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方 郭守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在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及大力扶持下,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村流通业也有了一定发展。然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的问题仍然突出。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并没有完全释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流通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业态仍然不太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流通发展程度不够,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实现;另一方面,农村消费水平偏低也不利于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释放农村市场的内需,通过搞活流通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通过发挥农村流通业的优化与促进作用,在扩大内需的环境下进一步促进农村消费,这是在现实的发展背景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采用DEA模型的输入导向的CCR模型评价第i0个单元的有效性,其评价模型为:
一般将其转化为对偶形式的线性规划模型:
设S-=θx0-Xλ,S+=Yλ-y0,则可采用两阶段法进行求解,第一步,先求解(DLP0)得到最优化值θ*,第二步,求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
如果θ*=1,且S-=0且S+=0,则DMU0是CCR有效,否则CCR无效。具体应用到我国农村流通业与农村消费协调性分析,即当CCR有效,此时表明我国农村流通业与农村消费的投入产出效应最大,协调度最高。
运用DEA模型对农村流通与农村消费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就是对农村流通业发展和农村消费增长间的相对有效性进行评价。农村流通业发展可以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新的消费需求的产生可以刺激农村流通业的发展,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结合以上选取指标的四项原则,确定农村流通业与农村消费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如下:
(1)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农村消费增长的协调度(L1)。该指标用来描述农村流通业的规模、技术的实际有效程度,以及农村消费增长对于农村流通业所要求的规模和技术有效值的接近程度。
(2)农村消费增长对农村流通业发展的状态协调度(L2)。该指标用来描述农村消费增长对于农村流通业发展支持与利用的实际有效程度与农村流通业对于农村消费所要求的协调度的接近程度。
(3)农村流通业与农村消费增长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的状态协调度(L0)。该指标用于表明农村流通业与农村消费相互间协调发展的程度。反映农村流通业的评价指标应当是一套充分体现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状况及特征,各指标间有一定联系的指标体系。
参照文启湘等人(2010)和李骏阳等人(2011)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数据来源和指标的可操作性,文章确定流通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1)农村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Y1),反映农村流通业投入性指标,由农村批发和零售固定资产完成额除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农村流通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比例(Y2),反映农村流通业发展的规模性指标,由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除以乡镇企业总就业人数。反映农村消费发展状况并对农村流通业有影响的评价指标为:(1)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X1)反映农村消费总量规模程度;(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X2)反映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情况。
根据所选的指标体系及建立的评价模型,评价我国农村流通业与农村消费发展协调性的过程如下:(1)以农村消费的各项指标作为输入单位,以农村流通业的各项指标作为输出单位,利用DEA模型,得出农村消费增长对于农村流通业状态协调度θ1,即相对于农村流通业的发展,农村消费增长的有效度θ1=L1。(2)以农村流通业的各项指标作为输入单位,以农村消费的各项指标作为输出单位,利用DEA模型,得出农村流通业对于农村消费增长的状态协调度θ2=L2,即相对于消费的增长,农村流通业发展的有效度θ2=L2。(3)计算农村流通业与农村消费协调发展的状态有效度θ0=L0,且θ0=min(θ1,θ2)/max(θ1,θ2)。协调度表明了二者发展的协调程度,其中,θ0的值越大,即协调度越高,说明二者的协调发展性越好;θ0的值越小,即协调度越低,说明现状是农村流通业的发展滞后于农村消费的增长,或者流通业的发展超过了消费增长的利用范围。
根据我国1999年到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利用DEAP2.1软件,计算结果如表1。
表1 DEA分析结果表
由表1可知,农村消费与农村流通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从1999年到2008年10年间,农村消费与农村流通业的协调程度较高。10个决策单位(DUM)中,有6个DEA数据包络分析有效。(2)进入到2009年,农村消费与农村流通业协调程度下降,农村消费对于流通业的支撑作用相对减弱,5年的协调程度均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消费逐渐向城市转移,且外出务工人员在消费观念方面的更新也促使他们更多的愿意在城市消费。而且由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拉动了农民在网上购物的需求,这些农村消费的新特点是农村消费与流通业协调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知,农村流通业与农村消费之间的协调度划分为两个阶段:(1)从1999年到2006年8年间,我国农村流通业对农村消费的协调度偏低,主要是因为自1999年以来,农村流通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政府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农村流通业并没有产生及时的促进效应,所以农村流通业在这8年的时间内,其发展程度滞后于农村消费的增长。(2)进入到2007年后,农村流通业对农村消费的协调度增强,在这7年内,有5年达到了相对协调。这得益于2005年以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的展开,以及2006年“双百市场工程”的施行等一系列促进农村流通业发展政策的实施,从2007年开始,国家通过发展农村流通业带动农村消费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
整体而言,从表1可以看出,农村流通业与农村消费增长的整体协调程度之间的波动幅度较大,两者协调度的改善仍有较大的空间,其中流通对消费的协调度比消费对流通的协调度更低,通过发展流通业挖掘农民消费潜力仍将是农村流通业发展与消费增长二者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主要方向。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为了提高农民消费与流通业的协调度,尤其要重视通过促进农村流通业的发展以带动农村消费,为此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之内予以支持,通过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流通业领域。第二,逐步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加快实现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地区的延伸,构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第三,整顿且优化农村流通市场秩序,对于农村流通市场中存在的串通定价、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囤积居奇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农村流通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公正、规范的竞争环境,努力优化流通环境。第四,采取优惠支持政策,提高流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第五,创新农村流通业投融资模式,包括创新财政融资模式、债务性融资模式与权益性融资模式。
第一,倡导城市零售企业以创新业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随着农村消费的不断升级,农村流通市场中杂货店、夫妻店、流动商贩和集市摊贩等传统业态已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为了解决农民购物安全性与便利性问题,应鼓励并引导城市零售企业进驻农村,开拓农村零售市场。零售企业在进入农村市场时不能单纯照搬城市零售业态与经营模式,而应该针对农村市场进行消费群体的细分,采取超市“农家店”、廉价“农家店”、便利“农家店”等创新型业态模式。第二,扶持农村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支持本地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批贸工农一体的龙头企业,促进当地消费品流通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支持并倡导农村各类主体进入农村流通市场,积极鼓励有能力的农民从事农村商品流通。更重要的是政府应为农村本土零售企业及从事商品流通的农民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农民喜爱、质量过硬的农村本土零售企业及商户应给予重点扶持。第三,改造原有的供销社系统,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消费品流通。利用农村供销社现有的网络资源,同时对孤立与分散的基层社与经营服务网店进行重组,采用组织改造与人员培训等方式,通过连锁、加盟将新型业态引入到现有的供销社经营中。
[1] 文启湘,梁爽.基于DEA模型的流通业与消费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8).
[2] 李骏阳,包鋆伟,夏禹铖.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3).
[3] 刘恒.农村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贸,2013,(29).
[4] 任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研究[J].金融经济,2013,(24).
[5] 王世进,周敏,司增绰.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SUR模型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0).
[6] 李霞.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流通经济与消费协调性评价[J].商业时代,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