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芹
摘 要: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提出独到见解,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纵观作文教学现状,存在一个主要矛盾是,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角色产生错位、脱节,动机与效果达不到统一,教师的指导单一、保守,学生则被动接受。本文具体到作文训练,介绍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创造性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教学做合一 思维能力
一、设计理念多渠道,训练思维多样性
(一)设计多概念作文练习,训练多向性思维能力。
陶行知语:“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做是在劳力上劳心。”这就要求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师教讲,学生学练,而且是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劳心劳力”。因此,作为教学双边互动中的主导——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即知识、才能等方面的力量,运用必备的教育手段和工具,确立教学思路。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让学生懂得学法,了解教法,真正做到为学生而教,达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实践“在做上教”,实现“真教”。针对学生作文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笔者认为,如何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导向的作文训练题以引导学生“发展其思考力”是问题的关键。
(二)设计多角度作文练习,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朱光潜先生说:“抱着那题目四面八方的想……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如此一直想下去,把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为止。”多角度作文练习题设计的关键就在于诱发学生多角度、多思路、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多方法地解决问题,多结果地表现问题。就下则材料,可运用多角度训练法写读后感。齐景公问娇小而机智的晏子:“我听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什么意思?”晏子说:“所谓‘和者,君甘而臣酸,君淡而臣咸。”
疏通文义后便知,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联想。最后统一认识,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有同无和,集体就没有创造力和战斗力,有和无同,集体就无正气,一盘散沙。由此及人及物,多角度,多层面展开联想,就可立意广,思路宽。经常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使学生散乱零星的思维条理化。
(三)设计类比性作文练习,训练侧向性思维能力。
类比性作文练习题的特点是:能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把思考的触角伸向与之相近、相关、相似的事情,进行类比分析、或描写,进而产生新的发现或创造新的意境。侧向性思维能力,实际上是联想思维能力,写作中产生的联想有明确的目的,有由此及彼的清晰的过程,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这类训练多以拓展思路弘扬题旨为目的。
二、开发主体潜能,提高批改效益
以上是讲在“做上教”的一方面。下面说说“做”的另一面“在做上学”。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开发主体潜能,授之以法,使其“实学”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陶行知非常重视行动的作用,认为“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我们觉悟到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其实学与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教必须先有手和脑的结合,思想和生活的结合,亦即不但要“劳力”,而且要“劳心”。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习作,如何运用最佳的“做”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值得深虑的。现实中,教师认认真真地作眉批,总结,试图通过评语分数等方式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而实际上学生往往只看重分数,计较老师批语的好坏属于哪个等级,根本不关心作文好或差在何处,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努力探索整体优化增加综合素质课程的内容,以为“精批细改”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后半段的如何“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教”的效果和检查“学”的效果。
(一)面批面改,励优促差。
如果说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面”上的工作的话,那么它所要解决的是多数学生带有共性的问题。面批面改作文要算是作文教学“点”上的工作。对优生,即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面改能切实地帮助其找出弱点,指点方法,纠正偏差,更上一层楼;对后进生,通过面改,指出其主要问题,帮助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能保护其自尊心又能激发其自信心。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以面带点、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是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自改互改,共同进步。
魏书生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主要靠学生的写作实践”。吕先生指出:“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把作文交给他们自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修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得多,改得多,便能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作文的规律,不断提升写作水平。
(三)范文例文,学做之楷模。
在互动中求真知。正如陶先生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了实践的真做,才会积累理论的真知灼见,进而才有美文的收获。在每一次作文教学活动后,笔者总是不忘在关键时刻推出佳作,通过诵读、评点,有意识地强化某些作文作法与基本要领,给学生树立作文的楷模供大家模仿、比照。学生通过吸人之长,修己之短,感悟也很深刻,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的作文风气,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传统的作文教学教法很难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新形势,只有在“教学做合一”原则指导下“真做”、“实学”,才能真正探索出省时有效的教学新法。作文教学唯有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才有新的生机,才有美文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