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栋姜传玖(.哈尔滨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黑龙江 哈尔滨 50076)(.哈尔滨长岭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50078)
长岭湖高效生态增养殖技术开发的初步探讨
陈栋1姜传玖2
(1.哈尔滨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2.哈尔滨长岭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78)
长岭湖位于哈尔滨市西郊,是自然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型湖泊,历史上水丰鱼肥、风光秀丽,曾经是哈尔滨市重要的食用鱼生产基地与旅游度假区。2004年因地表水补给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湖区渗漏蒸发严重等原因造成大湖干涸,湖底开荒种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渔业生产中止。
哈尔滨市与道里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长岭湖区域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与渔业发展,2008年以来,长岭湖先后被列为市政府“六个一百”大项目中生态环保项目与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建设的重要休闲观光节点,累计投资上亿元,先后完成了湖底清淤、供水工程及其它各项配套景观工程建设,2010年成功灌入松花江水,长岭湖肩负着绿色食用鱼生产与四季休闲垂钓(包括冬钓)、生态观光的多层功能重获新生。
为了在确保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与鱼产品天然绿色品质的前提下,高产、高效益的开发长岭湖的生态型渔业,我们对今后增养殖生产的发展方向及技术路线提出本构想,期望得到水产业界同仁的指教。
长岭湖地处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发镇境内,区域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暖多雨,秋季短暂早霜,冬季寒冷积雪,全年无霜140—160天,年平均气温3.2℃,年均日照时数2506.5小时,有效积温2500—2800℃,年太阳辐射量118千卡/cm2左右,年均降水量578.8毫米,主要集中7—8月份。自然水面一般在十一月上旬封冰,翌年四月中旬解冻。
长岭湖水面面积3000亩,平均水深2m,最大水深3.5m,分作东西两湖,底质为黑钙土和淋溶腐殖土,沉积物深厚。长岭湖北倚长岭山,周边是大面积的湿地、草原与林地农田,集雨面积大,外源性营养丰富,无污染源,水质既肥沃又清爽,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湖貌结构简单,鱼类捕捞方便。历史上年产鱼5万kg左右。
由于自然蒸发渗透,长岭湖每年需补入350万m3松花江水,大量的灌水不仅更新水质,输入营养物质,同时也随同带入各类野生鱼苗,丰富了水域的鱼类区系组成。
从生态系统结构与技术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全方位调控水域生物组分间以及与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功能运转高效的最佳增养殖生态模型,进而尽可能充分地发掘水域鱼类生产潜力,在优化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确保产品天然绿色品质的前提下获取产出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年产优质家鱼及寒地土著特色鱼类15万kg(50kg/亩)。
1.技术路线
采取现代生态理念与高效增养殖技术,以水域放牧为主,通过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适量补充不含添加剂的谷物类饲料、适时灌水淹青相结合的途径增加水域的鱼产力并调控最佳生态环境因子;通过合理放养苗种(良种家鱼,寒地土著珍稀鱼类、名优鱼类等特色鱼类)与合理捕捞相结合的途径科学调控水体最佳鱼类种群结构,进而在实现水域生态功能的低碳、节能、高效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获取产出品与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2.关键技术
(1)种群结构调控技术
依据水域的基础条件及人工补充措施下的鱼产力水平,兼顾消费市场及常年放钓(包括冬钓)的需求,通过合理的苗种放养与食用鱼回捕,调控水域生态功能运转效率最高与经济效益产出最大的最佳种群结构,包括品种结构、年龄结构、数量结构。
初步规划年产量指标为50kg/亩,其中滤食性的鲢鳙鱼33kg/亩左右(占总产量的66%),鲤鲫草鲂等传统吃食性鱼类14kg/亩左右(占28%),鳜鱼、翘嘴鲌、梭鲈、乌苏里拟鲿、唇鱼骨、细鳞斜颌鲴等珍稀、名优鱼类3kg/亩左右(占6%)。
①合理放养
放养品种:
连续开展周年性的水域理化性质,饵料生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水生维管束植物等)和现有鱼类种群的种类、数量组成及生长状况等资源调查,为水域科学增养殖措施提供依据。
初步规划放养对象,主养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杂食性鱼类:鲤鱼、鲫鱼外,适当搭配唇鱼骨、乌苏里拟鲿等名优品种,草食性鱼类:草鱼、鲂鱼,刮食性鱼类:细鳞斜颌鲴,凶猛鱼类:鳜鱼、翘嘴鲌、梭鲈等土著珍稀品种。争取引进适于冬钓的国外品种大眼狮鲈。
放养数量:各类鱼种的实际放养量,根据水体原有群体数量及实际生长情况灵活掌握,包括能够在静水自然繁殖鱼类的自繁苗种补充数量及灌江纳苗量。鲢鳙鱼类历来是大中水面增养殖的主体品种,在使用微生态技术大量增加水体的有机腐屑与生物絮团的前提下,宜增加鳙鱼的放养比重。
②科学回捕
按照水域鱼类不同品种的实际生长情况及市场的需求与价位,确定各自的养殖周期与回捕规格;根据种群数量确定年度捕捞强度,捕大留小。每年捕出群体的增重量,结合苗种放养,调控水域内补充群体、蓄养群体、捕捞群体的动态平衡。
(2)生态环境调控技术
①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
鱼类生长季节,根据水质肥度情况,选择使用营养全面、均衡、高效、环保、性价比好的新型生物肥料,作为外源生物营养源,在大量增加水体有机腐屑与生物絮团,大幅度提高鳙鱼、鲢鱼及其他相关鱼类生产力的同时,净化水质,预防鱼病。
②适量补充不含添加剂的谷物饲料
根据鲤、鲫、草、鲂等吃食性鱼类的生长情况,适量定点补充投喂豆饼、玉米、麸皮等不含添加剂的谷物饲料。
③适时灌水淹青
为补充因自然蒸发渗透的而导致的水量损耗,长岭湖每年需灌入松花江水350万米3左右。选择在7月份、湖滩嫩草长到一定高度时灌水淹没,一方面作为供给草食性鱼类的直接饲料,另一方面使草腐烂分解,增加水体肥度,促进底泥营养物质的转化;同时这个季节灌水,可同时带进大量的野生鱼苗,既增加了鱼类区系组成的经济鱼类品种,又可为珍稀凶猛鱼类提供饵料。
长岭湖作为一个地处城郊、兼具绿色食用鱼生产与城市休闲垂钓、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的天然水面,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应该满足鱼获物产出的高产高效、产品品质的天然绿色及水环境的质量优良等三方面需求。
天然水面的自然鱼产力,因水面基础条件的不同差异很大,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省渔业资源普查的资料,黑龙江省天然大中型水面鱼产潜力大体在9.3—24kg/亩之间(其中富营养型高产水面鲢鳙鱼产力占80%以上),也有研究者认为可达35kg/亩以上。省内的高产典型茂兴湖渔场3000面积的乐营塘水面连续25年平均单产23.1kg/亩,最高年份单产53kg/亩。
作为平原型的中型湖泊,长岭湖具备高鱼产力的相关基础条件,但确切的自然鱼产力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调研,初步按25kg/亩、其中鲢鳙鱼的自然鱼产力20kg/亩估算,则本项目设计50kg/亩的指标,大体上还有一半多的鱼产量需要外源营养物质、既人工措施的补充。
传统方法,使用粪肥、化肥肥水,投饲颗粒饲料,或使用三网养鱼(网箱、网拦、网围),都可以有效的提高产量,但这些手段保证不了鱼产品的天然绿色品质,且污染环境,有碍观光。
微生态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现代生态高效养殖新技术,展示了大中型水面生态高效增养殖发展的方向。据介绍,新型生物肥料营养全面、均衡,含分解态有机质、各种矿物质与特定微生物,它可以定向培养有益藻类,特别是促进有机腐屑的形成,培养生物絮团,直接为鲢鳙鱼提供优质饵料;它可以加快水体营养物质的循环次数,有效的提高自然生产力;同时它还具有抑制大水面蓝绿藻的暴发,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浓度,改良与净化水质,预防鱼病的功能。
规划主要通过使用生物肥料,辅以适时灌水淹青的途径,使鲢鳙鱼的产量达到33kg/亩,较自然生产力提高13kg/亩(提高65%)左右的幅度,在生产与技术上是可行的。
富营养型的天然水域,作为杂食性及草食性鱼类的主要饵料底栖动物与水草的生物量一般都不高,这部分鱼类的产量一般都在4kg/亩以下,本项目实现14kg/亩的指标,必须人工补充外源饲料,但在有一定量的天然饵料相配合的前提下,使用不含添加剂的谷物饲料,鱼产品的天然绿色品质能够得到保证。
凶猛性鱼类在天然水面中起着抑制杂鱼与危害养殖鱼类的双重作用,长岭湖灌入松花江水,必然带进相当数量的杂鱼,而水体本身,鲫鱼等经济鱼类大量繁殖也会造成种群的过剩,实际生产中养殖鱼类投放大规格鱼种,就可以使凶猛鱼类的效应避害趋利。本项目选用的鳜鱼、翘嘴鲌、梭鲈等都是经济价值高,适于垂钓(特别是冬钓)的名优品种,真正适宜的苗种放养量与产量指标,还有待生产实践中摸索认定。
本项目的经济效益预期达到投入与产出比1:1.5以上,具体数值还有待生产实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