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潮州台风的时空分布及社会应对

2016-03-13 05:47:40贾灿灿
关键词:飓风潮州台风

贾灿灿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清代潮州台风的时空分布及社会应对

贾灿灿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笔者根据方志、档案等史料的搜集整理,统计出清代潮州台风共登陆143次。其中,公元1661年至1680年是台风最为活跃期。从台风登陆的月份来看,主要集中于农历五月至九月份,八月是高发期。从地域分布来看,潮阳、海阳、揭阳和澄海是历年来台风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域,饶平、普宁、惠来次之,影响最小者为丰顺和大埔两县。台风来袭后,官府和地方士绅为维持社会稳定,积极组织赈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清中叶以后,在台风灾害赈济过程中,乡绅势力对地方基层的社会控制有日趋加强之势。对清代潮州台风时空分布及社会应对的探讨,不仅能够反映出清代地方社会的变迁,也对当今社会防御台风具有借鉴意义。

清代;潮州;台风;时空分布;社会应对

近年来,全球气温逐渐攀升,气候变化受到人们的关注。台风是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地区温度在26℃以上洋面上的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地是西北太平洋洋面,影响地区包括中国、越南、日本、菲律宾等。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有关台风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书中言:“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其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1]飓风,即是今天的台风。台风登陆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海潮等气象灾害,即使在今天如此成熟的气象预报技术条件下,我国沿海地区依然会受到台风侵扰,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潮州地处海滨,受台风影响严重,丰富的清代文献资料,为我们研究潮州地区台风灾害提供了支撑。另外,学界对清代潮州台风的研究,已取得相关成果①参见: 文献[18]: 369-395. 孙钦梅. 潮汕“八·二风灾”(1922)之救助问题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本文拟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1644年至1911年为时间范围,以潮州府下辖的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澄海县、饶平县、大埔县、普宁县、惠来县、丰顺县9个县为基本地理空间,分析台风登陆的时空分布及社会响应情况。

一、清代潮州台风的时空分布

由于古人对台风的认识还达不到目前的水平,因此对台风的记载并不十分精确,这就须要根据现有的知识、技术来判断历史文献资料中的记载是否为台风。故而,本文拟采用潘威、王美苏、满志敏等人对台风的判定标准[2]。根据《清代珠江韩江洪涝档案史料》《潮汕自然灾害纪略》《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相关性年表总汇》等汇编性资料①参见: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清代珠江韩江洪涝档案史料[M]. 北京: 中华书局,1988. 王琳乾. 潮汕自然灾害纪略[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张德二, 蒋光美.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 陆人骥. 中国历代灾害性海潮史料[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4. 宋正海. 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相关性年表总汇[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通过对潮州现存的地方志及相关史料的搜集,共统计出1644年至1911年间潮州台风登陆143次。当然这只是个相对数,随着对史料的解读和发掘,台风登陆次数的统计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一)清代潮州台风的时间分布状况

根据现存地方志及相关史料的记载,以年代际为时间尺度,绘制出1644年至1911年潮州台风登陆的频次变化如下图1②考虑到清朝始于1644年,终于1911年, 故第一个年代际设置为1644-1650年, 最后一个年代际设置为1900-1911年, 其它年代际均为10年。:

有清一代的267年间,潮州台风登陆频次共出现过三次高潮,分别是1661年至1680年、1711年至1740年、1751年至1780年。第一次高潮期,台风共登陆23次,平均每年1.15次,其中1661年至1670年间,更是达到13次的历史峰值;第二次高潮期,台风共登陆也是23次,但每年平均次数减少为0.77次;第三次小高潮期间,台风共登陆21次,平均每年0.7次。1851年之后的近半个世纪,潮州台风登陆呈波折状分布,有大起大落之势。2001年,美国学者Kam-biu Liu等人重建公元975年至1909年间,广东省台风登陆频度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广东遭受台风袭击最频繁的两个时期是公元1660年至1680年和1850年至1880年。其中公元1660年至1680年是最活跃的时期,每十年会有28至37次台风登陆广东[3]。这恰好与清代潮州台风登陆状况有相同之处,即台风最为频繁活跃期都发生在公元1660年至1680年间。清代潮州台风登陆频次较少的时期分别是1681年至1710年、1791年至1810年和1831年至1850年,在这几个时段中有两个年代际的台风登陆频次仅有1次,他们分别是1681年至1690年和1791年至1800年,而1841年至1850年间更是无任何台风登陆的记载。

从台风登陆的月份来看,除去6次无法确定具体登陆时间外,共有137次有明确时间记载。它们主要集中于农历五月至九月份,占总数的95%,其中八月份是高发期。最早一次发生在二月份,同治十三年(1874年)春二月三日,“南澳大飓为灾,隆澳渔民死于海者三百余人”③参见: 饶宗颐. 潮州志[M]. 潮州: 潮州修志馆, 1949: 15.。最晚发生在十月份,有两次记录,分别是顺治十三年(1656年),潮州“十月俱飓风”[4];康熙十年(1671年),潮阳县“冬十月飓风”,惠来县“冬十月十三日,飓风大作”[5]102,117。

(二)清代潮州台风的空间分布特征

潮州地貌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次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岸线绵延曲折,每次台风过境的时候,沿岸低地受到的袭击最为严重。潮阳濒临南海,因地处海之北而得名,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有练江和榕江两大平原区,为历年台风受灾最为严重区域。其次是位于韩江三角洲的海阳、揭阳和澄海三县。饶平、普宁、惠来又次之。影响最小者属丰顺和大埔两县,两县因处内陆腹地,受台风袭扰的次数明显较少。大埔县仅有两例,一次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大风拔木,弓沙坟木百余株皆合抱,一夜摧尽”[6],一次是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1905年10月19日),署两广总督岑春煊奏:“惟据大埔县禀报,八月十七日夜,飓风暴雨、河水涨发,所属保安甲等处民居铺屋被水冲坍数百间,伤毙男妇数名口。禾稻被淹,田亩间被冲刷沙压等情。”[7]182

二、清代潮州台风的危害程度

台风是一种突发性和破坏力很强的气象灾害,虽然干旱时期台风可带来充沛的雨量,但正如屈大均所言,台风过境常常会伴随狂风暴雨,引起海涛巨浪,袭击渔船,影响航海安全。台风登陆后的大风大水,破坏民居建筑,摧毁禾稼,更甚者伤害生命。

(一)台风对树木船只和建筑物的摧毁

清代潮州境内台风登陆最常见的是大风拔树和建筑物的毁坏。被破坏的建筑物包括城墙、民居、衙署、寺庙、堤塘等。如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十三至十四日,揭阳县“飓风大作,城内外一望汪洋,城南水及门楣县署内,侵至阶上,城中人以门板作舟相往来,或登楼阁,或赁船为屋,至十七八日水势渐落,桃山、地美两都因海阳塘湖堤溃,境内皆成巨浸,为百年来所罕见,幸涝退后,补种及时,田以淤积肥饶,晚禾大熟”[8]426。

台风对衙署的破坏,在文献记载中也是屡见不鲜。如嘉庆《澄海县志》卷4《署廨》言:“澄地密尔海洋,夏秋之交飓风倏发,往往倾圯堕坏而不可复支,未雨绸缪尤宜早计。”[7]46而澄海县署在顺治十年(1653年)和康熙十二年(1673年)都曾遭到台风毁坏,其中康熙十二年,“仅存仪门及知县廨数间,余皆葺茅”[9]46。

1753年7月18、19日这两日,饶平县“因风烈雨大,山水骤发,低洼村庄之民居营汛房屋被水冲坍,城垣马路亦间有被风吹损之处,近坑低田因冲坍基坣,致被水淹沙压者,每县不过数十亩”[7]88。1815年8月19日海阳、潮阳、澄海等三县,“飓风大雨,沿海民房间有倒卸,商渔师船亦有漂失损坏,秋禾并无妨碍。”[7]119特别有意思的是,1875年6月1日,海阳台风登陆后,“甲第巷口一酱园满大缸梅酱,重三百余斤,为风吹去,不知所往;有后天井门吹出前天井者;有床椅茶具等物,吹上屋顶不伤损者;有屋檐水瓮、水缸被吹干者。”①参见: 饶宗颐. 潮州志[M]. 潮州: 潮州修志馆, 1949: 15.

(二)台风对生命的伤害

清代潮州受台风袭击,除带来财产损失外,还会威胁人的生命安全,这种记载在文献史料中不在少数。1905年9月15日的台风引起大雨,河水暴涨,致使大埔县“所属保安甲等处民居铺屋被水冲坍数百间,伤毙男妇数名口”[7]182。1893年9月,“潮州府属惠来等县地方,先后陡遭飓风大雨,山水涨发,均有冲倒民房,淹毙人口情事”[7]117。这些因台风而造成的人口死亡,通常是由于雨量大增,突发水灾引起的。

潮州人多地少,农业耕种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濒海的地理优势,催生大量从事渔业的生产者。朱珪曾言:“潮州一府滨临海洋,与闽省漳州接壤,耕三渔七。”[10]327台风登陆最先遭受袭击的,便是长期在海上从事捕捞的渔民以及船只等。据载隆澳曾有两次遭遇台风袭击时导致渔民死亡的记录:一次是1874年3月20日,“隆澳渔民死于海者三百余人”①参见: 饶宗颐. 潮州志[M]. 潮州: 潮州修志馆, 1949: 15.;一次是1895年8月19日,“隆澳渔民没于海百余”②参见: 饶宗颐. 潮州志[M]. 潮州: 潮州修志馆, 1949: 15.。当然台风登陆导致的人员伤亡,不仅有普通百姓,也有正在执行任务的公务人员,如1718年8月25日的台风引起海潮入侵,福州将军黄秉铖奏报,“南澳镇巡哨船只亦有被风撞碎,淹死把总一名、兵丁一二十人”[11]。这些悲剧事件的发生,与当时社会天气预警系统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天气预报系统,在台风来临时提前做好准备,就可以减少或避免此类事件的伤亡。

(三)台风对农业的影响

陈大受在两广总督任内曾言:“粤东气候不齐,民间种植二麦惟惠、潮、嘉三属稍多,此外各属所种无几。其播种之期均在上年九月,到次年三月即皆收割。”[10]115而清代潮州台风登陆时间以农历五月至九月份居多,潮州种植大小二麦的播种期在台风频繁登陆期内,而生长、收割期却正好避开台风灾害的影响,故史料中台风对麦作庄稼的损伤并无明显记载。

台风影响较严重者当属水稻。稻谷是潮州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翁万达曾言:“方志南海十郡并列,潮独称古瀛洲云。其地多隰泽良田,宜稻谷。秔稌之美,溢于四方。”[12]华南稻作区为双季稻,清代潮州水稻种植也不例外。一般来说,早稻播种在农历二月、三月间,五、六月间收获,之后种晚稻,收成在九、十月间。从台风的登陆时间来看,早稻受影响较小。如光绪八年(1882年)的五、六月间,丰顺县因台风带来大水,致使“民房铺户倒塌冲坏三百余间,淹毙大小男妇四十余命,近溪低田被沙冲塞者计二百余亩”。但“其余多系山田,未被水之先早禾杂粮收割将尽,尚不致成灾”[7]154。早稻在台风来临之前,已收割完毕,因此未受到严重损伤。

与早稻相比,晚稻并不那么幸运。晚稻的整个播种、生长和收获都处在台风活跃期,故受灾最重。1832年9月6日,揭阳县飓风大作,“沿海民居屋瓦皆飞,海潮汹涌而上,桃山地美,渔湖各都,禾稼尽没”。祸不单行的是第二年咸潮入侵,秧苗全部枯萎,连年荒歉引起米价上涨,“斗米至值钱千余,穷氏掘草根剥树皮以食,道上乞丐倒毙者相望”[8]423-424。乾隆九年(1744年),饶平、惠来、潮阳、大埔等县风灾,使“沿边稻田正在开花结穗者或致稍减分数”,但这次台风对水稻的影响并不是特别严重,“每县之中不过一隅之地”[7]69。1770年10月16日,潮阳县“飓风海溢,沿江稻田淹没,谷多不登”[13]。澄海县也因台风登陆,“海潮暴溢,咸水淹城近海村落俱残,大水将至,东洲堤决,晚禾不登”[9]58。

台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水稻的歉收,水稻歉收粮食市场必会供不应求,供小于求必然引起价格的上涨。这是由台风引起的市场连锁反应。如前文提及的1832年9月6日的揭阳县台风引发来年的粮食歉收,米价上涨。1726年潮州受大水和台风的影响,田稼被淹,境内普遍大饥,“米盐大贵,斗米价至七钱,斤盐价至九分。”[5]99更为严重的是这次灾害的次年,揭阳县各乡还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瘟疫[14]344。

三、清代潮州台风的社会应对

灾害的降临必然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台风灾害也不例外。台风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必会引起当局政府和民间做出相应措施来应对灾害。以下分别从官方和民间两方面,探讨清代潮州台风灾害的社会应对。

(一)官方应对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灾害多发国,长期的灾害救济经验,发展到清代已经非常完备。正如学者所言,中国古代救灾措施,“唯有清代,才以措施全面、立法完备、执行严格、效果显著而迥异于前代”[12]。清代救灾的基本程序有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救灾的主要措施包括蠲免、赈济、调粟、借贷、除害、安辑、抚恤等七个方面[15]。具体到潮州台风灾害的救济,蠲免、赈济、抚恤等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月,先是“缓征广东海阳、潮阳、揭阳、澄海、饶平、惠来、普宁、丰顺等八县风灾额赋,兼赈海阳饥民”[16]69。紧接着,又在五月份“蠲免广东海康、遂溪、文昌、海阳、潮阳、揭阳、澄海、饶平、惠来、普宁、丰顺等十一州、县,乾隆十五年风灾额赋。”[16]103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间,广东香港一带,及潮、高、雷、廉、钦等府州属,“飓风猛烈,溺毙人口,损失船货,灾情甚钜,为数十年所未有”。而不幸的是粤省在本年的台风前,还曾遭受严重水灾,“业经发帑赈恤”,这次台风可谓雪上加霜,朝廷因此“加恩着赏给帑银十万两”之多,由广东藩库发给[16]470。这是一次典型的钱赈案例。

关于潮州台风抚恤的事例,如1819年9月4日,海阳、潮阳、澄海等县“飓风大雨,间有坍塌民房、被损商渔船只,已由各该县等当时捐恤,并无失所”[7]120。1822年8月5、6日,海阳、澄海等县,“有被风,倒塌民房、监墙及损坏商渔船只,均经……捐恤修复……”[7]121。《清世宗实录》卷3载:“广东潮州总兵官范毓琦奏报,嘉应州、潮阳县等处,于八月十六日,飓风陡作,沿海堤岸冲决,田禾被淹,城垣庐舍船只,俱有损坏。得旨:被水民人,深可悯恻,可加意抚绥,毋令失所,并传谕该督抚知之。”[16]199

朝廷对台风灾害的救灾机制除基本的蠲免、赈济、抚恤等措施外,对台风中所造成的城池、县署、堤防等的毁坏,也会做出相应的重建举措。以潮阳县城池为例:“康熙六年六月飓风,城圮,知县张宏美捐修计周围1 262丈,高2丈5尺,根阔1丈4尺,内马路高1丈2尺、阔10尺,垛眼1 116孔,后塞,减其半,四门各以东西南北为匾,惟太平、泰安如故。”[13]32-33其后,雍正、乾隆、嘉庆年间也有城池被飓风摧毁后,知县积极修建的事例。

(二)民间应对

清代潮州地方士绅、民间慈善团体在赈济灾害方面,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弥补官方救灾滞后性的不足。由于灾害的发生有一个向朝廷奏报的过程,在中央赈灾措施下达前,就须要更多地依靠地方官员和士绅来实施救助,故而民间救济与官方救济起到互补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清代地方社会控制权力的下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此外,清代政府也会鼓励地方力量参与到救灾中,对积极救灾人员会给予奖赏。

清代潮州地方乡绅在台风灾害后通常会为生者施粥,为死者捐棺。如雍正四年(1726年)因台风积雨,潮州境内各县受灾情况严重,接连两年邑内大饥,饿孚遍野,乡绅民众纷纷加入赈灾行列。如饶平县“飓风积雨,通县水灾。米谷不登,饿莩枕藉,民房倒塌殆尽。县令倡富民捐米施粥,死者捐棺槥”[5]144。揭阳陈元才在台风引发大水后,积极“疏凿积岨,自柴头港历草湖筑虹桥,以除其患。收瘗遗骸于乌目山,题万人塚”[17]。雍正《揭阳县志》卷5《褒善》中更是对这两年捐米设厂、煮粥施赈情况有详细记载[14]420-422。

水利兴修,重筑堤渠也是地方士绅赈济的措施。台风的来临经常会造成海防堤围崩溃,城墙倒塌等后果,水利工程及城墙的修筑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清代潮州地方士绅积极参与到水利兴修工程中,如澄海县“南溪堤为七村保障,每遇夏秋之交,洪涛泛滥”,蓬洲吴肇昌“出资购木煮粥,令人日夜防守数十年,赖以安堵”[9]214。乾隆十五年(1750年),台风致使澄海“东林、华富堤同时冲决,上中下三都,皆成泽国”,邑人陈鸿璧“捐金二百,倡筑之”,不仅如此,他还“掩胔拾药,修路设渡筏”,帮助乡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9]214。康熙三十二年,海阳杨潮“捐赀筑田头堤,修水闸”[5]634。

清代潮州地方乡绅对台风灾害赈济的事例,在县志中的“义行”“孝义”“乡善”“褒善”等条目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种情况反映出清代皇权对地方基层控制的消弱和绅权的日趋增强。它是为适应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作出的国家权力分配的重新调整,以达到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目的。正如陈春声所言:“在传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赈济灾民,帮助百姓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维持乡村社会稳定,是州县官员最重要的职责和道德义务之一,也是地方官府显示其社会控制能力的手段之一。不过,我们看到,至少在华南地区,从清代中后期开始,整个社会中应付灾难性事故的责任有逐渐下移的趋势。”[18]

四、结 语

台风具有突发性和破坏力强的特点,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清代政府对台风的防御机制还很不完备,无法像现代社会做到提前预警。只能在台风来临时,时刻关注灾情变化,疏离人员,做好灾民救济和灾后重建工作。而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有着对台风的高效预警机制,但强大的台风依然会给社会经济,甚至生命带来严重伤害。如1970年的台风致孟加拉诸国30万人丧生,100万人流离失所。2015年第22号台风“彩虹”登陆广东湛江,据广东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初步统计,这次台风给全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0.5亿元。

对历史时期台风发生规律的探讨,可以为现代社会的防灾减灾提供经验参照。从清代潮州台风发生的规律与影响来看,首先,台风造成的人身伤害多与预测机制的落后有直接关系,因此建立科学的台风监测和气象预报是防御台风的重中之重。其次,加强沿海防风防潮基础设施的建设。很显然,在没有预警措施的清代,能做到的防台措施就是修建堤防,官方和民间也都意识到此举的重要性,在沿海大量兴修水利工程,防风御潮。这在今天仍然适用。再次,合理布局农作物,尽可能避免农作物在关键生育期受到台风影响。清代潮州台风的高发月份是在农历五至九月,尤其是八月份。在此期间农作物的种植要注意防台,提高和改良作物的抗风耐雨能力。如遇台风,及时补种,将损失减至最小。同时,也要注重灾后救济和重建工作。以上这些是研究历史时期台风灾害的现实意义所在。

[1] 李昉. 太平御览[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45.

[2] 潘威, 王美苏, 满志敏. 清代江浙沿海台风影响时间特征重建及分析[J]. 灾害学, 2011, 26(1): 124.

[3] Liu K, Shen C, Louie K. A 1,000-Year History of Typhoon Landfalls in Guangdong, Southern China, Reconstructed from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ary Records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1: 91 (3):453.

[4] 吴颖, 贺宽. 潮州府志[M].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8: 1389.

[5] 周硕勋. 潮州府志[M].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67.

[6] 温廷敬, 刘织超. 大埔县志: 卷38: 大事志下[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676.

[7]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清代珠江韩江洪涝档案史料[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8] 李星辉, 王崧纂. 揭阳县续志[M]. 台北: 成文出版社,1974.

[9] 蔡继绅, 李书吉. 澄海县志[M].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67.

[1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奏折汇编: 农业、环境[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第8册[M].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85: 295.

[12] 翁万达. 送郑长溪太守擢广西宪副序[C] // 翁万达. 翁万达集: 文集卷2.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56.

[13] 张其䎖, 周恒. 潮阳县志[M].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66: 185.

[14] 陈树芝. 揭阳县志[M].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

[15] 李向军. 清代救灾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效果[J]. 历史研究, 1995(5): 71-72.

[16] 庆桂. 清高宗实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17] 刘业勤. 揭阳县正续志[M].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74: 711.

[18] 陈春声. “八二风灾”所见之民国初年潮汕侨乡: 以樟林为例[C] // 饶宗颐. 潮学研究: 第6辑.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7: 390.

Space-time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Countermeasures of Typhoon in Caozhou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JIA Canc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China 521041)

The author obtains the statistic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local gazettes, archives and other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that there were 143 times of typhoon statistics happened in Chaozhou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mong them, the most active period of typhoon records was from 1661 to 1680. Normally, the period of typhoon landing is mainly from the 5thand 9thmonth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 and the 8thmonth is the peak of typhoon. From the point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most seriously-affected areas by typhoon tend to be Chaoyang, Haiyang, Jieyang and Chenghai over the years. Raoping, Puning and Huilai were affected less serious while Fengshun and Dapu were affected the least. When the typhoon attacked,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gentry organized actively disaster relief activitie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s time went on, 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the local gentry, however, attained more control on the local socie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disaster relief activities. The article explor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yphoon in Qing Dynasty in Chaozhou area will illuminate the change of the local society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also have significant reference meaning for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ypho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Qing Dynasty; Chaozhou;Typhoon; Space-Time Distribution; Social Countermeasures

K249

A

1674-3555(2016)05-0080-07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5.013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15-12-07

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15Q135)

贾灿灿(1985- ),女,河南商丘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宋史,区域史

猜你喜欢
飓风潮州台风
飓风来袭
环球时报(2022-09-26)2022-09-26 15:17:05
台风过韩
环球时报(2022-09-07)2022-09-07 17:16:40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中国音乐学(2022年2期)2022-08-10 09:21:08
台风来了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46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台风爱捣乱
台风来时怎样应对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 11:32:52
揭开杀手真面目
疯狂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