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包头市青山区北重二中 吴永恒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政治课目标更为明确: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课程建构的基础更实际:逐步扩展的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课程的核心更明了: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更科学: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所以,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样,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便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我个人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如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第一,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第三,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第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照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以往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学生每节课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5分钟,若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总之,教师要从多方面提高、完善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改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和课改的需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为培养“四有”公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