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川(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601)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金 川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主体,把教育资料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从而共同应对当今新信息时代迅速的变化与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契机,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更多的互动空间,增强学生自主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新媒体的出现使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同时,新媒体的虚拟性和泛化性使青年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可控性特征,从而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此,我们需要更新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去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
主体间性指的是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与判定。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间性思想也逐步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门问题,并且一些学着逐步将主体间性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
在思想领域媒体一直都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料的角色。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是教育者有意识采集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提出的特种要求[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产生的巨大变革,新媒体这个概念在各个领域都开始不断拓展其内容和领域。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这种交互性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新媒体用户在获取资料和信息的时候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可以自由地控制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方式,并且迅速地与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做出反馈。
正是因为新媒体的这些特点,恰好符合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新媒体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大量的,正确的,能够起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的信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丰富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使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的路径和选择。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般通过教育者的严格筛选和整理后灌输给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效果。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青年学生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导和灌输,更多的,他们会要求平等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增强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学习的主动性。
但是,新媒体的出现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新媒体传播形式的泛化以及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错综复杂的信息来源,各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会不断影响着大学生对信息的正确辨别和选择。新媒体促使大学生知识获取方式发生变革,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这在很大程度冲击了传统校园文化生态。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新媒体所附载的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正在占据着青年学生的思想的空间,腐蚀他们的心灵,使其更加容易陷于迷惘、更加容易随波逐流甚至堕落 。因此,我们要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发展规律以及游戏规则,不断调整和更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实践。
3.1新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体现在对话和沟通形式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和对话,也是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就是要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双向互动的交流。只有教师将学生平等地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共同应对和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和感知到的的教育资料,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大学生在现实和虚拟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扰。教育是人对人的理解,是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最终达到视域的融合,形成共识。 因此,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利用新媒体的手段,积极、主动地打造出一个平等与学生进行对话的平台,培育出独特的师生间的话语体系,开创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2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变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应该更加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了解并熟练掌握新媒体使用,将新媒体的运用成为日常思政工作的“新常态”,通过微博、微信公共平台、QQ群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和对话,积极、主动对学生展开正面引导和全方位、多角度的沟通。那么,在新媒体环境以及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中,未来新型的高校师生关系将会按照“粉丝—熟人—拥护者”的路径架构起来的。
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获得学生的关注,使学生成为教师的“粉丝”。粉丝会推动高校思想市场的需求,促使事物的运转。在粉丝群体中,一部分的粉丝会互粉成为教师的“熟人”,如果说粉丝是思政教师的观看者和转发者的话,那么熟人群体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与师生间互动的角色。在熟人的关系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真正地成为相互联系的教育主体,共同对网络上所出现的多样化的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使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地开展下去。
随着思政教师与“熟人”间沟通的深入,一部分的“熟人”会进一步发展为拥护者。例如,在微博中,拥护者不仅可以同时兼顾粉丝和熟人的新媒体功能,同时还可以运用教师的思维对信息去进行思考、分析,传播、引导、让自己成为一个新的“意见领袖”,完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起自身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断增强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防御力。这样就可以在新的形式和新的环境下,不断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积极地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旋律,为高校营造出更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新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倪良康.胡塞尔选集 [M].上海三联书店,1997.9.
[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内涵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责任编辑:廖建勇)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 154
文章编号:1672–7304(2016)01–0329–02
作者简介:金川(1984-),男,安徽合肥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青年志愿服务。
The research of inter-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with new media view
JIN Chuan
(Anhui Medical college,Political Department, Hefei Anhui 230601)
Abstract: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is to make the students and himself as the subject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look the educational data as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s object, so we can face the rapid changes of the new era of information. However, as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the inter-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will get the new change and environment to provide more interactive space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This trend could enhance the independent analysis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effect of our university.
Keywords:New 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