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玉梅
导读与评论(2016年第6期)
闻玉梅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本期刊出稿件均为病毒学方面的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研究及测序新技术介绍等。其中有关致病机制密切联系临床的研究方式值得倡导。有关病毒第3代基因组测序的技术,对推广新技术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本期特别推荐闫章才等撰写的“2007—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领域‘病毒、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一文,对基础与临床研究者均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数据提示历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病毒、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领域经费的支持增加,主要资助病毒病原学、病原生物学及其遗传变异规律、病毒致病机制、病毒耐药机制及病毒感染的宿主免疫反应等。病毒结构与功能、病毒复制、病毒遗传变异与进化、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新型及复合疫苗研制等是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自然科学基金鼓励就上述科学问题开展具有创新思想的探索研究,同时鼓励开展新发和被忽视的病毒的相关生物医学研究。读者可从中得到结合自身学科发展选择课题的指导。在此特别感谢该文作者的辛勤劳动,能让本刊读者分享这些宝贵资料。
本期特约专稿介绍了拉沙热(Lassa fever,LF)研究进展。拉沙热由拉沙热病毒(Lassa fever virus,LFV)引起,是一种通过鼠类传播给人的急性出血性动物源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虽然拉沙热主要在西非地区流行,但在全球多个国家已发现输入性病例。作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我国临床、公共卫生、病毒学等方面的专家有必要了解这一疾病,从而未雨绸缪。
关于病毒致病机制方面,王士杰等报道了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can)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发现 HCMV感染可能通过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 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信号通路上调endocan表达,从而参与胶质瘤的进展,是一篇有新发现的论著。朱耐伟等图文并茂地综述了病毒穿越血脑屏障的两种方式与可能机制,对研究病毒如何感染胚胎有参考价值。汤华民等报道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后的再活化实验模型新进展,对研究水痘病毒潜伏感染和再活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型。
在新技术方面,袁易等介绍了第3代测序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在病毒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对促进病毒基因组学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王葳等为确定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的优势氨基酸序列和热点突变位点,在GenBank中下载有效HBx的氨基酸序列7 126条,确定了32个HBx热点突变位点和6个多态性较高的位点,为基于HBx突变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期还发表了杜雪飞等关于流感病毒H3N2亚型血凝素分子遗传特性分析的论著、王平等关于上海地区流感病毒的检测报道,对冬春季流感防治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