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传统武术的内在关系探究

2016-03-12 08:16焦满进
运动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儒家文化传统武术

焦满进

(辽宁理工学院体育系, 辽宁 锦州 121000)

儒家文化与传统武术的内在关系探究

焦满进

(辽宁理工学院体育系, 辽宁 锦州 121000)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与进程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与中国武术精神紧密相连、密切相关。中国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不仅仅是因为高超的技艺,更多的是古代武术家们传承下来的,具有民族性质的武术精神。宽容、忍耐、坚强、勇敢、仁义、礼貌、谦虚和诚实都是武术精神与武德修养的一部分,自古武者一身浩然正气,这与儒家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密切关系。儒家文化的核心经久不衰,且历久弥香,并深深地植入传统武术文化中,融合在中国武术的精神世界。

儒家文化;传统武术;关系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具有深邃的文化底蕴。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绵延了上千年,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居于主流文化的地位,汉武帝曾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观念。因此,中国武术在发展中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武德方面。儒家文化以自身特有的文化特点来点缀中国传统武术,使得中国武术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瑰宝。

纵观中华历史文明的变迁与发展,我们很容易发现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武德”素来都是重于武技的,因此“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句话在武术界广为流传。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发展与演变历程中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儒家推崇的“仁义”思想与武术中的武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武术在儒家思想的渗透下逐渐走向高层次的文化范畴。

1 儒家文化与传统武术的含义

1.1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影响力最强的一个学派。儒家创始人,孔子,不仅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而且还是将原本属于“王官之学”的武学传布到百姓中的有功之士。孔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仁”的学说,孔子本人极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统治者以人为本,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从当今社会来看,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孔子建立的儒家思想主要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仁,即爱人;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礼,即礼仪;智,同“知”,指知识、见解和智慧;信,即待人处事时诚实不欺、一诺千金、言行一致的态度。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任何一种文化与思想都不会始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定会经历起落、沉浮、推崇与贬低。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替,不同的文化与思想在不同历史朝代中占据着各不相同分量。比如,儒家思想,经历过“焚书坑儒”的厄运,也同样享受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待遇。尽管儒家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是非同寻常的。

1.2 传统武术

练习武术的人都知道,中国武术流传至今,在继承和演变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和变革。当今在竞技场上见到武术大多为竞技武术,流传于民间的武术多为传统武术,当然这也并非绝对。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儒家文化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所以对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区别不作讨论,在此只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概念就行阐述。武术领域有学者指出:“传统武术主要是指旧中国以前的武术。”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师徒传承或家传为主要方式的,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目前武术界对于传统武术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这对本文的研究并无大碍,本文所涉及的传统武术是指新中国以前的武术。

2 儒家思想与传统武术精神的关系

传统武术精神,即包含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神与修养的优秀民族精神,传统武术精神只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并且传统武术精神是武术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的最大区别。传统武术精神的精髓是“止戈”,即不用武,制止格斗,通过以德服人的方式来避免武斗的解决方式,这才是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根本所在。

2.1 儒家思想“仁”在传统武术中的体现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提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人的一生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志向,并以德为依据,以仁为思想核心,追求于“六艺”之中。“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显”,这里所说的“德”是指武德,是传统武术精神的一部分。传统武术精神从儒家文化中汲取了“仁”。例如,《峨眉枪法》中写道:“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元授贵,贵乎择人。”“仁”的思想还体现在武技上,高超的武艺,神奇的武功,功夫上乘者,若有心,则可一招致命,然武功高强的武者往往怀有仁义之心,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伤人性命。在少林珍藏的密典《罗法行动短打》中写道:点穴法不得已而用之,其目的是使人心神昏迷,使对方手脚不能动,但一救而苏,不致伤人。可见,点穴法的创造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伦理道德的规范,在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特别注重仁爱原则。在武术技法上以制人不伤人为原则,传统武林中广为流传的“八打八不打”就充分体现了古代武者的尚“仁”精神。武林中的“八打八不打”具体为:一打眉头双眼(眉弓及眼),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打穿腮耳门(面颊和耳门),不打中心两壁(硬软肋结合部);四打背后骨缝(肩胛骨内外缘),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打肋内肺腑(两肋),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打撩阴高骨(耻骨),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打鹤膝虎骨(骸骨),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打破骨千金(臁骨),不打两耳扇风(耳窝)。从“八打八不打”中可以看出,所“打”部位可控制对方却又不置对方于死地,所“不打”部位皆是一招致命的要害之处。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传统武术中的“仁爱”精神。

“仁”的思想在传统武术中也体现在收徒和授徒上,武技是一种技击术,倘若不仁之人掌握着这门技能,则可能为社会带来扰乱,伤害无辜百姓,所以传统武术中的拳师们在收徒和授徒时也会考量徒弟是否是“仁人之士”,若是不仁之人,则不受或不授。比如传统武术中各拳种流派都有自己的“门规”和“戒律”,并且还有“五不传”之说。“五不传”,即一不传心险之人,二不传好斗之人,三不传狂酒之人,四不传轻露之人,五不传骨柔质钝之人。从传统武术各门派的门规戒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武者,仁为先。

2.2 儒家思想“礼”在传统武术中的体现

“礼”,即礼貌、礼让、明礼、礼仪、礼节、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彰显的精神,是社交之法,处世之道。注重礼仪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不可或缺的个人品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是区别于人与动物的重要标志。《礼记》中讲:“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向来就被人们所重视,儒家思想对“礼”极为重视,有“礼者,人道之极也”之说,也有“道之以吿德,齐之以礼”,“不学礼,无以立”,还有“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些都表明了“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

“礼”在传统武林中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习武这的行为之中。 在传统武林中素有“为武师,须教礼”“学拳先习礼”之说,这是因为中国武术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尤为重视礼节、讲究礼法、崇尚礼仪的武术优良传统。中国传统武术流传至今,依然保存着诸多礼节,如“跪拜礼”“抱拳礼”“作揖礼”“抱刀礼”“持棍礼”“持剑礼”和“持枪礼”等众多礼节。传统武林中对“礼”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因此衍生出了以上众多具体化的武术礼仪。

“抱拳礼”在武术礼仪中最为常见,主要用于向武术界的长者问好和以武会友等情况下。“抱拳礼”的具体规范动作是:并步站立,左掌四指并拢伸直,大拇指曲内扣于虎口处。右手五指握拳,大拇指压于中指、食指之上。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左手四指的根部与右拳四指的第二指关节相对),两臂撑起,成圆形,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cm。其含义是,左掌四指并拢伸直代表“四海武林同道”;右手握拳,表示“以武会友”;左掌包住右拳,意味着“拳由礼来”;两手胸前环抱,两臂成圆则意味着“天下武林是一家”。除此之外,传统武林中抱拳礼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即左手为拳、右手为掌。在古代民间“左手为拳,右手为掌”为报丧的行为,但是在传统的武林规矩中“左手为拳右手为掌”表示切磋友好的意思,因为左手拳通常比右手拳的力量要小,所以在这样抱拳的时候所暗含的意思是点到为止,并不想发力伤人。要是左掌右拳的话含有决生死之意,但是左拳右掌只是切磋而已。

2.3 儒家思想“智”在传统武术中的体现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见解、知识、了解、智慧”等。智的内涵主要涉及到知的性质、知的内容、知的来源,以及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的知识。

儒家思想中的“智”在传统武林中则体现在武术技法上,也就是在学习和运用武术的时所采取的方法,因此我认为儒家思想中的“智”在传统武术中则代表着武者的“悟性”和“方法”。自古以来人们都崇文尚武,追求文武兼备,文武双全的最高境界。太极拳名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写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倘若习武之人只是一味地蛮练,不动脑子,最终只会事倍功半,甚至走火入魔,何谈“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最高境界。对于中国的传统武术,习练者除了长期的刻苦练习之外,还要自己去“悟”,悟出、悟透拳法中的奥妙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更高深的武功,才能在实战中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而“四两拨千斤”则表明,打人靠的不是蛮力,而技巧,也就是运用力量的方法。所谓的方法便是儒家思想中的“智”。

中国传统武术家绝不是常人所认为的“南山打猛虎,东海擒蛟龙”的一介武夫,而是由技入艺,集技术与智慧于一身的武者。

3 结 论

武术是一把双刃剑,有武德的人可以用它防身自卫,见义勇为,抑强扶弱,弘扬正气,而道德败坏的人则可以用它以强欺弱、祸害社会,所以习武必先习德。练习中国传统武术最重要的是要活出一个讲规矩、重道义、有方法、练心境、强体魄的人生。

曾经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露堂先生在提及拳术内外家之分的时候说:“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到捷如飞鸟,力举千均,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乎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为内家。”“捷如飞鸟,力举千均”是每一位武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中和、仁义、礼仪、忠义”是开启高手之门的钥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是武术人必有的品德。

当今社会,武术的发展较为看重的是技艺,而对武术精神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作为当代的武术人我们应该珍惜儒家文化与武术文化中所共有的传统美德,身体力行,同时也要传承和发扬。

[ 1 ]王岗.从“武技”到“中国武术”[ J ].搏击·武术科学 ,2006,2(8).

[ 2 ]郭守敬.文化学视野下孔子的武术精神[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27-30.

[ 3 ]郭志禹.武术民族精神内涵研究[ J ].邯郸学院学报,2009(9):5-13.

[ 4 ]马云慧.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文精神[ J ].搏击·武术科学 ,2006,3(7):6-8.

G85

A

1674-151X(2016)12-146-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3.074

投稿日期:2016-10-17

焦满进(1995—),本科。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儒家文化传统武术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