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政治视域下的生态型政府建构研究

2016-03-13 19:12王晓政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型生态化公众

王晓政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满洲里 021400)



生态政治视域下的生态型政府建构研究

王晓政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满洲里021400)

全球生态危机使人类意识到生态问题成为危及人类安全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在探索缓解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将视角转向依靠政治手段解决生态问题上,即提出了生态政治及生态型政府的诉求。表现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善治成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生态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而生态政治的具体落实就是生态型政府的构建。

生态文明;生态政治;生态型政府

[DOI]10.3969∕j.issn.1672-2345.2016.01.010

一、生态政治的提出及含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政治的生态化转向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有文明形态终将被新的文明形态所替代。当人类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的发展步入工业文明之后,高速发展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成果享受的同时,也感受到生态破坏带来的恶果。工业文明引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迫使人类进行反思并寻找解决这种困境的路径,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作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模式,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旨归,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生态文明关注生态平衡,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平等,主张人类改变传统发展理念,要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关注自然生态的可承受度,维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是一种主张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过程中,具体在政治建设中,就是要实现政治的生态化转向。

首先,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促使了政治文明在内容上的扩展。随着绿色运动的兴起,绿色政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绿色理念和绿色思维成为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这种绿色理念促使人们将政治上的民主、平等、公正等意识扩展到其他生命领域,将尊重和善待自然看作是人类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从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的价值追求,促进了绿色政治价值观的全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发展契机。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1〕,正是对这一生态政治价值观的及时回应。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实现政治制度生态化的要求。以往的工业文明时期,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章制度、政策及计划时,往往注重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不考虑生态的可承受能力,没有将生态因素纳入参考范围,从而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改变以往的思路,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时,应将生态因素作为主要参考因素之一,要建立起绿色考核和评估机制,使生态建设有制度保障。这也是政治生态化转向的应有内容。

(二)生态政治的含义

生态政治是生态危机的产物。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以及人类对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人类逐步地提出了依靠政治手段解决生态问题的诉求,生态政治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终极旨归,以实现生态现代化为路径,寻求生态问题的政治解决和政治系统的生态运行与发展。生态政治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生态政治化与政治生态化的融合。

生态政治化,就是将生态问题纳入到政治视野中,利用政治手段对生态问题进行干预和解决的过程。生态政治化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生态政治化强调政治在解决生态问题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发挥政治的强制功能,利用政治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时需将生态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纳入其中,充分发挥政府决策行为在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第二,生态政治化强调政治创新,包括政治理念、政治价值、政治制度、政治决策和策略等的创新。为了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要确立全新的生态价值理念、培育全新的生态政治观引导人们改变传统消费观和生活观,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机制、环境监督和评价体系以实现政府对生态环境的管理。

政治生态化就是政治系统的生态运行以及政治过程的生态化发展。这是对生态政治内涵的深层展开。政治体系的生态化包含两个方面,即政治体系的“内生态”和“外生态”。学者刘京西对生态化政治体系的层级进行了论述,在他看来,政治体系包含三个层次——政治体系内生态、政治—社会生态、政治—社会—自然生态。其中,第一个层次属于政治体系“内生态”,即主权国家内的政治体系生态和国际政治体系内生态;第二、三层次属于政治体系“外生态”,即政治体系与社会以及政治体系通过社会这一中介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互为助益的动态平衡关系〔2〕。由此可知,政治体系“外生态”在其研究对象和范围上比“内生态”更为广泛,突破了传统政治学的研究范围。生态学也突破了传统研究领域发展到人与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因而也就具备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生态学的这种功能,构建政治系统、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关系,运用生态思维方式推进政治系统的构建。

生态政治的具体落实,主要是“生态型政府”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现实构建,下文详述。

二、生态型政府的提出及含义

生态型政府是指“致力于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的政府,或者说是以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平衡为根本目标与基本职能的政府”〔3〕。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型政府要求遵循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要求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增长型政府模式的超越与创新,它要求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态型政府的建构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树立并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生态政治与科学发展观在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它们都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目标,都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一状态。作为生态型政府,必须首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纵观全球发展史,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效益的发展理念,最终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究其原因首当其冲就是科学发展理念和价值的缺失。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识因素。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改变传统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以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为核心,建设“两型社会”;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生态环境可承受力,实现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在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性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着眼于解决人与自然不平衡问题,为我国当前生态型政府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

生态型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善治的价值取向,更关注生态效益。生态型政府坚持生态管理的职能,以实现生态和谐为目标,是生态政治视域下的新型模式。与非生态型政府相比,生态型政府更注重生态效益,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冲突时,生态型政府秉承生态优先、生态善治的价值理念,将生态效益置于优先地位,避免因过度关注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而导致的生态问题。因此,生态型政府要求政府职能的生态化转向,我国政府在进行公共事务管理中,要树立并切实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观,要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严格履行生态管理职能,真正地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三、生态型政府建构的基本路径

(一)弘扬生态文化,以生态理念引领生态型政府的构建

生态文化是一个文化体系,由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价值等构成。公众生态意识的提高,有赖于对生态文化的理解和关注。加强对生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树立生态理念是构建生态型政府的重要途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詹姆斯·奥康纳指出:“虽然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生态问题,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问题相比,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损耗和污染更多的是政治而非经济问题”〔4〕。这说明是否树立生态执政理念对于能否真正解决生态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从事政治实践活动中对执政规律进行科学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执政理念是执政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执政实践的一面旗帜。也就是说,政治实践是以执政理论为指导的,而执政理论又是由执政理念所决定的。因此,是否具有生态执政理念,决定着能否成功构建生态型政府。

树立生态执政理念就是要将生态问题进行政治分析,将生态问题与政治问题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生态化。生态执政理念要求当执政党在其追求的多重价值目标发生冲突时,特别是当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发生冲突甚至价值相背离时,应当按照生态优先、生态善治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价值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自觉地将维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作为价值取向。由此,执政党的生态执政理念就成为我国构建生态型政府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对党的执政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践行。同时,弘扬生态文化、树立生态执政理念,强化生态执政意识,有助于改善生态现状,促进人与自然向和谐状态转变,进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

(二)树立生态技术观,引导企业走生态技术创新道路

企业是生态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发展必须依托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动力。受传统工业化理念及技术发展观的影响,企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虽然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但从长远利益来看,企业行为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不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转变创新观念,以生态化的理念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树立生态的、可持续的资源观、发展观等,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目标,将保护生态的意识贯穿整个创新过程,实现企业的生态化发展。

生态技术观是继传统技术观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技术发展观。它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以不断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界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宗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技术的应用不只为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而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避免技术的生态负效应,明确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技术应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介”〔5〕。这种生态化的技术观是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技术价值观,它将技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把生态效益纳入技术评价标准,注重生态的价值,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价值追求。因此,以生态技术观引导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使企业自觉实现生态技术创新,生产生态技术产品,也是实现政府生态管理的重要途径。

(三)扩大公众参与,引导公众行为方式的生态化

扩大公众参与是构建生态政治,建设生态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在西方绿色运动中,公众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举行的游行活动,国际上将这一天确定为“地球日”,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群众运动。这足以看出,公众参与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我国新时期建设生态型政府,应当扩大公众参与,在扩大民主,鼓励群众参与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参与的运行。具体应做到:环境信息生态化。即要保障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推进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和法制化,通过公众监督和舆论督促社会成员保护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决策生态化。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决策民主化进程,政府对有可能造成生态问题的项目应当进行事前评估,要广泛征求意见,建立预警机制,确保公众参与保护生态的实践。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生态决策和监督的程序设计要进一步完善,确保公众依照程序真正参与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确保其可操作性。政府与非政府环保组织关系生态化。社会中所成立的大多数非政府环保组织在保护生态安全工作中都作出了贡献,作为积极参与环保的主体,政府应当加强同他们的联系,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和支持,给予必要的帮助,调动他们与政府共同维护公众生态利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众消费行为生态化。要建立和完善公众消费引导政策,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性消费,具有适度节制、崇尚节俭、保护生态等特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助于增强公众自觉担负保护环境责任的意识。

(四)建立健全生态制度,以制度生态推动政府生态

构建生态型政府,需要生态制度作保障。生态型政府的构建,应当建立、健全各种生态制度,以保证对政府及社会各主体的生态行为进行有效地激励或规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完善生态法律体系,是构建生态型政府的法律保障。要继续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基本制度和法律法规。在原有生态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出台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要建立和完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等生态经济制度体系,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进。其次,要建设生态道德体系。生态道德是一个与生态法律制度相对应的范畴,生态法律制度是生态法律规范的体现,具有强制性和法律约束力。而生态道德体系则不同,它是生态道德规范的体现,生态道德体系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自觉性及人们对于环保的理解、认同等内心信念,表现为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和谴责的道德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单依靠法律的强制力也是难以解决的,关键是要引导人们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引导人们自觉地、积极地去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安全。第三,要建立健全生态考核制度。要摒弃唯GDP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绿色GDP考核制度,将公众对生态与政府行为的满意度作为考核政府及相关人员的基本内容,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考核评估体系。第四,要建立健全生态问责制度。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责任的淡漠和缺失是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之一。在实现政府由传统经济增长型模式向生态型政府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强化政府的生态责任,要建立刚性的生态问责制度,对于在经济建设中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以及政府与相关人员在履行其职责中由于生态“越位”“缺位”等行为所造成的有损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行政、法律处罚,要追究其行政及法律责任。最后,要建立健全生态监督机制。要形成对生态主管行政部门的监督机制,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对于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查处,保障所辖范围生态安全;另一方面,加强对主管生态的职能部门进行监督,确保生态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及正确合理应用。

〔1〕财新网.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EB∕OL〕.(2015-10-29)〔2015-11-19〕.http:∕www.caixin.com∕2015-10-29∕100867990_all.htm l#page2.

〔2〕刘京西.生态政治新论〔J〕.政治学研究,1997(4):77.

〔3〕黄爱宝.生态型政府初探〔J〕.南京社会科学,2006(1):56.

〔4〕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18.

〔5〕韩艳丽.从生态环境问题看生态技术观的树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Abstract〕Global ecology crisesmake human being aware of that ecology issue turns out to be amajor issue endangering humanity security.In theexploration ofmethods toalleviateecology crisisand protectecologicalenvironment,theworld has gradually shifted the view of using political means to solve the ecology problems,namely,proposing the ecological politics and ecological government.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and insisting on ecological priority and sound governance are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s of ecological politics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y civilization,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government is the practiceofecologicalpolitics.

〔Keywords〕ecologicalpolitics;ecologicalgovernment;ecologicalcivilization

(责任编辑贺曦)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Governmentunder the Perspectiveof EcologicalPolitics

Wang Xiaozheng
(ManzhouliBranch of InnerMongolia University,Manzhouli,InnerMongolia021400,China)

D035

A

1672-2345(2016)01-0049-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KS122)

2015-11-26

王晓政,讲师,主要从事生态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型生态化公众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