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勤
摘 要:赣南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建造方式及营建礼俗,是一个地区自然风貌和一个特殊族群伟大创造的成果。赣南建筑作为一种特色的民居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识别性。在现代城市空间打造的过程中,从城市规划、建筑到园林景观都迫切地需要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根”找到,使城市的文脉得以延续,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困境,使城市的居民重新找到“家园”的归属感。本文以江西特色的赣南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建筑文化,并深入研究赣南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空间中的运用,为现代城市建设找到其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赣南建筑;建筑文化;城市空间;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TU-02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3.032
建筑是文化的体现,建筑中积累下了无双的智慧。当现代的城市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夹击下变得日益趋同,城市空间中充斥着一样的摩天大楼、一样的城市道路、一样的城市广场和公园。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丢失了对城市历史的记忆,也失去了对“家园”的概念。在城市建设遇到难题时,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建筑文化,让城市更加赋予魅力。笔者将对赣南建筑文化内涵进行探索,同时研究地域建筑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间的关系,找寻赣南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空间中的演绎方法。
1 赣南建筑文化内涵
吴良庸先生在《广义建筑》中提出:“建筑的地区性是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讨论建筑避不开地域的概念”。本文所言的“赣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18个县、市、区。这一地区是历史上中原的边界地区,地形如同一个口朝北开的“U”字形,南、东、西面分别为南岭、武夷山和罗霄山脉。在战乱时期中原人就迁居于此,经过与当地族群、当地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客家民系。客家人在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赣南地区,辛苦营建自己的家园。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及山贼侵扰、宗族恶斗的情形下建造了以坚固防御著称的赣南客家围屋。通过对赣南建筑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掘,可将其文化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安全至上
赣南建筑中的客家围屋从外形上看,四面围合封闭,墙体高大冷峻,布局方正严密,表现出强大的防御性。万幼楠先生曾在《家族的城堡——赣南围屋》中总结出围屋建筑的“十大设防”来描述这种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赣南围屋在建筑选址上选择了开阔的田地,避免俯射攻击,在建筑构造上利用坚固的墙体、凸出的炮楼、天井铁丝网、多重大门、护濠等防制来自正面、侧面、屋面、大门、地道的攻击。这种以防御著称的建筑形式,表现出安全至上的建筑文化。
1.2 崇文尚礼
张履祥在《训子语》里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赣南地区虽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在辛苦的耕作之余却异常注重文风。建筑中有专门用于读书功能的书房,表明客家人注重耕读文化。建筑大门的匾额上有教育垂训后人的“堂号”、“堂联”,赣南客家人各个姓氏宗族都很重视祖训家教,这些“堂号”、“堂联”大多书有昭示其姓氏家族的渊源郡望地或显示其高贵门第、先贤能人之后的题铭,它在造就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中,也确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区域内还分布的大大小小的“文峰塔”,建“文峰塔”之目的,往往是一个县城或聚落,因久不出人才或出的人才较少,于是归结于居所的自然环境不好,具体表象是地势缺乏周衍,如无高山,或在某个方位地势低洼、景物空缺,因此建一座塔,障空补缺,以祈求本县或本村的风水能出人才。
1.3 向心团结
赣南地区,无论是“九井十八厅”还是“围屋”民居都表现出大体量的特点,其中居住着异财而居的客家人。这种建筑的超大体量,以围屋表现最为突出。围屋占地一般很广,有的村围可达近百亩,围内以宗祠为中心四周分布着百余间房间,可供同祖先的血脉后裔共同居住。住在围内的居民都有着血缘关系,围内人相见,互与叔伯兄弟、姐嫂婶侄相称。这种大聚居模式下,门厅、天井、宗祠就成为了围内居民联络感情、解决纠纷的空间场所,同时也体现出向心团结的建筑文化。
1.4 有机发展
赣南建筑最简单的组合单元是“四扇三间”,这种民居若还需扩建,便可在横屋外侧对称继续增加类似的巷和横屋,就可相应称“两堂四横、六横”。另外,一般两堂两横式以上的民居,屋前往往有因取土做砖而形成的水塘和禾坪,既是居民洗涤、晾晒物件的场所,又自然成为其继续朝前发展的势力范围[2]。这种预留发展空间及组合发展的布局形式正体现了赣南建筑有机发展的建筑文化。
1.5 尊重自然
赣南建筑在选址上一般都请风水先生到实地勘察,选择风水宝地以期能够家族兴旺、财运昌盛。这种“风水”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观,背靠山可抵挡冬日的寒风同时也是战争年代天然的屏障,因此“山”是用来造“势”避“凶”的;面朝水则方便了交通及用水,因此“水”是聚气,使家族兴旺发达、事业风顺、财源广进[3]。另外,赣南建筑有很多都是生土建筑,其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取土成砖,取土后的洼地就自然形成水塘。赣南建筑在建筑选址及建筑材料上都体现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建筑文化。
2 地域建筑文化与现代城市的关系
地域建筑是中国各地区城市体系中城市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综合组成部分,特别是民居文化,扎根乡土,新陈代谢,有机更新,多属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4]。当现代城市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的挑战时,往往会出现城市文化割裂的现象。一边是在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及技术创新支持下的全新而又雷同的新城,一边是拥挤、凌乱而具有历史味道的老城,现代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和危机。寻求解决危机的方法,第一步就应理清地域建筑文化与现代城市的关系。
2.1 传承与归属
现代城市对城市的文脉结合考虑甚少,常出现不尊重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的情况。地域建筑文化作为城市文化不可分割一部分,无疑现代城市的发展不能磨灭城市的历史文脉。因此,城市的发展需要对地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今天的城市发展同时也是明天的城市历史,它将最终融汇到地域文化的大旗下,在地域文化中找到归属。
2.2 滋养与创新
地域建筑文化中尊重自然、结合自然、利用自然的手法,滋养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地域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的应用是广泛的,不只是从建筑本身上发挥,还在区域文化视野,着眼于地方的城市设计与场地规划,发扬光大,成为城市亮点。从城市发展的需求来讲,城市需要地域文化的滋养使其成为有特色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存在。
3 赣南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空间中的演绎
吴良镛教授在总结芒福德“地域主义”的五个特征中就提到:“地域主义脱离其旧有的某些特征,不是形式的复归、仿效,而是理解过去,以同样的创造精神来面对当代机遇。”这种辩证的认识,提醒当代的学者和设计师们在倡导地域文化的同时,要有清醒的头脑来辨别和加工已有文化,使其在与城市建设融合的过程中更加合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我们不乏这样成功的例子,如在北京城市的建设中,为迎接奥林匹克竞赛盛事的举行而修建了大量的场馆建筑和公园。设计师从城市的文脉出发,在规划选址时就定在了这座历史古都南北中轴线上,让其以原有城市中轴线上的紫禁城、天坛等建筑一起成为这座城市重要的地标。奥林匹克公园中最重要的两座场馆鸟巢及水立方,在形态上寓意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中的“仰山”与紫禁城后的景山形成了“景仰”之意境,公园中的湖也因为北京有将湖称为“海”的习惯而取名为“奥海”。这是城市在建设中地域文化与城市规划、建筑、园林景观充分结合的成功案例。很显然,传统的赣南建筑特别是赣南客家围屋是旧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下的产物,它必须随着旧时代的逝去而失去生命力。因此,在现代赣南地区的城市也难再现那样的建筑形式。我们需要经历发展与改进的过程,将其体现的建筑文化内涵用“抽象继承”的方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规划、建筑、园林3个方面结合演绎。
3.1 赣南建筑文化与城市规划
赣南建筑造型独特,在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其建筑文化中的“向心团结”、“有机发展”呈现出独特规划布局智慧。赣南地区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将这种智慧传承下来,在城市空间的布局中利用城市广场绿地、地标建筑、公共服务建筑形成市民聚集、娱乐、学习的空间,就如同赣南建筑中的祠堂、门厅、天井一样,使市民找到情感的归属。同时在城市道路系统、外围绿地系统上形成组合发展的模式,并预留发展空间,使城市呈现有机发展。
3.2 赣南建筑文化与现代城市建筑
赣南建筑作为一个时代和一个地域的特殊产物,其形式和建造技术已远远达不到现代人对建筑的需求。现代城市建筑在电力的普及下往往形成集地模式下的高楼,在新材料的广泛推行下也早就不再就地取材。因此,在赣南地区城市建筑中如何将赣南建筑文化融入,需要在设计中重新做提取与生成、置换与转换、解构与整合、变换与延展[5]。赣南建筑文化中最突出的一点“安全至上”,在原有建筑中表现出壁垒森严,而在现代的建筑中依然可以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进行演绎。作为集中式住宅的赣南客家围屋与现代城市居住区建筑也有很多可以类比之处。现代小区住宅邻里关系冷漠,赣南建筑“向心团结”的建筑文化对这种集中式住宅的公共空间打造起到了启示作用。
3.3 赣南建筑文化与城市园林景观
城市园林景观可以通过主题公园的形式将地域建筑文化以保持原本、提取与生成的形式再现,如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而针对大多数的园林绿地,则可以从园林绿化的功能出发,将赣南建筑文化演绎到设计中。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有着生态、美化、活动的功能,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景观打造过程中应吸取赣南建筑中“尊重自然”的建筑文化内涵,以达到园林景观生态性的目标。而在园林景观美化和活动方面则可以将“向心团结”、“崇文尚礼”等抽象的文化转化成令人感到容易懂、似曾相识的景观空间场地、雕塑、景观建筑、小品等。
4 结 语
赣南建筑凝结着赣南人民的智慧,其建筑文化有着安全至上、崇文尚礼、向心团结、有机发展、尊重自然等特点。现代赣南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建筑、园林景观等多个层面对赣南建筑文化进行融合和演绎。21世纪的城市化进程使我国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与发展、文化传承与更新的历史性深刻变革。笔者期望通过对赣南建筑文化这一特殊的地域建筑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演绎,为现代化和全球化夹击下的城市发展道路给出一点拙见。
参考文献:
[1] 兰书程.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门榜”文化解读[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6):154-155.
[2] 万幼楠.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3] 王梅欢.赣南燕翼围的建筑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2.
[4] 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
[5] 陈晓晴.羌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