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信能
(江西省新余市水务局,江西 新余 338000)
生态理念在水利水电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应用实践
黄信能
(江西省新余市水务局,江西 新余 338000)
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的恶化,所以生态保护也就成为现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所在.而在生态保护过程中,也逐渐的产生了新的生态理念,其主旨就是使人们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水利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理念是水利水电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生态化理念的推广,从而使得发展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生态化理念;水利设计;存在问题;应用实践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水利工程在发电和防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初期,设计者应该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从而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因施工而产生的生态破坏现象。如果没能及时针对生态制定方案,就会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对水利工程的作用带来巨大的隐患。所以水利工程要想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需要将生态理念与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有机结合。此外,水利工程设计将生态理念作为指标,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发展规律,能有效地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维护,同时促进了水利工程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
2.1 设计人员的生态理念不强
水利水电的设计主要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使用,从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在水利水电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通常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在工程规划时仅仅考虑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利益和作用,而不对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和水利设施建设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这种淡薄理念的状况也就无法实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服务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用途也逐渐变电很广,在工程规划时,要想提高生态化建设的程度,就需要对水利水电的设计方案进行完善和拓展,从而提升其生态功能。但是由于现今我国的设计人员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弱,同时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专业文化素养,这就使得生态理念与水利水电设计很难得到有效结合。
2.2 水文资料存在问题
水文资料是设计者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措施,需要在对当地进行水利水电设计时,一定要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较强的水文资料作为后盾。所以要将生态理念与水利设计进行有机结合,首先就需要对当地的水文状况进行了解,从而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但是,目前各地并没有相对完整的水文资料,这也就导致设计者缺少相关信息对当地的水文特性进行分析[2]。设计者无法有效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水利设计中,从而使得水利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应用效果大大降低。其次,各地政府对水文状况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当地的水文部门名存实亡,使得设计者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通常没有相应的水文资料作为参考。
3.1 树立良好的生态理念意识
设计者要树立生态理念意识,这就需要其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在工程设计时,设计者不仅要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还要时刻保持生态稳定和谐的意识。例如:水资源节约利用意识等。这就需要水利设计者必须具备必要的生态意识,同时还要对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有效的提高,尽可能的让水利设计知识融会贯通。设计者要时刻谨记生态环境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3]将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建设进行有机融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首要目标。所以,设计者在对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不仅要充分的考虑其带来的经济利益,也要针对生态理念做出合理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稳定和谐关系。
3.2 充分掌握当地的水文资料
水文资料作为当地生态记录的主要方式,其对于生态理念与水利设计的结合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设计者要想在水利设计中实现对当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就必须要充分的掌握当地的水文资料。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水利设计之前,一定要与当地的水文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利用水文资料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同时设计者还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实地的考察和对比分析,从而减小生态环境改变而带来的意外情况发生。
3.3 设计者在设计时要有理论依据和论证
在水利设计工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和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要做到不凭空捏造,不复制同类建筑。[4]首先在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对其进行论证,例如在对调压井进行设置时,一定要先对其进行有效的理论分析,然后通过实践去进行论证。其次在对水利工程进行布置和设计时,其尺寸的选取一定要有相应的科学依据。为了保障尺寸的合理,可以对其进行模型构建,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在布置时一定要使其符合规范。在缺少规定和计算依据时,一定要通过类比方式来进行确定,而这个过程也需要进行实例论证。
3.4 河道的改造建设
通过水利工程的研究表明,河道是水利工程中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水利工程过程中的引水和蓄水环节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其优势也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这就需要设计者及时的对河道进行改造建设,在进行河道建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生态理念,从而降低七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中国已经有了生态化河道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沿河的生态问题。其主要的生态模型如表1:
表1
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则是有效改善生态的有效措施。因此,设计者在进行水利设计时一定要以生态稳定为先决条件,合理的将生态理念与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从而达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目标。
[1]刘来发.环境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现状及保护措施[J].民营科技,2011,10(02):145-150.
[2]刘军,冯学慧.生态化理念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J].硅谷, 2012(23):139+149.
[3]姚南翔.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26):124-130.
[4]陈银萍,栗玉荣.我国水利工程设计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5(20):147-152.
TV222
B
1007-7596(2016)08-0117-03
2016-07-13
黄永明(1977-),男,江西南昌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利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