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芳&陈向东

2016-03-12 06:25
缤纷家居 2015年10期
关键词:建筑师茶文化跨界

陈向东:享受“在途中”的心境,每个目的地,都是驿站

Q:您认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什么?要解决什么思考?

A:“筑瓷”,很好的主题,看看建筑师是怎样“设计”茶具的。我试图做一套不光自己喜欢,同时也是唯美的、爱用的茶具。

Q:您对古人的生活方式有了解吗?最喜欢哪种生活方式?今天应该提倡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A:间接地了解点滴而已,也不知道是不是确切。喜欢平和、自主、自然的生活方式。科技的加速度发展,人的群体联系好像被无形的磁力捏在一起,很近,但心的距离并不近。

Q:茶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您觉得古人用茶与今天的不同之处在哪?

A:我们喜欢茶、推崇茶文化,是因为认可茶和“茶”的意境带给我们淡泊、平和的心境。古人用茶有从煮茶到沏茶的变化,但始终崇尚礼仪和形式。今天饮茶可能更简单了。

Q:您认为茶文化应该与什么生活方式在一起呈现?在什么空间中去饮茶最有情调?

A:如果能在饮茶中感受到与喝咖啡不一样的愉悦,能从喧嚣中享受一段宁静的时光,那就很好了。如果有一把舒服的椅子配上一套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茶具,加上二、三朋友,那就接近完美了。

Q:这次展览主办方是想找出一种跨界的语言式状态,您认为呢?

A:建筑师对瓷艺都是门外汉,“跨界”是一定的,但也不见得会创造一种语言形式,如果有些不同背景的思考就很好。

Q: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用什么方式能体现出来?

A:我认为茶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崇尚自然的一个侧面,不争、包容、修心的文人性格。所以也应该用优雅、恭敬、谦逊的方式来体现。所以我也特别想能有这样一套茶具可以有这种氛围,让我们体会认真用茶的感觉。

Q:对“跨界”、“交融”、“对话”、“砸场子”的理解是什么?如果这些词加上“集体”二字,您又是怎么理解的?

A:陶瓷是一个有太多传统和要求很高技能的行业,不是简单可以“跨界”或被“砸场子的”。我觉得一个传统行业的精进,一定是靠业内自身的提升和升华,外界至多是给些影响和思维层面的挑战。

Q:作品和年龄有关系吗?(您的作品希望被什么年龄段的人喜欢或者想选择什么人接受?)

A:我想一定是有关系的,但我希望是我们的茶具能够超越年龄、职业、地域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可能太奢望了。我们设计的出发点是想通过更唯美的形式去提炼一种共性,体现阴阳转化的动力,体现一种在每个人潜意识中对完美的追求。

Q:您个人的建筑理念和语言是什么?

A:“创意+技术”,“激情+理性”。

Q:点评一下您最喜欢的建筑师和建筑。

A:密斯·凡德罗的名字总是最先浮现出来。现代主义大师对建筑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理解是极其伟大和影响深远的。密斯的“少就是多”是精致、严谨、完美的写照,用“少”的手段追求古典均衡的比例和细节的完美追求空间的意境。密斯是用空间讲故事的大师,即使小到一栋别墅,也充分诠释“建筑就是空间的艺术”。我没法选择“最”喜欢的建筑,古今中外太多好建筑,很难筛选。

Q:建筑师与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您做到了吗?

A:建筑师的生活态度潜意识中是批判性的、是追求完美的。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享受追求的过程,享受“在途中”的心境,每个目的地,都是驿站。

Q:城市是建筑的年鉴。作为建筑师,对城市的历史、现在、未来是要有责任的,您思考了吗?

A:如果说建筑师与艺术密切相关,那么建筑师必须是理性和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我把建筑设计看得很神圣。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它首先是理性的、功能的。我崇尚建筑师用理性的思维去艺术创作的境界。理性体现在对人性、对环境、对生态的关切和尊重。

Q:您对传统的理解是什么?怎样在传统的文化的沉淀中做到时代的创新?

A:传统影响时代,时代丰富传统。传统可以包容时代创新,时代创新终将发展传统。

Q:今天的建筑师应该考虑些什么?

A: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和环境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情。

Q:您对空间的理解是什么?人与空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A:空间可以是一本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可以读、可以感受和共鸣。

Q:建筑师要具备哪些知识和素养?您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A:建筑师的知识永远不够,所以特别需要能不断学习的能力。建筑师应该起码具备足够的爱心和责任心。兴趣爱好很多,喝茶、迷恋照相器材、潜水、穿街走巷……因为不容易实现,所以激情不减。

刘恩芳:行者无界 茶者无疆

Q:您认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什么?要解决什么思考?

人与人、人与陶土,人与景德镇。

如何在更广泛的平台上丰富和传播景德镇瓷文化的大爱。

Q:您对古人的生活方式有了解吗?最喜欢哪种生活方式?今天应该提倡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具体生活方式没有研究,只是从文学及传统建筑建造方式上来观察,传统文化中崇尚的敬天、顺天、法天、同天的原始生态意识,使人们逐渐形成了尊重地域环境的建筑文化观,而使“居”的方式更因地制宜,从南到北呈现出一大批与地域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和建筑群落。这种根植于大地的理念,非常契合当今社会的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

传统文化的智慧,为我们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奠定了文化基础。

Q:您认为茶文化应该与什么生活方式在一起呈现?在什么空间中去饮茶最有情调?

若爱茶,不拘泥生活方式;

若喜茶,情调由心境而生:

漂浮的、坚毅的在云海之间的驻足,丰富了茶文化的疆界。

Q:这次展览主办方是想找出一种跨界的语言式状态,您认为呢?

通过跨界,寻找丰富和超越本体的语言状态的内容和表达。

Q: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用什么方式能体现出来?

A:茶文化的精髓是在静+动之中的修道。它通过“艺”表现“德”;通过“礼”表现“道”。

注重的是过程、仪式、境界,在品茶过程中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和形式,一人品和多人品,形式不同,内容也不同,一个人更强调冥思,几个人更强调借助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互动,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Q:作品和年龄有关系吗?您的作品希望被什么年林段的人喜欢或者想选择什么人接受?

A:理论有关,实际无关。我们的作品为那些喜欢行走和远行的人,提供爱茶的理由,和想茶的空间,不受年龄限制。

Q:您个人的建筑理念和语言是什么?

A:无处非中,过河入林。

Q:建筑师与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您做到了吗?

A:生活的洞察者,有时亲历,有时远疏,一直在路上。

Q:城市是建筑的年鉴。作为建筑师,对城市的历史、现在、未来是要有责任的,思考了吗?

A:建筑是一种物质空间化的地域精神和民族哲学,揭示着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处世原则和生活态度。所以作为城市年鉴的语言,如果与社会生活的根本价值取向相分离,它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抽象。建筑,或完好、或残缺、或消失,都见证了人类走过的一切,人们游历于世界的各地,也常常为这些存在于遥远或不远的过去的建筑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遐想,这就是建筑的魅力。城市的意义应体现在各种功能的建筑所呈现的生活中,城市活动既要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参与性,还要有不间断的持续性。

建筑应有情感、空间应有能量。

作为建筑师,我们的创作力还远没有达到肩负起时代对我们所需求的一份责任。当然建筑师的力量仅是一己之力,这需要全社会的行动。

Q:您对传统的理解是什么?怎样在传统的文化的沉淀中做到时代的创新?

A:传统,让人们在变化中找到回家的路。

今天,我们的想象力还远没有充分表现和展示,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将“他者”包容进来,来审视挑战“自我”,才能在目前“趋同和变”的环境下,不断将自身的“个性和不变”阐释出来,将活力释放出来。

Q:您对哪个城市的建筑影响最深?

A:伦敦、上海

Q:今天的建筑师应该考虑些什么?

A: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宁静和热情的生活态度。

Q:您对空间的理解是什么?人与空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A:空间应是有灵性的,承载人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人又赋予空间意义使其成为场所。

Q:建筑师要具备哪些知识和素养?您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A:太多太多,无定式。

平时爱好走街串巷街景随拍摄影和被拍、远行、音乐、潜水。

猜你喜欢
建筑师茶文化跨界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小小建筑师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跨界•匠杰
Cup of Tea
跨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