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2016-03-12 06:36仇必鳌王晓青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政治

仇必鳌,王晓青

(1.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河北保定 071003;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2)



●教育理论与实践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仇必鳌1,王晓青2

(1.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河北保定 071003;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转型关键期的挑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依托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功能,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强化日常生活实践,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感知、认同、内化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5。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是党和政府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内在精神动力。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于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总体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根据十八大报告的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总体价值目标和诉求取向;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义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价值导向;在个体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揭示了社会主义公民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要求。这三个层面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又各有侧重,其中既有全体国民的共同理想追求与时代责任担当,又有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伦理基因,还充分汲取和借鉴了人类文明的思想精华,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同心共创中国梦提供了强有力的价值牵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总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认知、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在这里,“融入全过程”是问题的本质要求所在。“融入”蕴含了“贯穿”“融合”的内在要义,即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合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方面和始终,实现一以贯之的有机对接。这里的“全过程”可以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把握。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过程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具体实施、总结检查等具体教育实施环节。从空间维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许多部门、领域及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有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有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有集体教育、典型教育、教师示范和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于各个领域、各个过程,把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形成全覆盖、多渗透、领域与过程有机融合的教育格局。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性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转型关键期的挑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冲击,引领社会思潮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潮跌宕起伏。一些西方不良社会思潮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蓄意输出其“西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当前在青年学生中影响比较大的国内外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这些思潮或直接大肆宣扬私有化、自由化,否定社会主义,或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来反对马克思主义,或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肆意歪曲历史,否定共产党的领导。高校是传播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大学生身处各种思潮交织碰撞的夹缝之中,缺乏应对错误思潮的深刻分析与辨识能力,在心理上容易对西方的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产生盲目崇拜。加之全球化从经济、科技、文化和管理等方面显示出来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落差”,在西方社会思潮的渐进渗透与操控之下,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极易发生混乱。其基本的政治观念,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领导的评判标准容易受到冲击,个别意志薄弱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甚至背弃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解开困扰他们的思想谜团,必须在文化竞争中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让大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判断和鉴别各种社会思潮,认清西方“民主人权输出”的实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应对经济社会转型的内部挑战,凝聚社会共识的迫切需要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突出表现为多种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对大学生来说,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促使他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大大提高,这些都有利于他们确立和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道德规范所依托的社会体制因转轨而失去约束、指导人们行为的效力,同时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体系又尚未形成,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带来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风气涌入校园,使得一些学生又陷入无所适从的价值失范状态,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着凝魂聚气的正能量,弘扬着崇德向善的主旋律,在全社会树立了奋发向上的价值标杆,为大学生树立和提供了强基固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基本遵循,可以提高他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引导青年学生在商品大潮的搏击中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定位自身的角色形象,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良好情操,实现自身心理素质的重塑和现代大学生的理想建构。

(三)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时代变迁,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的现实需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令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取向较以往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潮流对青年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也造成极大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根据时代要求改革传统德育模式、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成为摆在高校面前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三个倡导”的提出为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更加突出了“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的鲜明特点,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持久动力,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教育途径等方面的新成效、新突破。

(四)培养现代化合格接班人,实现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281,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能否心系国家、关注社会、关爱民生,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特别是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但是他们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的提出既契合了大学生作为个体在社会中锐意进取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外在品质要求,又满足了大学生渴望成长成才成功的主观诉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目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主张,深刻反映了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必将激励和鼓舞青年大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并为之努力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为青年学生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指引其思想行动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是千百年来支撑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是衡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价值尺度。只有坚定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者的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才能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准则,成为支撑每个人不断成长的根本动力。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路径选择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和办法。

(一)突出课堂教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感知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也就是培养人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依据这一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为青年学生所感知。正确的思想感知和理性认知是大学生的理论认同和接受的起点。课堂教学具有系统、专门、集中讲授等特点,是培养大学生正确认知理论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系统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在灌输性教育的同时,也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教学方式与创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除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外,还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渗透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课、专业课当中,包括开设文化素质、历史人文、道德修养等内容的选修课。借助课堂教学这种最主要、最根本的有效渠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二)依托第二课堂,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认同

任何人的思想品德的生成和发展都不是通过某一种特定的教育方式完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坚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之外,还要充分重视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第二课堂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它以独有的“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意识等各方面。具体而言,首先要继续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建设等隐性教育手段,把“三个倡导”的内涵意蕴注入到校风教育和大学精神的建设之中,融入到歌咏比赛、演讲、辩论、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有益的专题教育之中,在丰富多彩的高品质活动中发挥其价值导向和人格塑造功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深化和巩固在课堂上所感知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核心价值观内涵和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其次,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电视台、广播台等传媒手段,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平台,开辟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新空间。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形式,寻找尽可能多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包容多样的切入点,利用教育“合力”的作用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识、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大学生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注重自我教育,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内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包括教师有组织地实施教育活动的外在教育过程,同时也包括学生根据自身内在需要能动地接受教育的自我教育过程。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提出的,“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促使大学生更好地、更自觉地接受、增强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客观要求。要提高自我教育的实效性,首要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让大学生在自觉主动的价值观建构过程中通过价值选择、价值认知、价值体验和价值信仰来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内化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此外,激发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动机是关键。新时代的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的愿望强烈,具备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本能力。必须要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动机从潜意识状态提升到意识状态,帮助他们完成从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和监督向认知辨别、思考内化的自我教育过程。[2]131最后,还要创设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教师、榜样的示范导引作用来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通过专门的心理素质训练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鲜明的价值判断,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来促进学生体验崇高、体验美好。

(四)强化日常生活实践,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践行

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培育,更需要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3]要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在高校落地生根,就必须与实践相融,与生活相连,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为此,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帮助学生摆脱在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困惑、认真做好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评奖评优活动,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家庭实际困难;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三个倡导”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充分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在知行合一上狠下功夫,坚决避免知行背离、言行不一的现象。通过强化日常生活实践,创设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最终使核心价值观的效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彰显,植根于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之中。

总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把学生的感知、认同、内化、践行作为教育的全过程进行全面部署,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知是前提,认同是关键,内化是核心,践行是保证。只有做到这四个过程的有机统一,才能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成才成长的价值航灯和强大的精神支撑,让青年学子从理想信念上、道德品质上、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5.

[2]温兆标,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02.

(责任编辑:杜红琴)

G641

A

1008-2603(2016)03-0120-04

2016-04-09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项目编号: 14JDKDB010)。

仇必鳌,男,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编审;王晓青,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研究人员。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政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