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辉(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
宋代遗民诗词社团辑论
陈小辉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
宋代遗民诗社(包括词社在内)是宋代遗民在元初时所结的诗社。这些社团数量不少,集中于今浙江杭州一带。其活动科举化,有些诗社还是为了团结遗民,砥砺气节而结,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宋代遗民诗社开启了我国后世风起云涌、可歌可泣的遗民结社传统。
宋代;遗民诗社;月泉吟社;杭州
宋代遗民诗社是指由宋入元的文人在元初时所结的诗社。遗民诗社最早为唐代遗民所结,唐末诗人廖融据说即曾在宋初时与“逸人任鹄、凌蟾、王正已、王元共结吟社”①(康熙)《江西通志》卷九十四.。但是,在宋代,这种由唐代遗民所结诗社并不多见。到了元初,情况已完全不同。因社会现实原因,宋代遗民多不乐仕进,故每托情于诗酒结社唱叹,相沿成习,遂成一时之风会。
据相关文献辑考,宋代遗民诗社大概有如下一些:
(一)汐社
该诗社是由谢翱组织的,大约于1284至1295年间活动于会稽、婺、睦等地,先后参与该社团的还有王英孙、林景熙、唐珏、郑朴翁、方凤、吴思齐、方焘、方幼学、翁登、翁衡、冯桂芳、吴贵、严侣等人[1]47。
(二)月泉吟社
该社是吴溪人吴渭延致方凤、谢翱、吴思齐在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发起的,参与人员大概有二千七百多人。该社是宋元最大的诗社,有《月泉吟社诗》一卷保存下来[1]72。
(三)杭清吟社
该社是连文凤于元初时在杭参与的一个社团。吴渭《月泉吟社诗·第一名罗公福》诗注:“杭清吟社,三山连文凤,伯正,号应山。评曰:众杰作中求其粹然无疵,极整齐而不窘边幅者,此为冠。”[2]
(四)孤山社
该社是由全璧、白珽等人于元初时在杭州所组织的一个社团。参《元诗选·遁初子全璧》:“璧字君玉,号遁初子,又号泉翁,杭州人。与白珽结社。”[3]83
(五)白云社
该社是元初时仙村人与赵必拆在杭州所结。清厉鹗撰《宋诗纪事》赵必拆小传:“必拆,杭人。太宗十世孙。白云社、月泉吟社第三十名。自署爱云仙友。”[4]吴渭《月泉吟社诗·第四名仙村人》诗注:“古杭白云社。颔联十字一毫不费力,自与粘泥体者不同,余见杂兴。”
(六)武林社
该社是元初时周暕与陈必曾在杭州所结,参与者当还有黄庚[1]291。
(七)武林九友会
该社是元初时梁必大与了慧在杭州所结。吴渭《月泉吟社诗·第十三名魏子大》诗注:“武林九友会梁必大。前四句咏题,后乃述意,末二句亦不离春兴。格韵甚高,五言中未易多得。”吴渭《月泉吟社诗·第三十三名岳重》诗注:“武林九友会宝觉寺僧了慧,字岳重。”
(八)山阴诗社、越中诗社
该社是李应祈、黄庚、连文凤诸人组织的,大约亦当活动于元初时[1]288。
(九)鲁仕能九老会
鲁仕能与吴釿、鲁仕行、方采、邓希恕、张万全、李绍春、罗太岊、罗太亨于1278年在平江所结,该会持续12年,大概于1290年解散。参清李瀚章等编《(光绪)湖南通志》卷三十四:“九老题名石在(平江)县东道岩葆真观,宋邑人鲁仕能、吴釿集一时齿德会于此,逮元至元戊寅年(1278年),各题姓名及诗刻于石。时鲁仕能年七十三,吴釿七十八,学宾鲁仕行七十七,逸士方采六十九,白鹿洞讲书邓希恕七十七,武昌张万全六十七,江夏李绍春六十九。明年仕能复邀二罗入会,罗太岊六十二、罗太亨六十。每岁值菊金蓉锦之时,择山水胜处更迭主会,所赋诗有九人六百三十二之句,盖纪年凡历十二年,至乙酉吴釿年八十八,戊子仕能年八十五相继卒,其会始散。”
(十)城东诗社
该社是大约于元大德戊戌(1298年)间由屠约、顾文琛、白珽、张楧、陈康祖诸人在杭州所结,戴表元亦或为该诗社人员。参丁丙《艮山杂志》卷一:“元屠存博,故居在溜水桥。存博名约,号月汀,与嘉兴顾伯玉文琛、同里白廷玉珽、张仲实楧、陈无逸康祖共结吟社。剡源戴帅初表元为之撰《城东唱和序》。”又据戴表元《城东倡和小序》:“岁在大德戊戌(1298年),嘉兴顾伯玉客于杭城东,杭之贤而文者,皆与之游。而屠存博、白廷玉以岁晏立春前一日过庐,清谈剧饮甚适……”[5]
(十一)周密吟社
该社是继宋末时杨缵、周密吟社而来,大约亦活动于元初,参与人员有周密、王沂孙、王易简、唐珏、吕同老、冯应瑞、唐艺孙、赵汝钠、李居仁、陈恕可、仇远、王英孙诸人[1]266。
(十二)汪元量西湖诗社
该社当于1289年左右活动于杭州,参与人员当有汪元量,李珏及林昉诸人[1]272。
(十三)褚伯秀钱塘诗社
因褚伯秀为钱塘天庆观道士,该社亦大约于元初时由禇伯秀在杭州所结。褚伯秀《春日山居》:“万山深锁竹房幽,寒碧欺春恰似秋……童子扫花关莫掩,恐妨诗社客来游。”[6]
(十四)陈著诗社
该社当是陈著于宋亡归隐家乡鄞县时与俞雷等人所结。参陈著《俞荪墅(名雷字叔可)示以杂兴四首乃用危骊塘所次唐子西韵因次韵》:“学得无名氏,游于何有乡……只应诗社友,时节到门墙。”[7]40151
(十五)王应麟鄞县诗社
该社是元初时由王应麟、陈允平、舒岳祥、刘庄孙诸人在鄞县所结。参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五《句余土音序》:“吾乡诗社其可考者,自宋元祐、绍圣之间……宋之亡也,遗老自相唱酬,时则深宁王公为主盟,陈西麓尢工诗,寓公则舒阆风、刘正仲之徒咸预焉。”
(十六)宁海诗社
该社当是顾逢在宁海所参与的,大约亦当活动于元初。顾逢《寄宁海诗社诸友》:“旧有诗筒在,读来醒睡魂。绿林多事后,白社几家存……”[7]40003
(十七)湖山诗社
该社当是由王镃、尹绿坡、虞君集、叶柘山诸人在遂昌湖山所结,大约亦当活动于元初[1]284。
(十八)曹毅慈溪诗社
该社当是曹士弘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左右在慈溪所参与的,参与者似还有张伯淳。张伯淳《养蒙文集》卷八《曹士弘》:“士弘湖海士,江右故侯家。身世如浮梗,弓刀又及瓜。宦途平步武,吟社淡生涯。一笑出门去,江梅渐著花。”据袁桷《曹士弘墓志铭》:“伯淳官庆元(庆元路辖鄞县、象山、慈溪、定海四县和奉化、昌国二州),士弘在慈溪,与之友。”[8]张伯淳与曹士弘交游似当在张伯淳为官庆元之时。又据程鉅夫《翰林侍讲学士张公(伯淳)墓志铭》:“请急以归。明年(至元三十年),进奉议大夫庆元路总管。”[9]曹士弘在慈溪所参与的诗社似当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左右。张伯淳或亦参与了该诗社的活动。
(十九)方回杭州诗社
该社是方回在杭州与师好古诸人所结,大约活动于1286年左右。参方回《丙戌(1286年)元日二首》:“社友踏泥肯相顾,酒钱更欲典春衣。”[10]41576方回《送师好古归青社》:“姓字喧吟社,吟须亦未生。”[10]41601据毛飞明编《方回年谱与诗选》,上述两诗都作于至元23年(1286年)杭州寓第[11]。故方回与师好古诸人所结诗社亦当于1286年左右活动于杭州。
(二十)方回建德诗社
该社是由方回在建德所结,大约活动于1275至1286年间,参与者还有冯伯田、赵宾旸诸人。方回《喜冯伯田至》:“山城风物非他日,诗社交朋不数人。”[10]41675方回《冯伯田诗集序》:“予客桐江七年,得诗友两人。赵君宾旸之瘦劲,有江子我、赵昌甫之风;冯君伯田之清新……”[12]79方回与冯伯田结诗社当在建德,而赵宾旸也有可能为诗社中人。又据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余假守桐江七年,又寓居五年,然后去。”[12]33方回大约当于 1275年(方回于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始出守建德)至1286年12年间在建德。故方回在建德所结诗社也当大约活动于1275至1286年间。
(二十一)许月卿婺源诗社
该诗社当为许月卿晚年归隐家乡婺源后所结,大约当活动于1267至1285年间。许月卿《次韵程愿二首》:“二李歌行醉里歌,君溪两棹我烟蓑……长哦岁晚成二老,诗社往来君肯么。”[13]据诗意“长哦岁晚成二老,诗社往来君肯么”云云,该诗社或当为作者晚年归隐家乡婺源后所结。又据许飞《宋山屋先生许公月卿行状》,许月卿于贾似道平章军国重事时归隐[14](贾似道于1267年平章军国重事,见《通鉴纲目续编》卷二十一:“咸淳丁卯三年二月以贾似道平章军国重事”),故该诗社大约当活动于1267至1285(许月卿卒年)年间。
(二十二)凌希惠宣城吟社
该社当是凌希惠在安徽宣城与诸名士所结。据其生平,该社大约活动于元初。《元诗选》水西道人凌希惠小传:“希惠字季和,宛陵人。宋侍郎策十二世孙,号水西道人。寓宣,与诸名士为吟社……同时有倪水西者,亦长于诗,仕本路教授,亦工诗,与希惠齐名。”[3]518
(二十三)东湖诗社
该诗社应是王义山晚年退居南昌东湖时所结,大约活动于1281至1287年间。王义山《稼村类稿》卷三十《念奴娇》:“南昌奇观,最东湖好景,重重叠叠。……猛忆泛莲前日事,诗社杯盘频设。倚看斜阳,檐头燕子,如把兴亡说。谁迎谁送,一川无限风月。”据王义山《稼村类稿·稼村自墓志铭》:“余辛巳(1281年)岁卜居东湖。”该诗社应是作者晚年退居南昌东湖时所结,诗社活动时间大概应是从元辛巳年左右至王义山1287年过世止。
(二十四)刘壎南丰诗社
该社当是刘壎与曾从道、曾思道诸人在家乡南丰所结,大约活动于元初。刘壎《水云村稿·曾从道诗跋》:“年时阅曾君思道诗,爱其珠明玉锵,心目为快。今又阅金昆从道诗,觉《元丰稿》更胜《曲阜集》。何曾氏群从多材艺也?荆花葳蕤,重我吟社……。”[15]346因刘壎为宋末元初时人,且其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南丰,所以该诗社似亦当在宋末元初时活动于南丰。
(二十五)熊升龙泽山诗社
该社当是熊升于1286年间在富州(今江西丰城)与陈焕等乡人所结[1]292。
(二十六)徐元得明远、香林诗社
该社当是徐元得在家乡上饶与乡人所结,大约活动于元初[1]296。
(二十七)刘将孙诗社
该社是刘将孙与赵青山所结,大约活动于元初。见沈雄《古今词话》词评卷下《刘会孟须溪集(将孙)》:“……丁酉时大德元年亦只书甲子之意,有《须溪词》。其子将孙,字尚友,同赵青山结社,亦不仕,有词行世。”
(二十八)东莞遗民诗社
该社是赵必{王象}入元后在家乡东莞所结,参与者还有张登辰、梅时举、陈庚、黎献、张宝大、陈师善、李春叟等二十余人[1]286。
可见,宋代遗民诗社数量确实不少,其中若周密吟社、汐社、月泉吟社皆极具影响力。这些诗社大概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遗民诗社分布极不平衡,多集中于江浙之地
宋代遗民诗社近30个,能考知活动地点的遗民诗社有27个,仅分布于今浙江、江西、安徽、广东、湖南五个地区。且分布极不平衡,今浙江一省即有遗民诗社 19个,占全部遗民诗社数近70%,远远领先排名第二的江西。另外三省即今安徽、广东、湖南,仅各有遗民诗社1个。其中浙江的遗民诗社又主要集中于明州府及杭州,杭州的诗社又最多。明州府大约有陈著鄞县诗社、王应麟鄞县诗社、顾逢宁海诗社、曹毅慈溪诗社4个诗社;而杭州则大约有杭清吟社、孤山社、白云社、武林社、武林九友会、屠约城东诗社、周密吟社、汪元量西湖诗社、褚伯秀钱塘诗社、方回杭州诗社等10个诗社。
值得注意的是,活动于浙江的遗民诗社多有互动、交集。如白珽一人即分别加入了月泉吟社、孤山社及屠约城东诗社等三个社团,唐钰、王英孙亦皆是汐社和周密吟社的成员。而月泉吟社更是在汐社的基础上成立的,当时杭州的杭清吟社、孤山社、白云社、武林社、武林九友会等社团及越中诗社皆参与了月泉吟社的征诗活动。另外,杭州的其余几个诗社,即周密吟社、褚伯秀钱塘诗社、屠约城东诗社、汪元量西湖诗社、方回杭州诗社彼此间亦关系紧密。周密与褚伯秀、屠约、方回等人皆有交往,而汪元量与周密吟社成员徐理、毛逊亦多有唱和。此外,明州府的几个诗社亦互有交集,如陈著与王应麟鄞县诗社成员王应麟、舒岳祥及曹毅慈溪诗社成员张伯淳即多有来往。
宋代遗民诗社多集中于两浙,这与元初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有关。宋元易代之时,广大的南方地区遭受了蒙古铁骑极大的破坏,但是,宋蒙战争在浙江地区进行得并不激烈,包括临安府、绍兴府、庆元府(今宁波)、温州、婺州(今金华)、秀州(今嘉兴)等经济发达的州府,并未遭到兵火的严重摧残。当时的杭州即因南宋君臣投降并未遭受战火洗礼,元军统帅伯颜甚至禁止元军入城。南北统一后,两浙的人口及经济迅速恢复,并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元朝灭亡南宋时,两浙路的户数为2 983 672,口数为5 692 650,户数及口数都是全国最多的[16]。大徳元年(1297年)时,江浙税粮已甲天下(《(崇祯)吴兴备志》卷十七)。马可波罗甚至说杭州是“最富丽华贵的城市”。另外,两浙地区自古以来即为人文渊薮之地。元人邓牧即指出“杭大都会,文士辈出”(邓牧《谢臯父传》)。据侯翠芸硕士论文《南宋遗民诗人研究》统计,入元约有360位遗民诗人,有籍贯可考的共244人,其中浙江遗民诗人数即有92位,为元代各省之冠[17]。显然,这种相对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为遗民结社提供了保证。另外,宋代遗民诗社多活动于浙之杭州也与宋代遗民们的特殊心理状态有关。面对异民族入主中原,广大的江南儒生沦为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精英意识、民族自尊感以及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都随之化成了泡影。这种情况无疑将使他们感到苦闷、彷徨,时或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因此,遗民们急需一个渠道来排遣、宣泄这种不安,通过邀结同志,歃盟唱和,寻求慰藉,来共同抒发失路人的悲凄与感怆就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情。而两浙之杭州做为故国的象征,自然成为他们乐意聚集结社唱和的理想之地。
(二)遗民诗社成员多为不事二主的忠贞宋遗民
宋代遗民群体十分庞大,对此,有人即指出“古之遗民,莫盛于宋”[1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民大多为不仕新朝的忠义之士。为什么不愿出仕新朝?这主要和元蒙的统治措施及遗民的心态有关。比如:有的因元初科举政策的取消而仕进无门,有的因夷夏之防的观念而耻仕异族,有的因为受程朱理学的长期砥砺而崇尚气节,还有的因为受前朝的知遇之恩故士为知已者死。因此,宋之亡也,“忠节相望,班班可书”[19]。宋代遗民诗社成员亦多为不仕新朝的忠臣义士。如汐社、月泉吟社的成立本即是为了团结遗民,砥砺气节而结。其它的社团如周密吟社、陈著鄞县诗社、王应麟鄞县诗社、王鎡湖山诗社、许月卿婺源诗社、东莞遗民诗社诸成员入元后也普遍隐居不仕,其中吴渭、谢翱、王英孙、林景熙、唐钰、吴思齐、方凤、连文凤、周密、张炎、陈著、王应麟、舒岳祥、刘庄孙、王镃、许月卿、赵必{王象}可谓其中杰出代表。吴渭国亡后“退食吴溪,慕陶靖节,自号曰潜”(程敏政《宋遗民录》卷九);谢翱拳拳于故宋,其志“已光耀硑鍧于青天皎日之下,虽历万世光景常新,不与海桑而俱化矣”(程敏政《宋遗民录序》);王英孙入元不仕,家饶于资,又好义乐施,故“为衣冠避乱者所宗”(嵆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八);吴思齐入元自号“全归子”,誓不失身也;周密入元志节不屈,每述宋亡之由,多有黍离之悲;张炎宋亡后“来往江湖,……与遗民野老,采薇餐菊,或歌或泣”(王昶《春融堂集》卷四十三《书张叔夏年谱后》);陈允平拒受元朝征招,“清风劲节,世尤高之”(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卷三十八);陈著入元后,自号为“嵩溪遗耄”,以示存宋志节;王应麟隐居二十载,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王镃入元,遁迹为道士,归隐湖山;许月卿宋亡归隐,改字宋士;赵必宋亡隐于东莞之温塘,以诗酒自娱,足迹不入城市,唯“画天祥像于听事,朝夕泣拜”(赵必《覆瓿集》卷六)。
另外,宋代遗民诗社成员还有少部分为仕元型遗民,这些人大多是因为生活所困或被迫出仕较低级的学官,如王沂孙、仇远、白珽、屠约、张楧、戴表元、顾文琛、顾逢、刘壎、赵文、刘将孙等人。其实这些人大多也具有较强烈的遗民意识。如王沂孙词就充满了“家国之恨”,读之使人“恻然伤怀”(清张德瀛《词征》卷五)。仇远词集曰《无弦琴谱》,盖希踪遗民陶潜也。白珽《湛渊集》亦多“作宋遗民之词”[20]。戴表元诗“多伤时悯乱,悲忧感愤之辞”“有故国之思焉”[21]。刘壎著《隐居通议》,表遗民之意也[15]417。赵文曾追随文天祥抗元,其所作亦多是家国沦亡之感,“有《哀江南赋》之余音”[15]303。刘将孙尤乐与赵文唱和,其词“抚时感事,凄艳在骨”[22]。因此,从某方面来说,这部分因生活所困出任较低级学官的人员与前者一样亦可称得上比较忠实的宋遗民,只不过前者隐于野,后者隐于仕而已。主动出仕元朝的宋代遗民诗社成员比较罕见,只有方回及张伯淳等极个别人而已。
(三)遗民诗社组织形式日趋完善和正规化
首先,活动于宋代的诗社其成立目的比较单纯,大多不过是为了饮酒赋诗、娱乐消遣而已,基本上没有政治目的。宋代洛阳怡老社成员间的政治合作也根本不是他们成立社团的最初本旨。到了元初,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遗民们组织的诗社不再仅仅是为了赋诗论文,而有了政治内涵。如汐社的组织一方面取潮汐意,其涨落日夜有律可循,不会爽约。更重要的是,希望遗民们能够互相砥砺,不因衰颓穷塞而屈志改节。月泉吟社的组织一方面亦是为了团结遗民、砥砺气节;另一方面更是希望遗民们能“共同抵御来自元廷征士的威胁”[23]。另外,宋末元初遗民诗社的政治化还体现在他们的活动上,月泉吟社一些成员就曾先后参加过哭奠陆秀夫负帝蹈海、登严子陵钓台哭祭文天祥、为爱国志士徐应镳举丧、吟咏六陵冬青之役诸活动。更有甚者,汐社成员唐钰、林景熙、郑朴翁、王英孙诸人还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六陵冬青之役的活动,即秘密收拾宋帝诸陵遗骨,再葬于兰亭山南,并从宋常朝殿移冬青树栽植其上,作为标志。其次,活动于宋代的诗社其组织活动都比较随意,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而宋代遗民诗社的组织往往有一定的程序,即多采用古科举之法进行活动。对此,明李东阳即指出:“元季国初,东南人士重诗社,每一有力者为主,聘诗人为考官,隔岁封题于诸郡能诗者,期以明春集卷,私试开榜次名,仍刻其优者,略如科举之法。”[24]山阴诗社、越中诗社、武林诗社及月泉吟社等宋代遗民诗社即都曾以这种方式活动过。具体活动过程如下:首先定一个诗题,如越中诗社诗题为《枕易》、山阴诗社诗题为《秋色》、武林社诗题为《梅魂》、月泉吟社诗题为《春日田园杂兴》等。其次,再聘请名士硕儒充任考官,担任评裁诗卷的工作。如越中诗社的考官是前侍郎李应祈,月泉吟社的考官则是谢翱、方凤、吴思齐三人。第三,征诗完成后,考官将从中选出优胜者,确定名次,揭榜公布并写出评语。如越中诗社第一名黄庚,《月屋漫稿》所录《枕易》诗后,就附有考官李应祈的评语。月泉吟社则选出了二百八十多名优秀者(今仅存前六十名),以连文凤为第一。每名优秀者的诗后,均附有谢翱等人的评语。第四,依据名次对优秀者给予物质奖赏。例如月泉吟社,第一名连文凤所获的奖赏为‘公服罗一缣七丈,笔五贴、墨五笏’,四至十名所得奖赏则为‘春衫罗一缣,笔二贴、墨二笏’”。另外,活动于宋代的诗社相对集中在一个较小的圈子范围,大多不出一地。诗社成员间关系较密切,基本上皆是同僚、同年、同乡、同学及亲人关系。而宋代遗民诗社的活动则呈现开放性发展趋势。同一诗社往往在多地活动,且吸收不同地区的成员加入。如周密吟社举行的《乐府补题》唱和活动就曾先后活动于多地,参加人员也不尽相同。又如谢翱组织的汐社也曾先后活动于会稽、婺州、睦州等地。在会稽活动时,参与者有谢翱、王英孙、林景熙、唐钰、郑朴翁等人。在婺州、睦州活动时,参与者有谢翱、方凤、吴思齐、方焘、方幼学、翁登、翁衡、冯桂芳、吴贵、严侣等人。至于熊升龙泽山诗社及月泉吟社更是两个开放性的诗社。前者一会至二百人,后者组织合并了月泉旧社及汐社等诸多诗社,参与人员更是来自全国各地,人数在二千人以上,且多互不相识。
可见,宋代遗民诗社的组织及活动已摆脱了自发状态,呈现出自觉性。这也就使得宋代遗民诗社组织形式日趋完善和正规,从而也标志着自唐代产生的诗社最终发育成熟并基本定型了。
宋代遗民诗社成员多为故宋忠臣义士,诗社成立亦往往是为了团结遗民,对抗异族,成员间每以砥砺操守气节相尚,这种忠义精神实可昭日月、鉴天地。这即为后世遗民树立了标杆,明清以降风起云涌的遗民社团无一不是向其学习效法而来。他们矢志不渝,著力恢复,由此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可歌可泣的遗民结社传统。
[1] 欧阳光. 宋元诗社研究丛稿[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吴渭. 月泉吟社诗[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9.
[3] 顾嗣立. 元诗选癸集: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4] 厉鹗. 宋诗纪事:下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067.
[5] 李修生. 全元文:第12册[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54.
[6] 傅璇琮. 全宋诗:第67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2020.
[7] 傅璇琮. 全宋诗:第64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 李修生. 全元文:第23册[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616.
[9] 李修生. 全元文:第16册[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415.
[10] 傅璇琮. 全宋诗:第66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 毛飞明. 方回年谱与诗选[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67.
[12] 李修生. 全元文:第7册[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3] 傅璇琮. 全宋诗:第65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0545.
[14] 李修生. 全元文:第39册[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
[15] 李修生. 全元文:第10册[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6] 周良霄,顾菊英. 元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75.
[17] 侯翠芸. 南宋遗民诗人研究[D]. 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2003:11.
[18] 邵廷采. 思复堂文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199.
[19] 脱脱. 宋史:第38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7:13149.
[20] 永瑢,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3册[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143.
[21]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余[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81.
[22] 唐圭璋. 词话丛编:第5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6:4467.
[23] 方勇. 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70.
[24] 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52.
(编辑:刘慧青)
The Fact Research and Commentary on Adherent Poetry Communities of the Song Dynasty
CHEN Xiaohui
(The Advanced Institute for Confucian Studies,Shandong University,Jinan,China 250100)
Carry-overed poets communities of the Song Dynasty had been created by some poets of adherents of Song Dynasty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 These association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hangzhou,zhejiang. Their activities were similar to the ancient imperial examination,moreover,the establishment of some poetry clubs had a strong political purpose. Carry-overed poets communities of the Song Dynasty is the origin of Chinese adherents poetry clubs.
Song Dynasty; Carry-overed Poets Communities; Yue Quan Poetry Society (月泉吟社);Hangzhou
I206.2
A
1674-3555(2016)01-0060-08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1.009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4-11-18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5G82)
陈小辉(1975- ),男,江西临川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