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媛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0)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
余媛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0)
当代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受到很多质疑,有些来源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有些是因为时代变迁所产生的新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出现是理论的建设性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代社会历史现实以及思想的变化,然后分析了完善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对策,并具体探究了如何全面把握微观视域和宏观视域内在的有机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现实;理论
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领域中,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马克思学理论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时代相比,当今时代的问题困境、发展内涵、运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历史唯物主义,丰富理论范式、研究方式、研究视角。
当代社会历史现实的变化是社会历史现实的运行方式、内在机制和基本结构方面的变化。哲学社会科学以社会历史现实作为研究对象,其不同领域的研究范式也发生了变化。当今时代的社会历史现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有以下几个因素对其进行了重要的影响,包括知识的不断积累、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对经济政治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启了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历史的进程加速等等。其对当代社会历史现实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根据社会构成和结构可以发现,因为社会信息化而造成的文化整合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出现了分化,呈现出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各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当今社会成构成呈现出内在多态化和差异化的现象,对于传统的主导型领域的控制和统治作用进行了一定的削弱。②根据社会控制机制和运行可以发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相互融合和“再一体化”的前提下,社会的中心化和主导型的宏观权力也在逐步分化,发展成为弥散的、非中心化的微观权力。因此,多态化的微观权力出现了差异化共生和相互的制约。
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体现出当今社会历史现实的根本性的变化,应当以此为依据对20世纪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范式和思想模式的转变进行透视。
(1)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多个领域重新整合和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影响和制约当代社会运行的新的权力谱系。尤其要梳理清楚那些在传统社会历史结构中被宏观的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所遮蔽,而在当今社会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影响的微观权力。不同文明时代的微观权力的形态和作用是不同的,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微观权力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控制机制。这些控制机制不仅表现为政治权力,而且还表现为文化权力。随着人类社会的理性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在现代社会中,除了日常生活权力依旧不同程度地发挥影响力之外,而且还会产生其他各种类型的微观权力结构:①宏观的、中心化的理性权力机制向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所有层面的渗透所形成的微观控制机制;②随着公共领域的扩大、社会组织的增加、新社会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各种边缘化的微观权力结构。所以,微观权力是一个包含政治权力、文化权力、经济权力等在内的,价值取向多元差异的网络,不同的微观权力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些传统经验的、人情的微观文化权力会在宏观权力走向民主化、法制化、理性化的进程中表现为阻碍体制机制创新的微观权力;而现代社会的各种公共领域、自治组织、新社会运动中的微观权力在一定的限度内会成为保护自由、公正、平等,反抗宏观政治霸权的微观权力。显而易见,对于当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微观权力的类型和性质的深入研究,对于建立宏观视域和微观视域相结合的理论范式至关重要。
(2)以丰富的微观权力的网络体系为活动平台,建立起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宏观结构,加强微观活动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交融关系,摈弃二者关系的外在对立和决定论的宏观理解模式。唯物史观的确立对于人类的历史认识十分关键,一方面将历史奠定在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另一方面强调人类历史服从于内在的规律。但是,在抽象的宏观理论范式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常常呈现为外在的二元对立的状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根本争论都与此有关。因此,必须引入微观理论视域,这样才能妥善解决二者的统一问题,只有用自觉的微观理论范式去完善和补充传统唯物史观的宏观理论范式,并以微观权力网络体系为中介和活动平台,才能真正建立起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和宏观的社会结构及其规律之间的内在统一。具体说来,中介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在对人的行为的分析中,不是简单断言社会构成因素对人的直接决定,而是充分重视精神分析学、微观社会学等辅助学科的作用,寻找人和历史条件之间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和因素。另外,还应该运用前进、回溯方法具体分析社会整体和个人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
(3)对于信息化背景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进行整合统一,对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宏观分析。一方面,对于经济、政治等社会领域不再做单纯的经济学或政治学的封闭的分析,而是开展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把握;另一方面,无论对于经济、政治,还是其他领域的分析,都应该深入文化哲学围观分析。在这样的理论视域中,不再有经济决定论、政治决定论或者文化决定论的空间,无论是宏观的历史规律还是具体的实践活动都不再是一种受制于人的活动之外的铁的必然性的自然进化论和线性决定论进程,而是充满文化创造力的人的历史进程,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哲学正是一种新的社会历史理解范式,其反对把历史的内涵简单化地归结为生产方式、经济、技术等几个决定性的因素,更反对运用多个决定性因素把历史描绘成一种类似自然的线性决定过程,强调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各个维度的全面展开的过程,它所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是包含着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本发展趋势的。
在马克思建立社会历史理论的时代,由于受到当时的时代任务和社会历史现实特点、社会历史理论变革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微观社会历史、微观政治哲学、微观史学等理论范式并没有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得以形成。可是马克思所建立的宏观社会历史理论包括其所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在内,都是在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丰富的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丰富的微观理论思想资源是包含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定位时,反对脱离生活世界的思辨历史观,因此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各种文献进行研究时,不难发现文献中都是他们对现实的人、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所进行的微观的、具体的分析。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中包含着微观理论思想资源,马克思关注的重点还只是宏观的权力和宏观的社会领域以及普遍的规律。
现阶段,人们对于宏观政治哲学和微观政治哲学、宏观政治和微观政治、宏观权力和微观权力之间的区分都是相对的,在实际中彼此分离、截然不同的微观政治和宏观政治是不存在的。所以,也不存在绝对的微观解释模式和宏观解释模式,只有兼顾微观和宏观的分析,才能真正建立起真正的健全的社会历史理论。另外,需要对社会历史理论研究范式和社会历史规律的把握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对当代构建社会历史理论微观研究范式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掉宏观研究范式。在构建社会历史理论的微观视域时,同样要采用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这也是在当代的社会历史现实中进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与完善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深刻透视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和社会历史思想的变化、完善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范式、全面把握微观视域和宏观视域的内在有机统一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在新时代下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唐正东.马克思公正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础[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06):58~62.
[2]李士坤.历史唯物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04):39~41.
[3]路向峰.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历史语境与当代视域[J].教学与研究,2015(06):175~176.
B03
A
1004-7344(2016)03-0018-02
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