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导师团队构建模式探讨

2016-03-12 08:24倪彬何春梅刘新荣
高等建筑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倪彬 何春梅 刘新荣

摘要:中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和构建阶段,在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作为培养主体的导师积极性不高、导师培养队伍构建模式单一等最为突出,制约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文章分析了主要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构建多元一体导师团队的思路,并建议从资源共享、团队制度创新等方面构建“校内教授+校外企业专家”、“校内教授(理论水平高)+校内教师(横向课题多)”或“特色学科建设+培养实践基地”导师团队,以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和推进社会发展中产生积极的效益。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1-0066-0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需求,培养学生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而增设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对研究生的招生、导师团队的建设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如何构建适应当前中国国情的导师团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的导师团队是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作为首要要素导师团队的建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紧密相联,而导师积极性不高、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深化落实,影响了社会发展。如何推进导师团队的创新改革,落实多元一体的导师团队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2]。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之导师制问题分析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偏向实践培养[3],培养目标的重大变革对当下的导师团队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4-5]。目前改革过程中导师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导师积极性不高,应用型人才培养难与社会真正接轨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导师个体资

源有限,不能很好地拓宽导师及研究生的知识视野,也无法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以提高其自身的学术能力,激发其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对导师的考核评价主要以科研为导向,科研成果的数量成为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而言对学校和导师科研的贡献有限, 导致部分导师在现行的考评制度和指标体系下形成了科研第一、人才培养第二的惯性思维,在教学工作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从而忽视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在这种考核体制下,一些导师将工作的

重心放在追求论文数量上,在资源配置和管理工作中不能公平对待专业学位研究生,忽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需要和质量要求,一味地追求多发论文[6]。这是导致学校及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7]。

(二)导师侧重学术科研和基础教育,行业实践相对薄弱

目前,作为培养主体的导师兼具指导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双重职责,但针对不同培养方案和标准将其区分开来,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的导师仍然较少,多数导师仍然采取经验迁徙的指导方式来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8]。

一方面,对于大部分校内导师,其工作职责侧重于学术科研和基础教育,与行业要求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一段距离;外聘的校外导师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够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参与指导,但由于受校外导师时间及地域的限制,无法保证长期或定期在高校进行专门指导工作,无法实时掌控其学习进展及细节情况;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大环境下,校外导师并非都能够如校内导师般尽心尽责,虽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联合培养指导,但部分“校外导师”多为挂名,并没有实际履行其职责,全培养任务主要由在校内导师承担。

(三)缺乏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色专业指导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是否区分指导息息相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类别的获取与导师是否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是否依据培养特点进行指导存在显著关系。导师

对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对研究生收获与否、收获类别与程度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在现行的考评制度和指标体系下,导师容易在利益驱使的作用下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等同于学术型研究生进行培养。统一的培养模式无法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独特培养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招生、培养和管理。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机会较少,导致大多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错误地认为科研能力的培养显著低于专业理论素养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

一方面无法提高全日制专业研究生的归属感和对专业学位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无法为其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更为生动、真实的学习环境[9]。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之导师团队构建模式探讨

导师团队能够克服单一导师模式的缺点,贡献群体智慧和力量,发挥“1+1>2”的复合型导师团队的管理模式优点。培养主体应根据导师自身优劣势及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选择可以与其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的行业企业,对研究生展开联合培养,以构建多种导师团队模式,调动导师积极性,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校内教授+校外企业专家”模式

以校内教授指导为主,校外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项目研究等环节指导工作,组建“校内教授+校外企业专家”模式的复合型导师团队。

“校内教授+校外企业专家”导师团队模式应充分考虑

知识、学历、年龄等因素,构建“老-中-青”年龄结构模式,使导师团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成长力;学历结构强调硕博学位的校内导师相结合;职称结构应以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不同层次的导师相结合。在专业和学科构成上,应注重吸收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企事业工作人员,融合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经验教训,增强学科之间、校内教授与校外企业专家之间的交流,共同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校内教授+校内教师”模式

以“校内教授(理论水平高)+校内教师(横向课题多)”的模式组建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即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校内相关学科或不同学科的专家教授与教师共同组建导师团队,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学科交叉。此培养模式可以彼此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能。

校内教授和校内教师由相关学科或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校内横向课题较多的教师,研究经费充足,但是教学相对偏弱;校内理论水平高的教授教学资源充足,但横向课题较少;依托校内教师已有的横向科研项目或实验室,与理论水平高的校内教授构成导师团队,实现研究上的强化和升华,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互补。由于校内教师相互了解、沟通交流便捷,能顺利推动研究生的团队学习和学术交流;校内跨学科导师合作模式适用于交叉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这一模式可以优势互补,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学科交叉,有利于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特色学科建设+培养实践基地”模式

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基础,辅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校外培训基地等多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学科建设+培养实践基地”合作型导师团队,搭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促进研究生合作学习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形成多元一体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的新型复合导师团队[10-11]。

特色学科建设应依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及人才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指导。建议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分享展示最新研究成果,讨论当前发展进程中在遇到的瓶颈问题,激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钻研的兴趣,激励导师和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取得更多新成果,全方位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提高。

特色学科建设与校内教学实践基地、校外企事业单位培训基地的联合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助互惠,协同改善和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质量实践型专业人才。

三、结语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在快速发展中面临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推行导师团队模式已成为当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进程中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构建新型导师团队,并对已有的导师团队制度加大创新改革力度。一方面提升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建议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推广多种模式组合的多元一体化导师团队模式,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合作精神,构建专业扎实、责任心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高层次导师团队。此外,还创新性地提出以“校内教授(理论水平高)+校内教师(横向课题多)”的模式组建导师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学科交叉,不断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为培养更多高质量实践型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2]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1.

[3]张瑞卿,董应虎.研究生需要层次的界定及激励制度的构建[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99.

[4]袁广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1-5.

[5]梁传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政府主导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6-10.

[6]朱永东,张振刚,张茂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基于珠三角地区3所不同类型高校的问卷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36-40.

[7]俞继仙,苏玉亮,肖立山.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J].石油教育, 2011(12): 62-64.

[8]张建功,刘兴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产学耦合的机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5):38-40.

[9]胡娟,金红,方玉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35):165-167.

[10]王筱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10.

[11]王新荣,李小海,龙泽明,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8):16-17.

(编辑 梁远华)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环境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