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您认为这次展览的意义是什么?
A:建筑师和产品设计师不一样,产品设计师是有想法就做出来,但建筑师不是。建筑师不可能做完一个建筑再卖给甲方。所以,这次活动解决了这个差异性。
而且,我本身就想推动一个公平开放的平台,来让建筑师和厂家联合,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业产品的设计问题。和“筑瓷”活动类似,都很好玩。这和我的设计理念也很相似。我相信建筑师可以设计任何领域的东西。
Q:您最喜欢哪种生活方式?
A:我认为任何生活方式只要在某一刻让你感到舒服就是好的。比如快生活和慢生活,其实快和慢是相对的,不存在哪个好哪个不好。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适合自己这一刻的就是最好的。
Q:您认为茶文化应该与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在一起呈现?
A:这个也没有一定的标准,也不必遵循什么特定的生活方式。喝茶不一定要功夫茶,拿着鸟笼可以喝茶,开车也可以喝茶。而且器皿也没必要一定是茶杯,你用星巴克的杯子喝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在这次的设计里。我希望我设计的这个杯子在各个场合都可以用,使他更具有一种场所感,这会比较有意义。
Q:器物是生活中重要的用品,中国传统文化在器物上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您怎么看?
A:我还是强调器皿应该以方便为主,而没有固有的形态。比如说痰盂,其实很漂亮,像花瓶一样。但我们就是觉得它是脏的,这并不是形态问题,而是功能问题。又比如杯子和碗也是不一样的,碗的口就要比杯子大一些,这都是由功能性决定的,而不是随意造型出来的。我认为器物满足功能性是第一位的,慢慢发展了才会有装饰,满足功能范畴才会有精神范畴。
Q:您希望作品被什么年龄段的人喜欢或者想选择什么人接受?
A:我希望我的作品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不需要别人都喜欢我的作品,我自己喜欢就好。喜欢也并不是喜欢某个造型,而是他的实用性——可以在茶室内用,可以在办公桌用,甚至旅行用。作品应该为生活服务,从美学倾向于自然。而且,我觉得机械和手工是平等的,甚至更应强调现代技术,有些是手工做不到的。
Q:您个人的建筑理念和语言是什么?
A:我的建筑理念一直在变,这和想法、年纪、见识、心情等都有关系。我刚毕业的时候还没有电脑,大部分时间都用三角板画图。所以那时候不好画的东西干脆就不做。也不是懒,我是追求可控的,能落地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风格。我会在不同时期特别关注某些问题,但没有一种特定的设计风格。好看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你维和出来的必须好看,不好看也是一票否决的。总结一下就是,设计风格也许会经常改变,但是实用性和外表的美观性是必须在考虑之内的。
Q:在您的作品里,哪个是您最满意的?
A:我最满意的都没盖起来。好多盖起来的都是循规蹈矩的东西,除了1933老厂坊。对于建筑师来说,盖起来的叫作品,没盖起来的叫“胡想”。我们建筑师有很多作品都是未建成的,但人都有梦想,总觉得也许有一天能够说服对方。当然每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建筑设计只是项目运行的一小部分。
Q:城市是建筑的年鉴。作为建筑师,对城市的历史,现在,未来是要有责任的,您有什么样的思考?
A:建筑师的力量很小,还到不了规划城市的层面只是站在专业的角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纽约就是建筑师做的规划,而不是规划师。
Q:您最喜欢哪个城市的建筑?
A:人对城市的喜好和对房子的喜好略微有不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很难说哪个更好。如果说我最喜欢的,那还是上海。上海还是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她既开放又保守,时时刻刻在变化,你不知道他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是你也知道她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上海就是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Q:您对空间的理解是什么?人与空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A:所有的建筑都是人为行为,他一定是为人服务的,空间是为人的行为方式产生的。在我的设计中,90%的建筑空间都具有实用性。
Q:建筑师要具备哪些知识和素养?
A:要理解人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方式,要有公共的美学方式,了解大众的心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建筑应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也要有自己的烙印,既要满足大众对审美的要求也要符合自己风格和个性。建筑不同于雕塑和作画,这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方式。了解这个方式以后所有东西才能满足功能性,才有价值。
Q:您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A:我爱好很多,画画摄影买东西。什么东西都爱买,有眼缘就喜欢把他带回来,没眼缘也会带回来,反正不能空手回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