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秋雅,邓玲玲,张 薇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探讨提高《环境毒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牛秋雅,邓玲玲,张 薇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体系复杂、内容枯燥。这些课程本身的特点和一些诸如学生课堂专注度不够、教学模式落后等因素导致近年来该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日益下降。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近年来该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些对策也可以为提高其它门类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环境毒理学;教学;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专业教育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为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1-2]。然而,一般而言,其课程本身基本概念多、理论抽象、需识记的知识点多,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在听课过程中易产生畏难情绪而放弃听讲,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下降。此外,近年来,学生升学、就业压力日益增长。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又大大分散了部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作者结合自己长期讲授该课程的实践经验,分析该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高本课程及其它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1.1 课程本身的特点使学生学习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作为专业课学习的先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往往涵盖有大量的基础概念和理论,跟实际的结合较少,这使得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产生畏难情绪[3-4]。此外,这个特点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该类课程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理解、识记众多的知识点。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以笔者多年讲授的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环境毒理学》为例,该课程共计十四章的教学内容中就包含了六章的基础理论部分。其中需要学生识记内容最多的一章中仅基本概念就有二十余个。
1.2 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不牢固增大了学习的难度
专业基础课往往是在学生先修了某些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生学习这些课程需要一定的基础[5]。如果学生不具备一些必需的基础知识,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必然会更多、更大。例如,在《环境毒理学》课程中,在学习“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就必需具备有关脂质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等基础知识。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最终可能会导致其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1.3 一些因素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一方面,近年来学生面临的就业和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学校课程的学习,一边忙于考级、考证、考研、考公务员和实习。上课在他们心目中所占的位置逐渐降低,往往是课前不预习,上课应付,课后不复习。甚至有些学生长期逃课。另一方面,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部分学生即使到了教室,注意力也被短信、微信、新闻甚至是电影所吸引,成了教室里的低头族,对教师的讲授充耳不闻。
1.4 教学模式落后
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听课效果不能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因此,授课教师也不能及时地对讲授内容做出调整,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拼命讲,想把更多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内容不多”的现象。
2.1 结合实际案例将课程知识点系统化
针对专业基础课涵盖知识点较多的特点,讲授过程中,先提出案例,将相关知识点的概念、理论整合在一起,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6]。例如,在《环境毒理学》授课过程中,提出某地雄黄矿因砷污染导致产生癌症村的案例,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引入毒物、毒作用、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毒物的蓄积毒性、毒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毒物的生物富集、毒物的致癌机理等概念。将一些枯燥的基本概念与污染实例相结合讲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从而改善授课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通过走访、问卷等形式在充分掌握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的前提下开展针对性教学
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往往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基础的前提之上的。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掌握学生选修过哪些相关课程,结合要讲授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侧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总之,授课之前,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做到心中有数;授课过程中,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基础薄弱点补充讲授相关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讲授《环境毒理学》课程“污染物的致癌机理”这个知识点时,针对部分学生没有选修过《生物化学》这门课程,适当补充遗传中心法则、核酸和蛋白质结构、功能及合成过程等知识。
2.3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联系学生未来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不重视专业基础课学习、忙于各种考试和实习,是舍本求末的行为。专业基础不扎实,最终会使他们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例如,联系《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水环境监测技术讲解致突变作用、微核实验的原理、技术方法等。
2.4 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于课堂。可以通过“联系授课内容设置适当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答案-教师总结”的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设置“家庭住所内的环境有毒物质有哪些?其怎样对人体产生危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常见的诸如多环芳烃、芳香胺、N-亚硝基化合物等环境致癌物,讨论其侵入人体的途径、致癌机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这些致癌物的其它人为来源、环境危害等。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为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而其课程本身大多具有理论性强、概念体系复杂、内容枯燥等特点。课程本身的上述特点、课程难度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一定要求、一些因素分散学生课堂注意力及教学模式落后等因素导致近年来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结合多年来《环境毒理学》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将课程知识点系统化、在充分掌握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的前提下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等方式可以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1] 周骏,王甫红,崔崇立.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6(6):175.
[2] 陈玲俐.大学专业基础课立体课程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87-89.
[3] 文章,柴波.地下水动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01-102.
[4] 赵斌.工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全英语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2-93.
[5] 陈辉伦,贺鹏真.环境毒理学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4(6):38-39.
[6] 洪华嫦,王方园,丁林贤,等.环境毒理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140-141.
Discussion on Methods of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EnvironmentalToxicology
NIUQiu-ya,DENGLing-ling,ZHANGWei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Pollution Control (Hunan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Hunan Changsha 410082, China)
EnvironmentalToxicologyis an important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for students major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Its teaching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students study on the following specialized cour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s and some other factors have been resulting in the decline of its teaching quality in recent years. The reasons for thi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s ofEnvironmentalToxicology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other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EnvironmentalToxicology; teaching;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108166)。
牛秋雅(1977-),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环境毒理、环境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G642
A
1001-9677(2016)022-01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