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照青:所有的跨界之外都是为了跨界之内

2016-03-12 06:14
缤纷家居 2015年10期
关键词:茶具建筑师跨界

Q:您认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什么?是要解决什么思考?

A:在我们中国传统制茶工具的深度和广度的层面上,通过建筑师的角度来看待跨界的这样一个艺术活动,可以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传统工艺,在建筑师眼光里面可以体现这样的一种观点。

Q:您对古人的生活方式有了解吗?最喜欢哪种生活方式?有今天应该提倡的生活方式吗?

A:也谈不上什么了解,我看到过一些论述。古人的生活节奏没有现在这么快,现在互联网社会信息量太大了,就造成了知识表面化和碎片化。所以,古人的生活当中可以体会更深的东西,更有情趣的东西。

我无法判断我能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现在是在一辆节奏很快的火车上,伴随着中国的性格和生活方式。

Q:茶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您觉得古人用茶与今天的不同之处在哪?

A:对于茶具和茶叶的加工,是一种方法来表达艺术的一种过程。中国古人喝茶与现代有很大的区别,据说在宋代以前我们是把茶叶磨碎煮着喝的。

Q:您认为茶文化应该与什么生活方式在一起呈现?在什么空间中去饮茶最有情调?

A:茶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社会表现方式、分工和反应模式的不同而不同无法用一种模式,一种空间和一种人群定义茶应该在什么样的状况来喝。环境和氛围,决定这个饮茶的程序和茶叶的品质。

Q:器物是生活中重要的用品,中国传统文化在器物上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您对此有什么研究?

A:我对宋代的瓷器比较欣赏。汝窑,非常的极简,极美。日本烧出来的这个瓷器,和我们的审美观点,还有今天的这个瓷器,都比不上那种浑厚和朴实。

Q:这次展览主办方是想找出一种跨界的语言式状态,您认为呢?

A:跨界是加强对艺术的了解。我了解茶道,了解茶的工艺,是为了加强对建筑的感觉和艺术的培养,所有的跨界之外的是为了跨界之内。

Q: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用什么方式能体现出来?

A:喝茶状态。喝茶是慢慢品的,从开始初泡,到中间最浓厚,再到最后的淡茶,体验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产生交流和心情的一种转换。

Q:对“跨界”、“交融”、“对话”、“砸场子”的理解是什么?如果这些词加上“集体”二字,您又是怎么理解的?

A:打破规矩,看看我们能不能在技术上、工艺上有所突破,所有的灵感是否能够实现的出来。

Q:作品和年龄有关系吗?您的作品希望被什么年龄段的人喜欢或者想选择什么人接受?

A:有关系。一方面跟年龄,一方面跟自己所处的环境,认识的这个环境不同也有关系。

能够喜欢我的作品的,可能只有建筑师了。我无法判断这个市场,接受度会是怎么样,但是我知道自己相对满意就行了。

Q:您个人的建筑理念和语言是什么?

A:我仍在学习,在设计过程中,任何我觉得美的东西我都可以接受。

观赏性和体验性都很重要,反而功能的确定性不是最重要的,综合的艺术性才最重要。

Q:哪件作品是您最满意的?为什么?

A:应该没有,因为每一次做完都会有很大的遗憾,也许下一个会更好一点。

Q:您最喜欢的建筑师和建筑?

卡洛·斯卡帕,The Brion-Vega cemetery(墓园)

Q:建筑师与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您做到了吗?

A:茶具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状态。我把它带到建筑之中去,同时把建筑带到茶具的创作之中来。我喜欢比较简单,能够打动别人的东西,我避免一切复杂在设计作品之中。

建筑即生活。所以我生活上是什么状态,我就表达什么状态。

Q:城市是建筑的年鉴。作为建筑师,对城市的历史,现在,未来是要有责任的,您思考了吗?

A:城市治理和规划只有统治者和规划者。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就非常难了,因为这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当然,我倒是不会“无能为力”就真的什么都不做。

Q:您对哪个国家的建筑印象最深?

A:意大利。

Q:您对空间的理解是什么?人与空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A:空间的感受,是由建筑的主体所决定的,是根据环境所处的性格来决定的。所以我觉得大概性格决定了空间的意义,而符合人的性格特征,才是好的空间表达方式。

Q:您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A:喝喝酒、聊聊天、也画画,平时也会收集古董。

猜你喜欢
茶具建筑师跨界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小小建筑师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冯可宾买茶具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跨界•匠杰
跨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