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磊
(齐齐哈尔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哈拉海涝区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刘 磊
(齐齐哈尔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哈拉海涝区位于龙江县东北部的平原区,涝区洪涝灾害十分严重,给当地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危害,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文章对哈拉海涝区涝灾频繁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降雨是成涝灾害的主要外界条件,工程的陈旧和不完善是涝灾的主要矛盾。
洪涝灾害;地形因素;土壤因素;水文地区因素;水文气象因素;工程因素
哈拉海涝区位于龙江县东北部的平原区,距离龙江县城25km,其地理坐标为:E123°20′~ 123°37′,N47°20′~ 47°36′。涝区北部与哈拉海军马场哈拉海甸子接壤,东部与齐齐哈尔市江西涝区毗邻,南部以二沟河为界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隔河相望,西侧为狭长丘陵区,丘陵区西部紧邻哈拉海滞洪区和哈拉海湿地。
涝区内遍及泡沼湿地和碱甸子,地面高程158~150m,地势北高南低,地面比降在1/3000~1/4000。区内除部分草场、荒地、泡沼外均已开垦耕地,耕地总面积为2 333 hm2,主要种植农作物为玉米。区内土地表层覆盖为重碱性黏壤土,透水性很差。
涝区内洪涝灾害十分严重,给当地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也严重制约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龙江县水务局统计,1980—2011年,基本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涝灾发生,平均年受涝面积1 307 hm2、受灾人口2455人、粮食损失279.44万kg、直接经济损失644.75万元。
涝灾成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势低洼,微地形复杂。地表径流条件不佳,地下水埋深浅是造成涝灾的固有因素。降雨集中,而由于地形造成本区成为坡水下泄通困难,同时本区地处甘南四方山水库和长山西部涝区下游,则是重要的外部条件。
2.1 地形因素
本区地貌西侧狭长丘陵区,自然将本区与哈拉海湿地分隔开来,东侧地势逐渐升高,中间形成了狭长低漫滩,地势平缓比降约1/9000左右,泡沼遍布。在本区南部中间又有一条由北至南偏东的狭长丘陵高地,将滩地向东西两侧分开,使本区形成了近似“人”字形。由于受地形影响,涝区北部坡水一部分进入西侧的哈拉海滞洪区,另一部分分流在该区形成自然通道直接下泄至承泄区二沟河,而且甘南四方山水库和长山西部涝区排水也都通过哈拉海总排干经过本区下泄至二沟河[1]。
2.2 土壤和水文地质因素
涝区由于受哈拉海湿地影响地下水埋深浅,一般在1~1.5m,最深也只有2m左右。地下水除大气补给外,哈拉海湿地和哈拉海总排干,在东西两侧补给。时逢雨季地下水位可达地表,地下水和地表水连成一体,土壤达到饱和,形成涝灾。
区内土地表层覆盖为重碱性黏壤土,透水性很差,加上地下水的顶托,所以死泡子星罗棋布,一遇丰水年便形成连片大水泡子,过去当地群众编了个顺口溜,说该区是“养鱼池、大苇塘,年年净吃返销粮”客观的说出了涝区治理前的真实情况。后来当地政府组织群众修建了一些排水工程,使得涝区灾情有所减轻,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涝区的排水问题。
2.3 水文气象因素
该地区年平均降雨量440mm左右,降水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并且一次降雨历时一般为3~5d左右,主要雨量集中于1d,由于降雨历时持续时间较长,前期降雨已使处于土壤饱和状态,地下水位又很高,由于受地形和土质影响后续降雨又不能尽快形成径流排出和下渗,使地面积水形成涝灾[2]。
2.4 工程因素
涝区骨干工程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基本形成,涝区内现有哈拉海总排干由甘南县南部通过哈拉海军马场,在小榆树屯西南进入涝区,向东南方向延伸至巨宝屯南,在涝区东侧向南汇入涝区东南端的二沟河。在涝区境内长16.4 km。由于连年受到洪涝灾害,当地政府组织和农民自发的先后又修筑排水沟94条,总长104.67 km,其中:干沟2条,长31.67 km;排水支沟18条,长43 km;排水斗沟74条,长30 km。在哈拉海总排干进入涝区境内在小榆树南设有五孔排水闸一座,但以已经年久失修,除此之外涝区内再没有其它控制性建筑物。总排干现有五跨交通桥2座,一座已经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成为危桥,另一座基本完好。另外,红旗排干还有1座交通桥和3座涵。
哈拉海总排干于1970竣工,上游甘南县四方山水库泄洪、四方山涝区排水以及长山西涝区排水下泄后,都进入哈拉海滞洪区,经过调蓄以后,由哈拉海总排干下泄至二沟河,同时还承纳着上游甘南县南部和哈拉海军马场地区的坡水下泄[3]。总干原设计沟底宽29.00m,设计流量22.73m3/s。经过40多年的运行,虽经过几次的清淤维护,但现仍然淤积严重,平均淤积深度达1m左右,过流能力已不足原设计流量的1/3。并且右侧堤顶道路也已经严重破损已不能通行车辆。
区内北部东风排干,西起廉家岗屯北,延低地向东北后在聚宝屯北转向东汇入哈拉海总排干,总长11.67 km,集水面积43.2 km2。控制连家岗、大坑屯以北区域。西南部红旗排干起于廉家岗屯南,曲折向南至红燕泡,最终汇入承泄区库勒河,总长20 km,集水面积92.7 km2。同时还承担着涝区西南部,西喜里南部252.8 km2外部来水的排泄任务。红旗排干现在实际只完成了10 km,为半截工程。两条排干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连年水害严重,政府组织当地人民公社兴修的,对改变区内十年九涝面貌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两条排干经过了40多年的运行,早已经淤积,东风排干淤积平均深度达0.8m,红旗排干淤积平均深达1.3m,始终没有得到彻底修整,红旗排干遗留部分至今也没有续建完成。
由于哈拉海总排干过流能力减小,排水闸都已年久失修,失去控制,东风排和总排干不能错峰泄流,致使总排干超负荷运行,并且造成顶托,使得区内坡水无法下泄,四处漫流[4]。红旗排干由于下游不通畅,坡水无法下泄,只能等洪水拥高后自然流进红燕泡,一遇丰水年份就是一片汪洋。尤其是今年,整个涝区东南部已是一片泽国。并且由于上客水的加入,现在已经形成了倒流,洪水已经越过连家岗,进入了东风排干,更加剧东风排干和哈拉海总排干的泄洪压力。
综上所述,4种因素相互交织,互相作用,而降雨是成涝灾害的主要外界条件,工程的陈旧和不完善是涝灾的主要矛盾。
[1]曹升乐,韩卫滨.济南城市发展对防洪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01):87-89.
[2]尚志海,丘世钧.当代全球变化下城市洪涝灾害的动力机制[J].自然灾害学报,2009(01):97-102.
[3]贾超,李术才,曹升乐,左文君.济南城市防洪现状及对策分析[J].灾害学,2009(01):16-18.
[4]梁士奎,郭淑君.城市洪涝灾害与防洪减灾对策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48-49.
P333.2
B
1007-7596(2016)08-0018-03
2016-07-16
肖丽梅(1981-),女,河北保定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田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