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

2016-03-13 22:26:21吴利娜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2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西北

吴利娜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 730030)



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

吴利娜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730030)

【摘要】近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有关生态环境史的学术成果。本文从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对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史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梳理,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必将促进人们更加关注西北生态环境问题,对西北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

历史生态环境研究长期属于历史地理学范畴。当代的历史地理学发端于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等人创办的《禹贡》杂志。在学界既往的环境史研究论著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讨论或涉及了西北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其历史变迁,其中一些讨论涉及了清代以来西北地区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及影响。回顾和梳理这些前期学术成果,是拓展后续研究重要的基础和资源。

1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的综合研究

综合性的论著:如,赵珍的《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是一部历史学研究领域中对生态环境变迁进行区域性研究的专著。作者以人地系统为立足点,从清代西北地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失衡等负面效应着手,着重探讨了清代西北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征、清代移民垦殖政策、垦殖行为、人口变化、战争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进而论证了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客观地论述了清代西北自发的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措施[1]。徐波的《近400年来中国西部社会变迁与生态环境》,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一整体,探讨和揭示了近400年来中国西部社会与环境变迁这一宏大场景的内在逻辑及其细部肌理,首次为这一巨大而复杂的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性解释的理论体系[2]。赵冈的《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主要讨论了移民、垦殖等对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3]。吴晓军的《西北生态启示录》、《现当代西北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研究》、《西北生态环境史问题探微——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忧思与反省》等著作都论述了生态环境对西北地区的重要性[4]。另外,刘大平总撰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联合录制的《中国西部生态警示录》,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用详尽的资料揭示了造成恶化的原因和要采取的措施[5]。除以上相关著作外,还有大量的论文。如,吴晓军的《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主要从生态历史学角度说明自古以来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从西北地区典型的区域生态变化揭示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了治理的目标和措施[6]。李并成的《敦煌文献舆西北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一文,利用敦煌文献来研究西北生态环境的变迁[7];吴晓军的《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此文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解读西北历史变迁[8],两者都是从新的视角,来解读西北的生态环境。朱士光的《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经过对历史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干旱化、沙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的考察后,指出:生态环境的变化,既有气候干旱化的原因,也与人为活动关系密切[9]。

2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的专题研究

2.1关于气象的研究

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此文描绘了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轮廓,初步建立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温度变化序列,是研究中国历史气候长时段变迁的代表性成果[10]。邹逸麟的《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对15—20世纪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带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作了研究[11]。李伯重《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对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人口的整体影响进行了分析[12]。

2.2关于沙漠化的研究

侯仁之的《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从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等系列成果,深化了人们关于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关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与土地沙化之间的关系等的认识[13]。王尚义的《统万城的兴废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14],韩昭庆的《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15]等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不同意见的争鸣。除此之外,冯季昌对科尔沁沙地的历史变迁,景爱对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影响及木兰围场的破坏与沙漠化,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对河西走廊一批古绿洲的沙漠化,都进行了深度的研究[16]。较多研究者的认识是,沙漠化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其中主要的人为因素是滥垦、过度的耕种、森林的毁灭,最终导致沙漠化。

2.3关于水资源的研究

樊自立、马映军的《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平衡及土地沙漠化》、方英楷的《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兴衰与保护》探讨了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环境问题[17]。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谭其骧的《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王星光、彭勇的《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曹世雄、陈莉的《黄土高原人为水土流失历史根源与防治对策》,探讨了黄河等的水患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历史根源[18]。张健民的《碑刻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依据碑石资料,考察了清代后期陕南地区堰渠水利发生的变化及该地区水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9]。吴晓军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视野下的甘肃水问题研究》,提出了解决甘肃省缺水问题的办法[20]。

2.4关于森林植被的研究

关传友的《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探讨了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竹林分布的关系[21];黄正林的《关于陕甘宁边区森林开发和保护的几个问题》主要探讨了1940年陕甘宁边区境内的森林因过度砍伐引起自然灾害,边区政府虽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政令,但收效甚微[22]。

2.5关于人为因素的研究

王乃昂等人的《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孟晋的《清代陕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陶炎、高瑞平的《历史时期草原的变迁与牧业的兴衰》,主要探讨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23]。史念海的《河山集》(三集)、凌大燮的《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讨论了古代黄河流域森林的变迁、影响及教训[24]。陈植、凌大燮的《近百年来我国森林破坏原因初探》概述了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百年中我国森林遭受破坏的原因[25]。各种人为因素中,农业开发在生态环境变迁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姚兆余的《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线与生态效应》,从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着手,讨论了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开发技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26];萧正洪的《清代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选择与自然生态环境》,也提出清代西部地区的特殊环境条件使粗放型的农业技术得到广用,是自然环境条件恶化未能避免的重要原因[27];吕卓民的《略论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认为历史时期农牧转换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28]。王建革的《游牧方式与草原生态——传统时代呼盟草原的冬营地》,主要利用满铁和伪满机构的调查报告,考察了1940年左右呼伦贝尔草原冬营地时期人、牲畜及其与草原环境的关系,并分析了游牧生活对生态的影响[29]。

2.6关于灾害、疾疫的研究

袁林的《西北灾荒史》,作为中国灾荒史系列之一,此书分上下编,上编写西北灾荒史,下编是西北灾荒志,对西北地区的灾害分类叙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30];夏明方的《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探讨了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31];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分别从鼠疫史的方法论、鼠疫流行模式(战争与和平时期)、环境变迁与国家医学等角度,深入探讨中国的鼠疫流行历史,本书不仅就鼠疫流行与中国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解释,而且对700余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提供了新的解释模式[32]。

2.7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方法的研究

专著如罗桂环、舒俭民的《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33],王宏昌的《中国西部气候一生态演替.历史与展望》[34],佘正荣的《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35],吴晓军的《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36]等。论文方面,钞晓鸿的《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主要介绍了清至民国,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及其前因后果深化了历史上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37]。倪根金《试论中国历史上对森林保护环境作用的认识》,也对相应问题作了探讨[38]。吴晓军的《论甘肃生态环境保护新思路》,对水、自然保护区和反贫困战略做了重要论述[39]。除了依据本国国情,探索适合本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子外,还要积极学习外国的相关经验,做到为我所用,如:吴晓军、高继明的《日本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与借鉴》[40]。

3研究小结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我国西北生态环境研究的相关论著颇多,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能一一列出。开展西北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回顾和梳理,必将更加促进人们对西北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对西北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珍.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徐波.近400年来中国西部社会变迁与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4]吴晓军.西北生态启示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吴晓军.现当代西北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吴晓军.西北生态环境史问题探微-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忧思与反省[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

[5]刘大平总撰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联合录制.中国西部生态警示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6]吴晓军.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J].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7]李并成.敦煌文献舆西北生态环境变迁研究[J].汉语史学报,2003年,第00期.

[8]吴晓军.生态环境影响:解读西北历史变迁的新视野[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9]朱士光.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

[10]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

[11]邹逸麟.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2]李伯重.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J].人口研究,1999年,第1期.

[13]侯仁之.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J].考古,1973年,第2期;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J].文物,1973年,第1期;侯仁之.从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J].科学通报,1964年,第3期.

[14]王尚义.统万城的兴废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J].地理研究,2001年,第3期.

[15]韩昭庆.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6]冯季昌.论科尔沁沙地的历史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景爱.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及其影响[J].历史地理,第7辑;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的沙漠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7]樊自立、马映军.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平衡及土地沙漠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方英楷.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兴衰与保护[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8]岑仲勉.黄河变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J].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王星光、彭勇.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J].史学月刊,2002年,第9期;曹世雄、陈莉.黄土高原人为水土流失历史根源与防治对策[J].农业考古,1994年,第3期.

[19]张健民.碑刻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J].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0]吴晓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视野下的甘肃水问题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第3期.

[21]关传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J].农业考古,2003年,第3期.

[22]黄正林.关于陕甘宁边区森林开发和保护的几个问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

[23]王乃昂,颉耀文,薛祥燕.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期;孟晋.清代陕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J].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陶炎、高瑞平.历史时期草原的变迁与牧业的兴衰[J].中国农史,1992年,第3期.

[24]史念海.河山集(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J].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

[25]陈植,凌大燮.近百年来我国森林破坏原因初析[J].中国农史,1982年,第2期.

[26]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线与生态效应[J].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27]萧正洪.清代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选择与自然生态环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

[28]吕卓民.略论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9]王建革.游牧方式与草原生态——传统时代呼盟草原的冬营地[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2期.

[30]袁林.西北灾荒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31]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2]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蒋竹山.“全球转向”:全球视野下的医疗史研究初探[J].人文杂志,2013年,第10期.

[33]罗桂环,舒俭民.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34]王宏昌.中国西部气候一生态演替.历史与展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5]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6]吴晓军.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7]钞晓鸿.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J].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

[38]倪根金.试论中国历史上对森林保护环境作用的认识[J].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

[39]吴晓军.论甘肃生态环境保护新思路[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

[40]吴晓军,高继明.日本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与借鉴[J].甘肃农业,2006年,第12期.

An Overview of History of Northw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ince Modern Times

WU Lina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 730030)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about the histo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appeared since modern times.This paper from two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special research to reviewed and sorted out for the research status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Northwe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which not only has a certain academic reference value,but also mak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the Northwest,therefore,lt h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west.

Keywords:since modern times;Northwest;ecological environment history;an overview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16)02-0090-03

作者简介:吴利娜,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此论文属于硕士学位论文的阶段性成果

引用文献格式:吴利娜.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2):90-92.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西北
西北政法大学
一座西北小城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西北不惑
近40年来西北低涡的统计
黔西北行吟
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8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