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庆栋,李晴云,马 俊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 珠海 519041)
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模式研究
成庆栋,李晴云,马 俊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 珠海 519041)
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等方法,对贵州旅游景区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目的:探索旅游产业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共赢发展模式,使贵州旅游产业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同发展,促进贵州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结果:贵州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先天条件。当地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保存较为完善;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以表演和观赏为主。结论: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当地旅游景区是可行的。景区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展示应由演员表演型向游客体验型转变,尝试建立一种依托旅游景区为平台,以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为媒介,以民族特色文化为特色的新型旅游模式。
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体验旅游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旅游产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首先旅游地已经逐步从国内向国外转变,其次旅游形式也已经逐步从观赏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转变,旅游体验也已经逐步从视觉、听觉向触觉、感知觉转变,旅游已经逐步进入体验时代,成为旅游的一种新模式。许多游客对于传统的、单纯以欣赏景色为目的的旅游项目已经产生了视觉疲劳,急切希望感受到更高层次的体验。人们在旅游时都在追求新颖的、特色的、惊险刺激的感觉,怀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体验人生经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多样性、健身性、欣赏性等特点,是一种集参与和欣赏于一体的有民族特色社会活动,完全符合当今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浓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底蕴和天然的自然景区,若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当地旅游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贵州天然的原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完成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相交融的旅游模式改革。
1.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分析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有49个少数民族,其中常住民族有17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丰富多彩,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别具一格。贵州省内少数民族项目覆盖较全,目前省内开展较好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有赛龙舟、赛马、斗牛、高脚、独竹漂、板鞋、抢花炮、摔跤等项目。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民族传统项目,如侗族的大型舞蹈,侗族大歌、摔跤、抢花炮、斗牛等,仡佬族每逢重大节日会举办打花龙、打篾鸡蛋、打鸡毛球、赛马、跳筋舞、磨猫等,苗族的苗拳、气功、舞龙、舞狮、芦笙舞、铜鼓舞、木鼓、板凳舞和古瓢舞等,贵州松桃苗族绝技项目——上刀山表演(红枫湖民族村)刀梯上表演“金鸡独立”“顶天立地”“单臂吊刀”“倒挂金勾”“百猿出洞”等各种高难度惊险刺激的空中动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分为竞赛类和表演类。以民俗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成为贵州旅游新的亮点。这些项目都是富含民族特色,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符合人们的猎奇心理,贵州省多民族的文化环境为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
1.2 贵州旅游产业自然资源分析
贵州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具有“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的美誉。原生态旅游是当今社会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原生态主要包括环境原生态、文化原生态、资源原生态。目前,贵州省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1个、国家5A级旅游区2个、国家4A级旅游区3个、黄果树等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梵净山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里杜鹃等21个国家森林公园、织金洞等6个国家地质公园、六枝梭戛等4个国际性民族生态博物馆、青龙洞等3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侗族大歌等31项5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1.8万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贵州被称为“原生态旅游省份”,有着丰富的天然美景、宜人的气候环境,是当今旅游者追求的原生态旅游的首选,在这里可以欣赏奇特的自然美景,感受各种自然奇观,如天然溶洞、黄果树瀑布等。
1.3 贵州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关系
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推动体育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是贵州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旅游产业主要是满足游客猎奇的心理需求。两者之间可以建立一个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以民族体育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一个推广平台。可以尝试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贵州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创建属于贵州特色的原生态体育旅游产业,向世人展现贵州原生态自然景观和人文民族风情,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亲身体验机会,形成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三位一体的旅游资源体系。
2.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各地区流行的项目各具特色,部分地区之间存在相同或类似的项目。所以,在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开发问题上要追究其根源。由于现代体育的冲击,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已经逐渐淡化本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部分项目面临失传或失真的处境。目前许多民族体育项目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离去而消亡,出现后继无人的现状。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该先分类,选出一些特色的、精彩的、参与性强的项目,同时还应该注意相应体育场馆的建设,场馆是一个旅游点的门面,决定了表演的水平等级,通过硬件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点的整体等级。
2.2 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最根本的前提和核心,旅游资源包括2方面的内容:一是旅游景点,即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它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二是传统文化的沉淀,即原生态人文风情的体现,它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景点内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符合独特的自然景观,还应该配有独特精彩的表演,民族传统体育应作为贵州各景点表演项目的首选。例如,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侗族村落等,就是依托当地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和自然环境而开发出来的。旅游者既可以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又可以体验当地人文风情。每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它们自身存在的意义。游客通过欣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了解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友好,和睦共处,促进民族和谐。
2.3 旅游路线的设定
在旅游路线的设定上应充分考虑游客的心理需求,在设定旅游线路的时应做到高效,让游客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游玩更多的景点。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应始终坚持“顾客至上”的理念。目前旅游分自驾游和旅行社报团,但不管是哪种旅游模式,在路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贵州山地较多,路线多为山路或隧道,很多景区交通不够便利,花费在路途中的时间较多,如何更科学地设置旅游路线成为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贵州交通主要为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铁路以贵阳为中心,沪昆线、内六线连接东西,渝黔线、黔桂线贯通南北,并有开阳、水大、湖林三条支线等不断向周边辐射,贵州高铁网络和公路运输网络也不断完善。在设定旅游路线时,应根据铁路和公路交通网络选择较为科学的路线,如1日游、2日游、3日游等。
3.1 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
贵州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应选择有地区特色、有文化底蕴、有历史的地方。在开发旅游景区的同时,还应该挖掘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保留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风情的同时,通过简化或重新制定比赛规则,降低参与难度,提高景区的趣味性,使民族传统体育以表演或参与的形式展现给游客。在旅游景区建设民族传统体育配套设施,如演播厅、表演台、竞技场、看台、赛场等,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提供平台,促使贵州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能够有效融合。
3.2 旅游模式由观赏型向体验型转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要求也来越高,旅游时都在追求新颖的、特色的、惊险刺激的感觉,怀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体验人生经历。简单的观赏型旅游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游客的需要,旅游模式也逐步从观赏型向体验型过渡。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多样性、健身性、欣赏性等特点,是一种集参与和欣赏于一体的有民族特色社会活动,完全符合当今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在景区所在地选取一些简单、易学、有特色的项目,如高脚、板鞋、竹竿舞等,作为体验类项目;设计游戏规则,通过游戏过关的模式,鼓励游客参与到游戏中来,给与能够顺利完成游戏的游客适当的奖励或奖品,提供给游客更多的旅游体验。
3.3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与利用
猎奇是旅游者共同的追求,在开发传统体育项目时应该追求项目的原生态,贵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各民族地区项目存在重复的现象,为了保证每个景点都能带给旅游者一个全新的体验,在设施建设和服务方面表现出当地文化特色,不可千篇一律、一味模仿。为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先把所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汇总,根据项目的起源和需要,把项目分到各个景点合理利用,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培养项目传承人,通过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或补助,鼓励当地艺人从事表演、传承、组织传统体育项目,保障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共赢模式顺利实施。
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当地旅游景区是可行的,景区内旅游形式也已经逐步从观赏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转变,所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展示应该由演员表演型向游客体验型转变,尝试建立一种依托旅游景区为平台,以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为媒介,以民族特色文化为特色的新型旅游模式。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还有助于人们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这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1 ]邵雪梅,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特征研究 [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2):23-29.
[ 2 ]田维华.贵州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J ].大观周刊,2011,(32):49-50.
[ 3 ]滕继承. 论苗族绝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黔东北苗族“上刀山,下火海”为例[ J ]. 铜仁地委党校学报. 2006(2):63-65,67.
[ 4 ]周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经济圈的构建—以贵州为例[ J ].商场现代化,2011(2):111-112.
[ 5 ]盘晓愚,金颖若.贵州旅游资源的灵魂和旅游形象——贵州旅游发展战略思考之一[ 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2):90-93.
G812.7
A
1674-151X(2016)12-14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3.073
投稿日期:2016-10-14
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高教人文社科项目: 贵州省旅游产业与传统体育共赢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ZC291)。
成庆栋(1987—),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