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性教学原则

2016-03-13 12:14:55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覃孔彪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1期
关键词:情感性学科知识情感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 张 蓉 覃孔彪

一、提出情感性教学原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目标的革新,对学科教学的要求已从单学科知识跨越到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对人的发展要求已从单纯的智商提升发展到要更加注重情商的培养,学校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已从狭隘的课堂教学观上升到开放的社会大教育观,从而使学生全面发

展,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崇尚科学,热爱学习,将至真至纯的感情溶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可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更好地构建并形成先进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并理解优化的“过程与方法”,树立并强化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只有建立在学生知、情、意的全部心理活动之上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多方位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理念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如高中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都由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构成,必修模块教材是在初中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一般新知识,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并为学习选修模块和以后继续提高相关知识水平作必要的铺垫,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公民要适应于现代生活所必备的基础。选修模块教材根据各学科自身的侧重再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选择时充分“尊重个人的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安排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时间”。各学科在内容的选择与知识的呈现方式及其学习方法上一般都是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素材)入手,多采用实验(或实践)与探究(或讨论)的方法开展。知识从实际生产生活中来,又回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用以助学,积极循环。知识不空洞,学习有根基,使人感谢到亲切、自然。这种充分尊重学生的意志与联系实际的理念为在教学过程中践行情感性教学原则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情感性教学原则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所谓情感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知识中的情感素材,发挥情景、情趣、情感的感染功能,通过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与实践环境,使学生在融洽的教学情景中学习与体验,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实现知识与方法及其心理的和谐发展。

情感有积极的情感、也有消极的情感。在历史发展的浩瀚长卷与纷繁复杂的世界事物以及广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中,饱溢出真、善、美,也存在着假、恶、丑。所以,通过开展情感性教学的素材取舍、媒介强化,以实现价值观的取向时要突出教育的主旋律,并不回避矛盾。贯彻积极性,体现辨证性,掌握适度性,提倡真实性。

1.积极性

用科学的思想影响人,用优秀的作品教育人,用先进的事迹感染人。这是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有自尊心、荣誉感,尚美、求全。但往往有孩子气,幼稚,不懂事,可塑性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问题,容易偏激。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给以启示,指点,引导,使他们放眼社会,懂事明理,从幼稚中醒悟,关心他人、祖国和世界,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与志向。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引导他们步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与健康的情感。

例如,时刻注重学科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相关应用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则对科学知识的全面评价也与社会现象息息相关。如一种物质性质的作用或一个概念、定理的应用,都有利有弊,其利则“爱”,其弊则“恨”,爱恨交加,谁占主流?这当然应该是以爱至上,因弊可以改造,可以消除,毕竟科学总体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物质尚且如此,社会也何不是这样?这对同学们处于偏激的年龄易产生偏激的情绪——如“腐败现象,国无希望”的认为也是很好的矫正。再适时启发学生:“诺贝尔因法西斯将炸药用于战争对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而在晚年后悔自己发明了炸药,这种想法对吗?”因此对物质或规律产生的负面影响,诸如环境的污染、惯性的危害等问题不能夸大其词,要正确评价,要坚定可治理、可改造的信心,要引导学生树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造、去治理的责任心。科学能够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因也正是如此。这样就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净化了学生的品质、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2.辨证性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抑制消极庸俗的情调,并不是说要对学生一味赞扬,对事物一律歌颂,丢失批评,回避矛盾。实际上,坚持正面教育与影响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只要真心、真实、真诚即可。光有“赏识”是不够的,从反面也可以起到激励、警示的作用,有时甚至效果更好,“否定之否定”的数学原理与逻辑思想在情感性教学过程中同样有效。其实,学生一般都能区分出表扬的故意与否,对符合实际的批评也能客观对待。如果是脱离实际的表扬与赞美,反而会使学生觉得是“虚情假意”,肯定是不利于积极的情感培养的。特别是贯彻落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全面思维,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并能把挫折转化为动力,为他们将来走出学校,融入社会做准备,这也是教育的宗旨之一,与前面所说积极性的不夸大负面作用,不渲染消极影响,立志可改造落后的东西并不矛盾。

例如,以史为鉴。在涉及到科学发展时,可以这样提示: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应该是科学的进步,纵观人类在各个科学领域的不断创新和战胜挫折的奋斗史,是全人类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的宝贵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诺贝尔的“炸药史”等。我国在古代、近代、现代史上对科学领域也有突出贡献。如火药、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侯氏制碱术、结晶牛胰岛素、杂交水稻等,这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范例,但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对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现代与我国十几亿人的泱泱大国极不相承,与我们古代灿烂的文化——如唐诗、宋词来比,更是微不足道。这不需要我们这一辈人更加努力吗?所以,我们培养学生,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社会的危机感,并明确到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有责任感的人才可能形成稳定持久的情感。

3.适度性

情感教育的适度性是指在实施情感教育的“数量”与“形式”上的掌控。除了思想品德课、艺术欣赏课等以外,在其它学科中的情感教学应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是“寓……于……”的,即经常所说的“寓德育教育(或美育教育或情感教育)于某学科教学之中”。它要靠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艺术的表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内化为一种内在的思想或动力,不需要直白明化,这也就是在前面原则中所述的“感染功能”。若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其它目的偶尔点缀一下也为尚不可,但不能太多,否则,画蛇添足,主次颠倒,始得而反,事与愿违。起码是失去了教学艺术的“韵味”,不能使人感受到情感的朦胧美。

例如,笔者听一个化学老师讲“盐类的水解”,在课堂上,四次明示强调:“对立统一规律”“辨证思维”等,还较详细讲解了对立统一规律。下课后,我们交谈时他说“要凸显用辨证的思维认识水解与中和的特色,彰显水解与中和的平衡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的认为是对的,但凸显的方式应该可以探讨,毕竟该课是化学课堂教学,掌握化学的知识与原理及其研究方法还是重点,倘若把化学课上成了政治课或思想教育课,若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而没学到知识,培养了爱国的热情而无报国的能力,岂不回到了“文化大革命”空喊政治口号的年代?传统的分科教学似乎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进行教学改革,要学科渗透,自然科学人文化,注重德育与情感,提高综合素质。但是,也不能“各人门前胡乱扫,专保他人庭前清”,不务主业!

4.真实性实事求是,

是立党之本、是立国之本、更是立人之本。理论联系实际,是区别与检验科学真伪的最好标准。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应该让同学们感到可见、可信、可服。进行情感教育,也应注意从自身做起,从身边讲起。而贪大求洋、追求完美又是人的一种本能,特别处于青少年时期尤为突出。因为一旦贪大求洋,就容易造成不切实际,“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牢骚满腹。一旦追求完美,则导致经常夸大矛盾,“社会有问题,自己也不行”,自暴自弃。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事例、真情的感染、真理的力量激发青少年向善、向美、向上的内在自觉,改变简单的空洞灌输与说教,用“真实”与“现实”说话,才能使情感教育落到实处。

例如,环境问题是化学或地理或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育话题,在开展活动时最好使用本地区所发生的事件(或案例)与身边的实物与例证。而大多数教学活动所用的材料、所讲的例证都是从网上下载的,科学的发展是西方的,谈到污染的严重后果也是美国的、英国的、日本的……似乎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大事,因为经济还不发达。所以,若使用的是本地区的素材时,学生立即就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亲切感。倘若有真人实事参与,看得见、摸得着,使人感到不是凭空臆造,效果就自然不同一般。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就地取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处在美好之中的幸福感与自豪感,或培养学生直面社会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学习英雄就从身边的好人好事学起;抨击丑恶也从眼前的坏人坏事批起,克服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的夸夸其谈或高谈阔论。对别人的成绩能包容而不妒忌,对别人的缺点也能指正而不回避,爱憎分明,推心置腹,这才是人的真正的健康的情感!

猜你喜欢
情感性学科知识情感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参花(上)(2023年2期)2023-03-06 03:54:09
品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中国德育(2017年17期)2017-09-15 22:00:23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后现代椅子设计中的情感性语义表达
浅谈语文课情感性的激发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