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秀桂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齐秀桂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口老龄化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表示,养老服务业最关键的是专业护理队伍的建设。然而,目前养老护理从业者存在非专业、非职业、非行业、非本土的情况。因此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对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加快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学校和社会共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样才能顺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健康老龄化。
何谓养老护理人才?养老护理人才具备一般护士的指导、咨询和支持能力,能确保护理、照料和治疗方面的质量安全,可以提供健康和营养咨询,能给老年人独立生活及社交活动提供保障,有为老年护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能力。
1.1老年人口出现增长高峰,将使养老护理人员出现极大缺口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数据显示,2012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再增加约1 000万人,首次突破两亿大关,达到2.02亿,占总人口的14.8%。研究显示,2013年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2012年的0.22亿上升到0.23亿;“年均增长100万高龄老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此外,失能老年人口也将继续增加,2013年达到3 750万人,较2012年增加150万人;患慢性病的老年人也会持续增多,2012年为0.97亿人,2013年首次突破1亿大关。
2011年,民政部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人的目标。根据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至2020年,中国的半失能老人将达到6 852万~7 590万,失能老人达到599万~674万,养老护理员则应达到657万~731万。据此估测,目前中国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在300万~500万人。
1.2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及患慢性病老人的增多,要求养老护理人员知识及技能更加专业化
针对目前养老院护理人员年龄偏大、性别比例失调等现象,应鼓励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使养老护理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社会应尽快培养一批品德高尚、精通护理理论、掌握护理技能的年轻养老护理员,与现有的养老护理员形成梯队,使养老护理员队伍壮大起来。
1.3缺乏具备养老服务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养老院缺乏具备养老服务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学习过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是可以培养的定向人才,通过几年的培养锻炼,使之成长为养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这样的管理型人才是目前各养老院普遍比较缺乏的,而普通的护理员很难达到这点。
2.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人才培养十分重视对市场的研究。养老护理员实际上是很专业的职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养老护理员是照护老年人群的专业人员,那里从事养老人群照护的人员分为3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保姆,中间层次是专业护理员,最高层次是专职护士。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可以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模式,加强针对社区、家庭、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的老年护理研究、开发和建设。
2.2明确改革的主要任务
老年护理人才的定位是重点面向社区、家庭及各种养老机构。老年护理不只是提供生活照料服务,更要对患有老年性疾病的人群提供其所需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方面的服务。既要关心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要关注老人在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和心理变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既要负责常规的护理工作,还应提供各种功能训练、健康指导、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更加人性化的健康服务。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社会课程的比例,注重基础课、专业课的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突出老年护理专业的特色;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主动求知模式的建立;改变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2.3加强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2.3.1基本思路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要求,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建立以老年护理服务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将其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2.3.2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长远发展,制订促进学生整体能力提高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老年护理的实际,适应市场的需求,建立立体开放的课程结构,融合老年医学护理课程、临床护理专业课程、康复护理专业课程、人文学科课程等为一体,探索出符合老年护理服务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培养综合型老年护理人才的课程体系框架。
(1)职业素质课程。老年护理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考虑其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这使得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学、伦理学、与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技巧、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老年护理心理学、老年护理伦理学、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与沟通技巧、与老年健康相关的政策及法规等课程,使学生对老年护理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在今后的老年护理实践中能有意识地进行综合性应用。
(2)职业核心课程。我们应制订满足我国老年人需求的教学内容,如老龄化的基本理论、老年人照料的基本技能、老年人的健康评估内容与手段、老年保健及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老年人常用康复方法、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技术与标准和规范、临终关怀或关爱护理技术、失智失能老人的早期筛查评价技术等。
(3)职业发展课程。为培养具有养老服务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应把老年活动策划、老年心理咨询、老龄产业经营与管理、养老机构评估标准及评估实施、健康养老知识普及化技术等多项内容纳入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规划。
2.4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护理的社会化服务和家庭相结合的模式已成为必然。这就要求学校不断扩大教育实践场所,从原来的课堂、实验室和医院扩大到社区、家庭、养老及临终关怀机构,尽可能多地在现场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强化实践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确保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等场所,使学生尽早接触社区、接触老人、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判断和解决老人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健康教育的能力、创新科研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坚持“课堂教学、实习操作、社会实践”三者结合,促进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最终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2.5养老护理专业培训模式
在教学上密切结合社区和临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计划培养与定点定向培养相结合。还可以根据学员的年龄、学历、文化水平、生活环境、能力特点等,开展分层次的差异化教学和培训,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和考核。
养老护理员不同于家政保姆,其服务对象是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服务内容是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护理、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因此,我国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应当采取“以国家医学院校为中心,以其他培训机构为辅助”的培训模式,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应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通过不同学制的设定来培养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要实行职业准入标准,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必须获得护理专业的考核合格证书,才可以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2.6养老护理专业培训层次
初级、中级养老护理员:是在职业院校或社会的培训机构进行不少于180标准学时的培训,获得养老护理员资格(初级或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或五级),在养老院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如洗浴、翻身、穿衣、喂食等,协助老人下床活动和交流,为精神错乱和具有行为问题的老人提供干预措施,观察并报告老人的所有变化和抱怨,协助康复锻炼、基础治疗和用药,为老年人测量生命体征等。
高级养老护理员:符合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任职标准,要在职业院校或社会的培训机构进行不少于150标准学时的培训,获得养老护理员资格(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除了基本的生活护理外,在理解老人生理、心理、社会方面变化与需求的基础上,主要掌握与老人面谈、交流的技巧,识别、测评在老年护理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及程度,学会如何为老人提供照顾和支持等。
专职护士:完成护理或老年护理专业3年及以上的学习,获得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具有执业护士资格证、养老护理员资格证(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除了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指导养老护理员和专业护理员的工作外,主要从事高级、专业性的护理工作,如用药、包扎、注射、观察以及心理护理、重症监护、基本生命支持、临终护理等,具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常见老年病的护理知识。
21世纪我国的老年护理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护理人员应更新观念、拓展老年护理范畴,同时加速老年护理方面的人才培养,为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G40-03
A
1671-1246(2016)16-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