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博文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浅析俄语翻译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改革*
韩博文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本文从翻译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与普通外语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不同着手,探究俄语翻译课程的历史发展,论述课程改革的定位以及教学改革内容。从4个方面对俄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出一些设想:加大翻译实践模块的课程比重,从“教学翻译”转向“翻译教学”,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领域基础入门课程和提高母语修养及利用现代翻译辅助软件。
俄语;翻译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各国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领域交流不断深化,与外界交往更加频繁,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社会层面对高质量、高水平的翻译人才都有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对俄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缺口更大。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分别位于“一带一路”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党的十八大强调,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特别提出扎实推进人文和公共外交,推进建立长期稳定健康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是习近平主席就任后进行国事访问的第一个国家,体现出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两国元首一致决定将中俄关系作为本国对外关系的优先方向,开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篇章。
自2000年中俄建立人文交流机制以来,两国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和档案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成果丰硕。两国成功互办“国家年”、“语言年”和“旅游年”等大型主题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双方还在2014-2015年互办“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
中俄两国人文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对增进双方政治互信、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夯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俄语翻译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研究无疑会为中国目前最高的国家顶级战略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支撑。“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006年我国将翻译专业正式列入新增本科试办专业目录。”(吴青 2010:39-43) 而国内俄语本科翻译专业最早是在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在黑龙江大学设立。自2006年教育部开始正式批准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以来,我国翻译教育界同仁们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勇于探索、不懈努力、积极开拓,已经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但由于此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商榷,以便更好地培养出俄语翻译人才。本文以语言学、教育学和翻译学等理论为指导,依托国内俄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探索和研究本科及研究生翻译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改革。这对俄语翻译专业完整学科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应该有一定的帮助。
纵观全世界,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建立其历史并不长。“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1972年开办本科翻译专业”(Beeby 2004:39)。香港中文大学算是华语地区的先行者,1972年在本科设置翻译专业方向,1994 年正式设置本科翻译专业。而俄语翻译专业于2010年在黑龙江大学开始正式招生。在此之前“翻译”只是作为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课程出现。上世纪50年代初中苏友好时期,社会对俄语翻译人才需求出现大量缺口,翻译教学得到重视。丛亚平指出,“翻译作为一门课程走过了漫长的曲折、艰辛的道路,经历了19世纪50年代的繁荣,60-70年代的低落,80年代的回升,90年代至今的大发展”(丛亚平 2008:4)。之所以有90年代后的大发展,这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有密切联系。一方面世界在影响着中国,另一方面“中国这张明信片”也越发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国家汉办通过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使中国的文化走出去,逐步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的发展与共和国对苏、对俄的外交历史有着长久的渊源,从黑龙江大学走出了多位出色的俄语外交官和高级翻译。特别是在当代这样一个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全面发展的特殊时期,俄语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外交尤为重要。
同时,俄语翻译专业的诞生源自市场的需要和呼唤。在国家大战略的指导下以及对俄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有着世界最长边境线的国家,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不断突破。大到国企、小到贸易公司都在逐年把自己的经营范围延伸到这个拥有巨大市场前景的国家——俄罗斯。因此,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对满足市场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从教育多样化层面、国家战略层面和市场需求层面角度出发,开设俄语翻译专业。本专业的目的是培养俄语基础扎实、言语技巧熟练、掌握一定俄汉互译技巧、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能运用俄语从事外事、外贸、教学、科研、文化、经济和旅游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
俄语翻译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出更多满足国家和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其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类的课程设置有相当大的区别:第一,课程的设置要有前瞻性,培养的人才能及时为市场服务。那么就需要开设既能培养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翻译理论知识的课程,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手段记录、翻译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课程。第二,课程设置要有创新性,培养的人才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翻译专业学生既要了解翻译行业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具备能够合格地、独立地从事各类翻译工作的初步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第二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广博的知识面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黑龙江大学俄语翻译专业培养模式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和文化、思想、身体素质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第二外语》和《近代史》等。“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俄语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如《俄语翻译实践》和《俄汉笔译》等。“通识教育”中必修课程占24.1%,选修课程占5.9%,而“专业教育”中必修课程占52.4%,指导性选修课10.6%,选修课占7%。课程中各部分所占比例较为科学,但其中一些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商榷。为建立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对俄语翻译人才的需要,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对俄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3.1 加大翻译实践模块的课程比重 从“教学翻译”转向“翻译教学”
翻译实践课程要求我们不断跟踪翻译学科内的最新研究动态,更新教师手中的翻译教学材料,把最新的与俄语国家有关的新闻热点问题等翻译材料引入课堂,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对俄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翻译”。“1981年加拿大的学者德利尔(Jean Delisle)提出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概念,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丛亚平 2008:37)按照德利尔的观念,“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中的一种工具,来检验学生对外语单词语言点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听、说、读、写、译”5项基本外语技能中针对“译”开设的课程。2004年《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对翻译课程规定如下:“翻译课程(口译、笔译)是专业的技能课程,课程(笔译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笔译的基本能力。通过介绍各种语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对比分析俄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学生掌握俄汉、汉俄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处理各种词汇和语法现象互译的方法与技巧”(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组 2004)。从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在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框架下开设的翻译课程其教学内容是以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为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翻译的一些基本技能,目的是培养俄语人才,而不是俄语翻译人才。
而“翻译教学”则是针对翻译专业学生而开设,由相关的翻译专业课程构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翻译技能。所以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发大学教学中如何定位专业翻译课程的问题。翻译专业的翻译课程不是以检查学生单词和语法掌握情况为目的。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编纂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教学原则指出,“在训练翻译技能的同时,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与翻译职业相关的各类知识,做到技能与知识并重”。所以我们不难看出,翻译专业翻译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提高翻译技能。所以翻译专业中的专业翻译口译、笔译课程应考虑材料的时效性、内容涵盖的广泛性和翻译材料的专业性。
翻译能力是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所以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其教学内容应具有时效性。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翻译水平不断提高,所以翻译课程的“实践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没有设立俄语翻译专业之前,教学翻译课程多以翻译文学作品为主。这类材料不具有时效性,所翻译的单词很生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低。据统计,文学作品翻译仅占所有翻译工作的5%。所以在俄语翻译专业教学中应开设《俄汉时事翻译》、《俄汉新闻翻译》、《俄汉会议翻译》和《外交翻译》等课程,以便体现出翻译实践性、时效性,加大翻译技巧的培训,从职业的角度提升学生翻译能力。
在翻译理论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结合语言学等理论研究翻译理论。“1953年费奥多罗夫(Фёдоров)推出专著《翻译理论概要》,明确从语言学理论的立场出发研究翻译现象和问题。”(谢天振 2008:175) 这表明前苏联翻译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特点来分析不同类型的翻译。而巴尔胡达罗夫(Бархударов)提出,要从“音位层、词素层、词层、词组层、句子层和话语层6个层次上建立等值翻译”(Бархударов 1975:276)。可见,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语言学》理论课时十分必要。
同时翻译教学模式也要从课堂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法知识为重点转向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主旨。通过一系列翻译训练,使翻译专业学生了解本专业的难点是跨文化交际,在课堂上抽离自己翻译实践体验,形成自己的翻译习惯和对翻译现象的独特视角。科米萨罗夫(Комиссаров)认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跨语言交际行为。他指出“翻译是人类通过语言手段进行交际的一个特殊情形,是‘交际人’利用不同的语言系统进行言语活动的特殊形式,翻译实质上不是译者的语言行为,而是复杂的跨语言交际行为”(Комиссаров 1980:375)。本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开设《俄汉翻译案例分析》和《文化与翻译》等类型的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水平。
3.2 开设各专业领域基础入门课程
俄语翻译专业培养的专业翻译人才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各个不同领域,这就需要学生是位“杂家”,通晓各专业基本知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对笔译专业教育阶段的要求是,“能熟练运用翻译原则和技巧翻译不同文体文本,能够将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管理、商务和科技等不同领域中等难度的文章译成汉语,能够将相关领域的文章译成外语。要求译文忠实原意,语言流畅;了解属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不同领域的专门术语”。考虑到市场不同领域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教学要进行专业分类教学,培养学生不同专业的翻译素养,使他们了解不同领域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戈尔波夫斯基(Гарбовский)强调,“研究翻译活动的特定形式规律,根据语体的不同进行分类,如文学翻译理论、口语翻译理论等。这个方向的理论有时被称为不同专业翻译。有时会按照不同题材或文本类型进行理论研究,比如,军事、法律、医学和技术等”(Гарбовский 2007:74)。
如果在学习阶段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把人才放到用人单位来培养专业领域的知识,那么大学的专业教育是不完善的,没有发挥服务社会的本质。所以在低年级时,就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并结合毕业生市场去向,开设一些有关专业领域入门知识的选修课程,如《石油领域基础知识》、《建材领域基础知识》、《法律领域基础知识》和《电力领域基础知识》。这样从学生个体兴趣角度出发,因材施教,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使翻译能力的培养更有针对性,力求培养出翻译基础扎实并精通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做好高校与企业间的过渡工作。
3.3 提高母语修养
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处理好母语与外语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都知道“短板效应”,也就是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这个水桶的最短板材的高度。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块短板就是其汉语水平。在课堂上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已经理解俄语原句,可是在翻译成汉语时,其中文表达却差强人意。俄语翻译专业“专业教育平台”中设有《中国古代汉语》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赏析》等一些为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课程,但笔者认为这个“短板”问题绝对不是单靠几门汉语课程就可以解决的,大学里的汉语课程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笔者认为,汉语能力一方面来自于从小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则需要一些天分。所以这些汉语课程大可减去,以便减轻学生的专业压力。可以通过专业课教师在课上向学生发出一个讯息,即一名合格译员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而且也要具有良好的母语修养。把提高汉语的工作交给学生,让学生课下通过阅读来逐步提高。
3.4 学会使用现代翻译辅助软件
英语翻译界普遍借助翻译软件来完成笔译工作,这样不仅能提高翻译工作的效率,而且同时也能保证翻译质量。在英语界,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一些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在进行翻译(笔译)工作时,普遍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简称CAT)来完成。计算机辅助翻译不同于传统的机器翻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必须是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所以这就能够大大提高译文的质量。“计算机辅助翻译,类似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际起辅助翻译的作用。它能够帮助翻译者优质、高效、轻松地完成翻译工作。与以往的机器翻译软件不同,它不依赖于计算机的自动翻译,而是在人的参与下完成整个翻译过程。与人工翻译相比,其质量相同或更好,翻译效率可提高一倍以上。CAT使得繁重的手工翻译流程自动化,并大幅度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计算机辅助翻译是一个广泛且不精确的术语,涵盖一系列的工具”(百度百科)。在CAT技术的框架下大家普遍使用SDL和有道等软件进行翻译,在英语界由于开设翻译专业比较早,所以这种翻译软件词库已经比较完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翻译软件必将代替传统逐词逐句的翻译方法,所以在翻译专业开设《翻译工具使用》等课程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我国本科翻译专业起步较晚,在各高校也兴起一股办学热。如果不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适合俄语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而只是盲目照搬其它语种翻译课程体系,很有可能使翻译人才的培养遭受挫折,把一个社会亟需的专业方向扼杀在摇篮当中。所以这就需要翻译界同仁们同心协力对整个体系的建设出言献策,并建立长效开放式的交流机制,俄语翻译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级翻译人才来满足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
丛亚平. 俄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初探[J]. 中国俄语教学, 2008(4).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组. 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高华丽. 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刘宓庆. 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谭德喜. 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J].中国翻译, 2006(2).
吴 青. 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翻译, 2010(2).
谢天振.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Beeby, A. Language Learning for Translators: Designing a Syllabus[A]. In: Malmkjaer, K.(Ed.),TranslationinUndergraduateDegreeProgramme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Бархударов Л.С. Язык и пепевод[M].М., 1975.
Гарбовский Н.К.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M]. М., 2007.
Камиссаров В.Н.Лингвистика перевода[M]. М., 1980.
Копанев П.И.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и теори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перевода[М]. М., 1972.
Миньяр-Белоручев Р.К. Теория и методы перевода[M]. М., 1996.
Рецкер Я.И. Теория перевода и переводческая практика[M]. М., 1974.
Фёдоров А.В. Основы общей теории перевода[M].М., 1983.
Швейцер А.Д. Перевод и лингвистика[M].М., 1988.
AStudyontheReformofRussianTranslationMajors’Curriculum
Han Bo-we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compares the curriculum of Russian translation majors with Russian majors, aim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courses in Russian, and discusses the positioning, content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order to reform the curriculum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majors, some ideas proposed in the paper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ourses, setting up basic courses in method from “general translation” to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improving students’ first language skills and using the computer-aided softwares for the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of Russian.
Russian; translation majors; curriculum reform
*本文系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俄语翻译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QW201311)阶段性成果。
H35
A
1000-0100(2016)05-0141-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5.035
定稿日期:2016-04-07
【责任编辑陈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