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6-03-13 03:29龙苏兰左婷婷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学时护理学课程体系

龙苏兰,刘 霞,左婷婷*

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龙苏兰1,刘霞2,左婷婷1*

(1.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总结我校十年来本科护理教育办学经验,找出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改革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校办学定位,结合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护理专业特点和当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学;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理想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体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自2012年以来,我校以培养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应用型高素质护理人才为目标,积极改革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现介绍如下。

1 我校本科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校从2003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护理本科生,虽然已有十多年的本科护理办学经验,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本是按“公共基础课—医学专业基础课—护理专业课”老三段式设置。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1)课程体系陈旧,公共基础和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学时过多,护理专业课程学时较少,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2)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3.62∶1)不合理,见习学时较少,集中实习时间过长。(3)选修课与必修课门数比例不合理,必修课安排过多。此外,课程体系膨胀,科目繁多,中西医两套课程体系同时开课,教学内容重复较多;中医护理内容薄弱,不能突出我校特色;教师教学方法普遍比较陈旧,仍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考核形式单一,除思想政治课为开卷考试外,其他课程均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中记忆性知识占绝大部分,缺乏评价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题型。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结构以及人们健康需求的改变,导致培养的护理本科生滞后于社会需求。

2 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

2.1更新教育观念,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突出护理、注重整体、面向社会、体现特色”的办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本科护理人才所需知识、技能与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重新确立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将本科护理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确立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护理学及相关的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接受临床护理及护理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为护理对象提供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

2.2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以现代教育观、现代护理观及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课程结构调整和重组。以精简基础、突出护理、增加人文、强化实践、注重素质、凸显能力为优化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2.2.1依据专业需要,精简专业基础课程 结合护理实践需要,精简专业基础课程,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合,发挥课程群体的整体效益,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整合成正常人体形态学,将专业基础课程所占学分比重由27.1%调整为26.3%。

2.2.2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增加护理人文课程 根据临床护理要求和现代护理发展趋势,以选修和必修两种方式增设护理人文课程,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凸显护理专业特点。必修课增加护理伦理学和老年护理学两门课程,将原先的护理美学和护理礼仪整合成一门课程——护理人文修养,将护理教育学和护理伦理学设在第二学期,帮助学生尽早形成专业思想与专业价值观。

2.2.3减少总学时,增加实验和实践学时,加大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程仍为42门,但总学时由3 784学时调整为3 446学时,每学期的学时数有所下降。其中理论学时由2 299学时调整为1 924学时,所占比例下降了4.9%;实验学时由255学时调整为393学时,所占比例增加了4.7%;实践学时由330学时调整为345学时,所占比例增加了1.3%。实施“三早”措施,即早接触护理、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采用专业课程逐步提前、基础课程逐渐推后的“渐进式”代替传统的基础—临床—实习的“三段式”课程结构方式,使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融合,形成基础教育中有临床、临床阶段有基础知识传授的格局。

2.2.4加大中医特色护理教学力度 根据我校师资特色和临床护理发展趋势,增加中医护理学理论课学时;在中医护理学中增设9学时的实验课;增设中医养生与食疗、针灸推拿与护理两门中医特色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中医基础理论、食疗、针灸、推拿等中医知识与技能,掌握中西两套护理本领。

2.2.5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竞争力,我们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老年护理和急救护理两大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老年护理模块包括老年护理学、针灸推拿与护理、中医养生与食疗3门课程,将中医特色护理方法融入社区护理中,体现中医院校护理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通过老年护理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老年护理的基本技能、中医常用护理技能、中医养生与食疗的方法。急救护理模块包括灾害护理学、监护技术和急救技术3门课程,是根据当前临床护理需求设置的。通过急救护理模块学习学生可以熟悉护理前沿学科灾害护理的相关内容,熟练掌握急救常用技术。两个模块均放在第三学年,学生可在两个模块中任选其中一个学习,考核合格后即可完成相应学分的研修。“模块式”课程结构既能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2.2.6调整和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由24.3%调整为21.9%,下降了2.4%;专业基础课程所占比例由27.1%调整为26.3%,下降了0.8%;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由24.8%调整为24.4%,下降了0.4%;选修课程所占比例由4.8%增加到8.4%,增加了3.6%。通过缩减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时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3改革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

改变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灵活性;重视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提高和创新意识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护理教师,由最初的2名专职教师发展到如今的7名专职教师,并积极引进师资外援,吸收各大医院的护理骨干担任我校的兼职教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校拥有了一支德才兼备、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

2.5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改变单一的理论考试方式,引入综合能力评估模式。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常规考试与随机抽考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方式,增加实验和实践考核所占比重。理论考试命题时把教学大纲规定的核心知识综合起来考核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知识能力,注重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设备及场所的评价,注重对学生临床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护理学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构建有特色的本科护理教育模式,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已成为高等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我校护理教育改革的方向。

[1]蒋培余,袁义厘,邵华,等.独立学院护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08,23(16):50-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6-02-13.

(*通讯作者:左婷婷)■

G420

A

1671-1246(2016)17-0070-03

注:本文系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年教改课题研究成果(jzjgy2012-25)

猜你喜欢
学时护理学课程体系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