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讲药理——乙醇

2016-03-13 16:38叶少剑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卓别林乙醛脱氢酶

叶少剑

(江汉大学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贴近生活讲药理——乙醇

叶少剑

(江汉大学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生活中有些日常用品中包含着药理学知识,比如大家熟悉的乙醇。在药理学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记忆乙醇的药代学和药效学知识,也就记住了许多药理学基本概念。本文介绍的在药理学总论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中穿插引入乙醇相关知识,从而增强药理学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也是向大众普及药理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药理学;日常生活;乙醇

药理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借用临床案例来使呆板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些物品也包含着药理学知识,有助于药理学教学。由于学生熟悉这些物品,学习时不会感到陌生,因此理解和记忆效果也较好。乙醇就是这样一种物质。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将酒(乙醇)与药理学学习联系起来,还具有科普效果。

学习药理学总论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时,均可安排穿插与乙醇相关的内容。药代动力学教学中,可以与乙醇联系起来的内容有药物的消除、药酶的个体差异、药酶的诱导和抑制、药物消除动力学模式等。大家都知道,个体间酒量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人喝少量酒便面红耳赤,而有的人则酒量很大,不会轻易醉酒。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肝脏参与代谢酒的酶中的乙醛脱氢酶具有显著的遗传性。该酶丰富,则此人肝脏代谢乙醇能力强,能喝酒;此酶天生少的人则不胜酒力。让我们先来看看乙醇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乙醇首先转变成乙醛,再由乙醛转变成乙酸,最后由乙酸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乙醛转变为乙酸的过程就由乙醛脱氢酶催化,当这个环节速度过慢时,乙醛会因来不及代谢而堆积在体内,引起醉酒反应。所以,乙醛脱氢酶是乙醇代谢的限速酶。一个人肝脏内的乙醛脱氢酶数量多、活性高,代谢酒的能力就强,喝进身体的酒能够及时得到代谢消除,就不会轻易出现醉酒现象;反之,若此酶含量少、活性低则容易喝醉。另外,乙醛脱氢酶还可以被诱导或抑制。反复多次饮酒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乙醛脱氢酶的活性,表现为酒量增加;而有些头孢类及甲硝唑等药物可以抑制该酶活性,导致乙醇代谢障碍,表现为酒量大大降低,出现急性醉酒。随着临床上头孢类药物应用的增加,由其引起的急性乙醇中毒发生率越来越高,民众对于服用头孢类药物后不能饮酒的事实有比较广泛的认识,有趣的是“用了头孢”也成为酒桌上常见的有效“挡酒牌”。戒酒硫正是利用这个作用机制让嗜酒者饱受“中毒”(醉酒)之苦,进而放弃喝酒的。

药物的消除有多条途径。喝酒后呼出的气体中会有酒味,表明肺也是乙醇这种挥发性物质消除的途径之一。呼气中的乙醇浓度可以间接反映血中乙醇浓度,因此,利用吹气法查酒驾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初步筛选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通过肺同样可以吸收挥发性药物,比如目前常用的吸入性全麻。

药物的消除动力学方式有一级消除动力学和零级消除动力学两种。一般情况下,药物消除过程中如果有限速因素存在,则大多表现为零级消除动力学模式。在乙醇代谢过程中,乙醛脱氢酶就是这样一个限速酶,所以乙醇主要为零级消除。这意味着机体对于体内的乙醇基本上是动用了所有的限速酶同时工作,以最大速度消除的。因此,单位时间内代谢的乙醇量是机体最大努力的结果,是基本固定的,并不能随着饮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消除量。当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的乙醇量显著高于消除量时,血液中乙醇浓度就会逐步增高,表现出中枢先兴奋后抑制的乙醇中毒症状,即醉酒现象。严重的醉酒会导致死亡。所以,一旦饮酒者出现醉酒症状特别是中枢抑制表现时,千万不能继续喝下去,这意味着饮入酒量已经大大超过了机体的消除能力,再喝的话血中乙醇浓度会急剧升高发生危险。

在药效学学习中,有关乙醇的相关介绍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学习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之前,如果做一次小调查,问学生乙醇是中枢兴奋剂还是抑制剂,会有70%以上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中枢兴奋剂,因为生活中他们看见喝多了酒的人经常表现为兴奋、多语和多动。但是,也正是这样的问题让少部分学生反向思考,猜测说是中枢抑制剂,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喝多了的人会兴奋。教师此时应及时介绍中枢神经元从功能上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大类,正常情况下后者(抑制性神经元)对前者(兴奋性神经元)的功能起着调控抑制作用。抑制性神经元对乙醇抑制作用的敏感性比兴奋性神经元高,导致血液中乙醇浓度较低时,抑制性神经元先被乙醇抑制,兴奋性神经元失去了抑制性神经元的抑制作用,饮酒者出现兴奋、多语等表现。随着饮酒量的进一步增加,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到足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时,饮酒者就会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出现嗜睡等中枢神经抑制表现。

介绍中枢抑制药物的相互作用时,笔者通常会提到“卓别林之死”。1977年,身体健康的著名喜剧电影大师卓别林88岁。圣诞前夜,他在瑞士的住所设宴与亲友欢聚。席间,卓别林谈笑风生,开怀畅饮。酒后,家人及亲友都入睡了,而卓别林久久睡不着,就服用了几片安眠药,昏昏沉沉地睡了。深夜,家人发现卓别林“一睡不醒”。卓别林的遗体运回美国后,美国政府调集大量专家查其死因,都没有结果。后来,纽约著名生物化学家利伯等对卓别林的死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大量实验,揭示卓别林是死于酒后服用镇静催眠药,因两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协同性抑制增强,导致呼吸抑制。这个案例提示大家,对于酒后兴奋使用中枢抑制剂是十分危险的做法。

另外,乙醇作为医疗卫生工作中的消毒剂在人群中的知晓率很高,常用浓度为75%。70%的乙醇便可对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产生凝固变性作用,进入细菌或微生物内部破坏其蛋白功能,起到微生物杀灭作用。浓度超过75%,乙醇可以迅速使细胞外膜变性,通透性降低,进入细菌内部的乙醇反而减少,灭菌作用减弱。因此,用于消毒的乙醇浓度不能超过75%。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市场上有些饮用酒的度数也高达70度,直接饮用的话会对胃肠黏膜造成什么影响呢?就餐饮用高度酒真的对胃肠有“消毒”作用吗?高度酒对胃肠黏膜到底是损伤还是保护呢?以此引发学生思考。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介绍药理学知识,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乙醇,不仅能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普通民众的药理学知识普及也有不错的效果。通过乙醇的药理点滴引入陌生的药理学概念,可以消除学生对药理学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G421

B

1671-1246(2016)03-0057-02

猜你喜欢
卓别林乙醛脱氢酶
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醛及其杂质含量
传说中的快速解酒方法有效吗?
人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研究
基于数字实验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乙醇脱氢酶的克隆表达及酶活优化
纸质包装材料中甲醛、乙醛向食品模拟物改性聚苯醚的迁移行为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乳酸脱氢酶的动态测定及价值
对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的改进
我的歌
模仿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