于拓展领域课程,按照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发展需要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组;增加实习、实训课程内容的比例,按照单项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两层设计”的方案,进行重新组合和重新设计;落实实习实训场地、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实训课时及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采用“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优化的教学方法,做到“做中学、做中教”,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企业可派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兼课,特别是对实践课程进行指导,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教师应当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知识扎实、表达能力强的骨干担任,从而形成实训基地中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四)建立学校和企业文化融合的交流体制
校企合作,可以借鉴企业的文化理念,使学生从思想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的归宿感,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缩短从学校到工作的磨合期。
(五)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编写实训教材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实训项目及教材的改进,结合企业岗位的工作程序编写使用的实训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资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既能体现三本高校教育价值观又能提高学生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这种模式重视学生的情操熏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为学生提前熟悉社会工作、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创造条件,缩短了走上社会的适应时间,是三本高校实现教育价值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键,.邓小平的教育思想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2]李宝元,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62~255
[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1)
[4]成有信主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新探索.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