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教学之管见

2016-03-13 15:04江西省会昌中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8期
关键词:典故诗意赏析

江西省会昌中学 江 飞

诗词鉴赏既有趣又极具挑战性。有趣是因为诗词读起来比较有意蕴,能让读者体会到妙不可言的美;颇具挑战性是因为即使读懂了诗意,体会到了诗词的美感,表述时也很难做到准确完整。诗词难教,也是老师们的共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之美,指导学生学会答题,我认为,只有抓住意象进入到诗词的意境,充分展开想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应重视朗读,通过朗读来品味诗词的意境,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掌握在朗读中领悟诗人情感的技巧。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首先,反复朗读与熟悉理解内容相结合。朗读是理解诗词的重要方式,古人就很强调通过吟咏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其效果将更显著。疏通了词语含义,朗读容易流利畅达;了解了作家背景,知人论世,朗读容易把握情感;因此,教师在强调学生多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地理解课文。

其次,带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词的情感。朗读能把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特别是好的朗读能再现文章的形象,将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唤起与作者在感情上的共鸣。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同样,诗词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设法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要指导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在朗读中领悟情感。教师教学也同样如此,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就没有任何味道。经典诗词是形象思维开出的花朵,意境是其主要特征。要准确地体会经典诗词的诗美、诗情、诗意,在朗读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带领欣赏者进入意境。为了使欣赏者能顺利地进入意境,我们要在诗词作品和欣赏者之间建立一种审美联系,并开辟一条审美通道。”在经典诗词的教学中,我认为应把意境作为一个切入点,并围绕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经典诗词的意象是其核心,是其灵魂,其诗意也必须在意象的联结中得到表现。古代经典诗词有“贵含蓄,忌直露”的特点,诗人选取与描绘的意象流露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因此,欣赏经典诗词时,要把握意象并反复体味揣摩,从而顺利进入作品意境。

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描绘了很多极富主观色彩的意象,创设了朦胧而又美妙的意境。在引导学生赏析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其中极富感染力的意象,如凄鸣的寒蝉、孤寂的长亭、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然后把这一系列的意象串联,便自然显现出了一幅情人话别时的凄哀悱恻的送别图,渲染出了有情人“帐饮无绪”,无奈“兰舟催发”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无限惆怅而又难舍难分的心情。通过对“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个诗人想象别后伤离的意象的分析使他们更加体会到了淋漓尽致、凄楚哀婉的离情别绪,进入到一种凄美冷落的怀人意境。

二、想象联想,把握意境

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古典抒情型作品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在古典诗词中,诗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教师在面对这类诗歌时,不妨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运用必要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杜甫笔下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情布景,移情入景,将写景、抒情完美结合,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诗人杜甫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收到了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实为虚的意境美效果。前人曾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诗人的不尽之意,在这有限之境中表现了出来。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更应该帮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扩大诗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中虚实相生生成的深远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三、联系生活,品味意境

意境是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诗人们有时寓理于事,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传达出对生活的感悟,并在后人的解读中上升为人生的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又借事说理,把自己已经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形象的表达出来,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面对这类诗词,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事与理的关系,进而把握诗词的意境。

四、知人论世,赏析意境

除了写景抒情、即事说理外,许多古典诗词里还常常运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暗含着“项羽乌江自刎”这个典故。诗人或借典故抒情,或咏古言志,创造了深远的意境。古典诗词里运用典故,主要有化用前人语句,引用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教师在这类诗词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用典的意图,进而把握好意境。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到密州上任后的次年冬天写的。五年前,苏轼因“与介甫议论素异”,出任杭州通判。此后,苏轼仕途上一路失意。本词上片写出猎的盛况,有声有色,读后如身临其境。下片气概尤为豪迈,畅饮极欢之后,更加激发了豪情壮志,表现了词人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的决心。北宋国势长期积弱不振,北方和西北边防经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严重威胁。苏轼一贯主张加强国防,希望有朝一日能驰骋疆场,以身许国。“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这时也是太守,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与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教学这首词时,如能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学生在课堂上集体交流时,就能知人论世,体悟到词人是借用“冯唐”这一典故表明志向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赏析,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诗词鉴赏是有趣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要获得好的效果并非易事。需要在阅读学习中积累经验,丰富认知,提高素养。唯有此,赏析诗词方能更上层楼,渐臻熟炼。

猜你喜欢
典故诗意赏析
诗意地栖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冬日浪漫
被耽搁的诗意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步辇图赏析
春日诗意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