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016-03-13 08:05牛富俭
甘肃科技 2016年19期
关键词:文意祥林嫂词人

牛富俭

(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 兰州 730050)

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牛富俭

(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兰州730050)

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意愿,探索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整合教学内容,以点带面,扩大授课信息量;选择授课切入点,统领全文,整体解读;学习文言经典,摒弃逐字逐句翻译,整体入手解文意,克服学生畏难心绪;交叉教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以上四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其以后走向职场奠定基础。

中职生;课堂教学;以点带面;化繁为简;文言经典;交叉教授;提高效率

中职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语文应用能力相对较低。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通过一味地向他们灌输和机械重复训练的方式来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显然会适得其反,甚至无果而终。

那么,面对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探求一条适合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意愿的课堂教学路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为其以后走向职场奠定基础。

1 以点带面,综合授之

语文牵涉面广,内容丰厚,这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提供了各种可能。只要教师备课时勤于思考,善于统筹,敢于创新,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加以整合,以点带面,将之打包传授给学生,扩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数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教授苏轼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所作。全词感慨古今,雄浑激越,气势如虹,大气昂扬,将人们带入美如画卷、雄奇壮阔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历史、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给人以撼动心魄的艺术力量。特别是词人面对历史上风流人物的成功,面对今天自己人生的失意,他并没有消极沉沦,怨天尤人,而是放怀一笑,表现得睿智而又成熟。无论是词作的风格和内涵,还是词人的人格和对人生的思索,在这首词中都像一座丰碑矗立在读者面前,堪称伟大之中的伟大。如果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完这首词,就此打住,也无可厚非。但就凭这一首词,是无法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作品的风格,更无法让学生对中国文学史上这位文学巨匠形成一个伟岸化的认知。因此,此时还需要以此为契机,引出其他三首词——《水调歌头》《定风波》《江城子》。《水调歌头》是苏轼1076年贬官密州时所作,中秋佳节之时,词人在皎洁清寒的月光之下,思绪、心灵来回翱翔在天地之间,没有人生失意的自怨自艾,没有消极避世的悲情哀伤,而是借月亮这一意象去表达全人类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这是何等浪漫的情怀?《定风波》一词则又一次让我们看到词人性格中极富个性的一面,作者与同行者在沙湖道偶遇大雨,同行者受雨个个狼狈不堪,而此时的词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则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境,轻描淡写地化解了自然界风雨与艰辛,还出人意料地化解了人生之中的风雨与艰辛,并由此更为深刻地、富有哲理地向世人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佛家之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于简朴中见深刻,于寻常处生奇景,旷达超脱,脱俗超凡,令人拍案叫绝。而《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则将一个个性豪放,气质浪漫的伟大词人个性之中的儿女柔情刻画得如此凄婉动人:他十余年从未间断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如果她在天有灵,年年看到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足可含笑九泉。而作为旁观者的所有女子恐怕这会让都为之艳羡不已,这不禁不能不让我们慨叹,他又是一个何等伟大而又可亲可爱的、平凡的丈夫。

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教授这四首词里的任何一首,引出其他三首,不仅拓展了学生对苏轼词的认知范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四首反映出代表苏轼作品不同风格,表现作者不同个性特征——伟岸、浪漫、超脱、平凡的最具代表性的词作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一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苏轼,从内心深处唤起他们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崇敬之情,这无论对他们今天的学习,还是为他们以后思考人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可见,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除了能产生上述好处之外,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感悟到语文课的超强吸引力,让他们觉得教师的授课富有生气、灵气,从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好多内容,都可以像上述做法一样,尤其是古诗词这方面更易操作,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善于拓展、整合教学资源,在课堂上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惊喜。

2 巧妙切入,化繁为简

我们知道,在阅读教学中,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对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文字较长的文章来说,做到这一点尤为关键。因为中职学生的学习意志力较为脆弱,在学习课文,特别是学习篇幅较长的课文时,很大一部分学生读到中途时,就表现得心不在焉,思维朦胧,打瞌睡,甚而至于放弃阅读。面对这种课堂现实,教师在讲授课文时,找到一个恰当的授课切入点显得必要而重要。如果这个切入点选得恰当,甚至巧妙艺术,就可让教学内容简单化,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富有吸引力,让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理解文意,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就拿鲁迅先生的《祝福》来说,九千余字的文章,学生要完成初读,需要近两个学时。如果按传统的方法讲授,花上四个学时也未必能讲完,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煎熬,教学效果可见一斑。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比较轻松而又愿意参与其中进行学习,并能够很好地理解《祝福》这一作品中人物形象、主旨内涵等。

笔者以为以设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是谁”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就能达到上述目的。当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个自认为杀死祥林嫂的真凶,从而引出“‘我’、鲁四老爷、四婶、卫婆子、她婆婆、柳妈、鲁镇人、她自己”。然后以这些人为抓手,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与他们有关的事例,分解课文内容,探讨他们是怎样有意无意地将祥林嫂推向死亡,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将长文章读短,使其易于接受。有了这些铺垫,再去引导学生去探究小说的主题:这些“凶手”个个都是普通的民众,都不是凶残的坏人,但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剥夺了祥林嫂这个勤劳、善良、安分、正直的下层劳动妇女的生存权利,成了间接杀人的凶手。而这其中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由,因为在他们之中,除了“我”之外,其他人的思想和灵魂个个都被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死死地禁锢着,因而他们对自己将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的行为毫无意识,对自己已变为杀人凶手毫无察觉,对祥林嫂的死更是麻木不仁,毫无怜悯之心。以此引导学生去认知那个社会,认知那个用封建思想杀人,到处写满了无情与血腥,处处挂满了虚假仁义道德的黑暗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这样,只需两个学时就可解决问题,极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不仅可将文章的内容化长为短,化繁为简,还可帮助学生统领全文,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解读文本,加深感悟,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获。当然,这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授课的艺术性,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和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3 文言经典,解意为上

文言经典,是祖国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祖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对于中职生来说,更是一个学习难点,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对此难点的突破,教师惯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翻译之教法,引导学生细致记忆、精确理解。这自然无可厚非,可就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这样做未必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纳,因为,如此做法过于耗时费力,加之学生知道自己在以后的职场中对此应用几率很小,甚至不用,他们便抱着可学不可学的思想,学习效率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可否为之求变,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意,了解文言特点和其传递的文化信息为目标,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鸿门宴》中对范增做的三件事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描写范增“说项羽”“召项庄”“击玉斗”三件事的句段,在学生自主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内容,教师就像讲故事一般,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明确范增千方百计要置刘邦于死地的决心。如此一来,学生既轻松又较为准确地理解了文意,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即可实现,何须再去逐句翻译?再如对《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一段表现积累重要性的理解,如果让学生去翻译,或者教师翻译他们听,多枯燥。如果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讲授“珠穆朗玛峰,一年四季风雨不断,原因是它高。如果将土堆积成山,山越高,风雨自然就会产生……”既通俗,又生动,还易懂,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在理解文言经典时,放弃逐字逐句这种枯燥的翻译,倡导学生从整体上解读文意,反而让文中所传递的信息,塑造的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学生能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而且还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绪,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其主动走进文言阅读,传承和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提供了可能。

4 听说读写,交叉传授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时时创新,时时变换教学内容,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对于整本教材,自前至后,按部就班,依次讲授,对教师来说是自然,对学生来说是习惯,约定俗成,难求一变。但针对中职生这一学习主体,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去教授肯定有弊端,容易引起常态疲劳。与其这样,不如稍作调整,时时转换教学内容,时时让学生觉得具有新鲜感。比如,讲完一篇文言文,下一节课就转换为记叙文或其他文体的文章学习,亦或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或作文指导。等到整本书讲完之后,再花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予以归类,既是复习,又是归纳,一举两得。当然,这只是在技术层面的一点小小的改进,真正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这些技术因素之外,最主要还是要靠教师在授课方式和课堂驾驭能力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要靠教师不断丰厚和不断增强的学识与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美好的夙愿——提高课堂教学,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收益。

G715.1

猜你喜欢
文意祥林嫂词人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词人的职业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林逋梅妻鹤子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